宜宾,古称义宾、戎州、叙州,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宜宾有2200年建城史、4000年酿酒史、3000年种茶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积聚了多姿多彩的长江文化、酒文化、僰苗文化、哪吒文化、抗战文化、民俗风情文化,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之称。历代名人辈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周洪谟(1420年—1492年),字尧弼,四川叙州府长宁县在城乡(今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人,明朝政治人物。
周洪谟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曾参修《寰宇通志》、《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弘治五年(1492年)病逝,享年72岁,谥号文安。
他见闻广博,强于记忆,文笔很漂亮,熟悉本朝典制和掌故,喜欢谈论经国济民的方略。曾上疏劝明代宗朱祁钰勤于政务,并陈述有关事务;对明宪宗朱见深说人君保国之道有三点:致力圣学、治理内政、抵御外寇。致力圣学要做到一点就是端正意念。治理内政要做到有五点:征求真有才能之人去掉不肖之徒,表彰忠良削减冗职,妥善减轻漕运负担。抵御外寇要做到六点:选拔将帅、训练士卒、研究旧有御敌方法、配备兵器、备足粮饷、平定边陲。
薛焕(1815年12月21日—1880年3月13日),字觐唐,号鹤济,一作鹤侪,四川兴文人,清代官员。
薛焕是举人出身,报捐金山县知县,咸丰四年(1854年)因随军镇压小刀会有功,得到朝廷记名表彰,升松江府知府。此后历任苏州府知府、苏松太道道台、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官至江苏巡抚,署(代理)两江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光绪六年(1880)病卒于成都。
薛焕是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最早奏请朝廷先“购买巨舰大炮”布置上海防务。在咸丰年间顶住清廷“闭关自守”压力,在连年战乱饿殍遍地的中国积极推行洋务,除使上海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发展为政治经济繁荣稳定的大埠外,还率先在中国创建了一支告别冷兵器时代使用先进武器的军队——洋枪队,成功阻击太平天国对上海的进攻。同治三年(1864年),他及时识破葡萄牙国险恶用心,让中葡《和好贸易条约》废弃,没有让澳门沦为葡萄牙属地。晚年的薛焕向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倡议,创办“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让学子们解除八股文的禁忌,“不课时文”,从而得到“学以致用”的知识,薛焕担任了书院第一任山长。
包弼臣(1831年—1917年),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谷叟,又号笔公,四川南溪人(祖籍福建上杭),清末书法家。
包弼臣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中举人。包弼臣专习书法,是晚清书法大家、画家。他搜集北魏碑拓本100余种,朝夕临摹,又能创新,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自成一格。其对后来者如赵熙、颜楷、谢无量、陈楚帆等人走上碑帖结合的书法之路影响甚巨,为晚清三大碑派书家(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之一。曾任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长达2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即出其门下。著有《南上遗吟录》、《西园记》、《谷叟诗文稿》等文集。民国六年(1917 年)7 月14 日,包弼臣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86 岁。
傅增湘(1872年10月9日—1949年10月20日),字叔和,一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四川泸州江安县(今属宜宾市)人,中国近代藏书家、学者、教育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傅增湘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官翰林院编修、景山官学教习、贵州学政、直隶道员。曾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中华民国成立后,入内阁任教育总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被大总统徐世昌聘为总统府顾问。五四运动期间,因反对罢免蔡元培而辞职。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任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兼图书馆馆长,任内编纂《故宫善本书影》。20世纪20年代末,曾赴日本搜集流失的中国古籍。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傅增湘留在北平从事学术活动,曾任《绥远通志》编修、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完全隐居,整日整理藏书版本的目录。1949年10月20日,傅增湘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傅增湘长期从事图书收藏研究、大规模搜访中国古籍、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一生所藏总计达20余万册。其中藏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是晚清以来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家,堪称一代宗主。
1947年7月,以“藏园”群书373部,4 300余册,捐赠给北平图书馆。逝世后,后人又先后捐献有480部,3 500余册遗书,藏于北京图书馆。
邓子均(1876年—1959年),名举安,南溪县仙临乡(今南溪区仙临镇)人,五粮液”酒品牌创始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人介绍到宜宾“大吉祥”干鲜店当学徒。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经营小本生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与黄吉昌合伙开办“吉昌”土酒作坊。清末,邓子均继承陈氏“温德丰”酒坊,将其改名为“利川永”酒厂,生产大曲酒。邓子均携酒参加当地名流宴会,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姚子雪曲名字虽雅,但不足以反映韵味,既然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言毕,举座为之喝彩,邓子均欣然采纳,“五粮液”自此正式得名。民国33年(1944年),为避日机轰炸,“利川永”号“五粮液”的生产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宜宾专卖公司国营酒厂成立时就着手恢复“五粮液”生产,终因工人对酿制过程不能完全掌握而受挫。1954年,经中共宜宾地委、市委统战部领导同志登门拜访邓子均,邓子均终于献出了“五粮液”的酿造配方,并应聘出任宜宾专卖公司技术指导。他提出“先存母糟已坏,必须重新培育,方可保证酒质恢复原状”的建议,酒厂立即采纳。“五粮液”迅速恢复生产,产量越来越大。同时邓子均对如何随季节、气候变化增减粮食曲药方面及时加以指导,使质量不断提高。再经酿酒工人不断优化,“五粮液”的色、香、味更进一步,尤以余香四溢,回味悠长为人称道,1956年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邓子均创制的“五粮液”,逐渐盛名于世。
孙炳文(1885年—1927年4月20日),字浚明,四川南溪人(祖籍湖北麻城),革命烈士。
孙炳文早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1927年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逮捕。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正拒绝,4月20日在龙华被敌人杀害,时年42岁。
郑佑之(1891年—1931年)号自申,曾化名张裕如、张荣山、余善辉,笔名尤痴,四川宜宾县古罗场人,革命烈士。
郑佑之5岁入私塾,18岁入叙州官立中学堂,1912年考入成都农业学校殖边科,还未毕业,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护国讨袁,还乡后,积极宣传革命。1922年去成都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思想在川南城乡的传播者,赵一曼、余宏文等共产主义战士,都先后受到他的培育。1925年郑任共青团宜宾特支代理书记,1926年任中共宜宾特支书记。分工负责农运,先后去宜宾北路、南路乡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曾在荣县五宝镇组织5000农民的反军阀大示威,并相继建立和领导了数千人的农民武装——川南农民革命军,与五宝镇军阀驻军展开激烈战斗。1931年12月30日,在重庆被捕遇害,时年40岁。
郑佑之是四川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优秀革命活动家,中共宜宾地方组织创建人之一,大革命时期领导川南农民运动,影响甚广,人称“川南农王”。郑佑之赤胆忠心,无私无畏,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刘华(1899年9月10日—1925年12月17日),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宜宾人,革命烈士。
刘华出身佃农家庭,自幼体健机敏而耿直,好读书,又好劳动,小学毕业后辍学,跟随叔父出外谋生,做过茶馆跑堂,曾在四川陆军短暂当兵。1920年经友人介绍赴上海,1923年8月13日进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半工半读,在校期间受到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响应邓中夏、瞿秋白等提出的“到工人群众中去”的号召,热心筹办平民教育,曾任上海大学平民夜校执行委员,到沪西工人集中的地区小沙渡创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学文化。刘华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五卅运动的参加者、组织者、领导者,并以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一伟大的运动。1925年11月29日,刘华被军阀逮捕,12月17日夜,刘华在高昌庙附近的荒野被枪杀,牺牲时年仅26岁。
何成湘(1900年—1967年),又名何忠汉,字鼓洲,四川珙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17年何成湘进入叙州联合中学(今四川宜宾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组织叙留学社,宣传进步思想。1922年考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参加著名的“五卅”运动,并接受任弼时的委派,与阳翰笙至全国学生联合会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成员。1930年后,以“中共中央巡查员”调往东北工作,与杨靖宇在哈尔滨会面,筹建“反日救国会”,并安排赵一曼、李兆麟、赵尚志等党员骨干,分赴东北各地,组建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接受党中央的委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上校主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后调至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1945年8月担任《新华日报》营业部秘书;中共代表团副秘书长,参加了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国共和谈中共代表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城工部秘书,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一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委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处长,国务院宗教局局长,1961年调任甘肃省副省长兼省工委秘书长,中共甘肃省委委员,省属机关党委第二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工作。1967年9月23日在兰州去世。
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1993年6月7日),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四川高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戏剧家、电影家。
1925年阳翰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军校中共党总支书记。1929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中央文委书记。1933年进入上海艺华影业公司,和田汉主持编剧委员会。抗战期间就任国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是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三厅厅长郭沫若的主要助手。1945年后他去上海领导进步电影工作。建国后阳翰笙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党组书记,是周总理领导文化工作的主要助手之一。1993年6月7日阳翰笙在北京辞世,享年91岁。
阳翰笙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领导人,左翼作家领袖之一、中国电影事业的缔造者之一,抗战话剧运动的中坚。代表作话剧《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电影《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
李硕勋(1903年2月23日-1931年9月16日),原名开灼,字叔薰,又名李陶,四川省庆符县(今属高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
李硕勋早年参加学生运动,先后在叙府联合中学、四川省立一中、北京弘达学院和上海大学就读,1924年由团员转为党员。他是上海1925年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1926年底调中国共青团中央工作,旋即派到国民革命北伐军第四军第25师担任政治部主任,成为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7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朱德领导的前敌委员会委托周士第和李硕勋到上海中央汇报工作,朱德和陈毅则带领起义军余部开始游击战争。李硕勋到上海后,领导华东各省共产地下党组织对抗中华民国政府和组织军运,成为周恩来的主要军事助手之一,1931年7月7日赴海南岛主持军事会议,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9月16日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8岁。
2009年9月10日李硕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鼎(1902年1月8日—1986年7月25日),原名阚思俊,字尊民,曾用名阚泽民、甘作明、戴良等,四川南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
1924年赴德国勤工俭学,同年经孙炳文、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旅德青年团支部书记,1926年转赴苏联深造。1929年奉调回国,任中共中央特科第二科副科长,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曾在西安事变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刘鼎在延安创办军事技术学校“延安摩托学校”,1940年调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他从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 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使枪、炮、弹药的品种、质量、数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彭德怀批准,1941年创办了太行工业学校(现今中北大学前身)并兼任校长,培养了大批青年技术人员,也为建国后国防工业建设作了人才准备。解放战争时期,刘鼎先后任中央军委联防司令部军工局副局长、晋察冀工业局副局长、华北企业部副部长,组织领导建立新的兵工基地,使炮弹等生产飞速发展,年产达几十万发,支援了华北的几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刘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兵工总局局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刘鼎历任第一、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又兼任航空科研院院长,任航空工业部顾问等职。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顾问。他全力从事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注意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发展民品生产,组织设计试制了万吨水压机。他勇于开拓,成为我国军事工业的创始者和重要奠基人。刘鼎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顾年老体弱,为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勤奋忘我地工作, 同时领导着“西安事变” 史的编纂工作。1986年7月25日,刘鼎在北京病逝。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学名李一超,字淑宁,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白花场村(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人,民族英雄、抗日烈士。
赵一曼生于富裕家庭,原是个大家闺秀。赵一曼是她投身革命后另取的一个名字,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使亲友不受牵连,她不曾让亲友知道赵一曼就是李坤泰。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第二中学),期间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10月考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9月被派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前往东北进行抗日活动。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同年冬腿受伤被俘,遭到日本关东军拷打,但赵一曼始终顽强不屈。1936年8月2日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小北门外,年仅31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学名毅伯,四川宜宾人(祖籍广东五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当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唐君毅自半岁起,即随父居成都。十二岁半入重庆联合中学求学,受蒙文通启迪,对宋明理学产生兴趣,其后师从支那内学院之欧阳竟无,研习释家思想。1925年先后入北平中俄大学、北京大学,1926年转往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1932年毕业后返回四川任教中学,1937年受聘于华西大学,1940年任教重庆中央大学,自此献身教育及学术界。1949年迁居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办亚洲文商学院,1950年更名新亚书院。1957年应美国国务院所邀,赴洋讲学。1958年,与徐复观、张君劢、牟宗三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78年2月2日凌晨于香港病逝,享年70岁。
唐君毅先生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发展,其学问体大思精,长于辨析又善于综摄,驰骋于东西方哲学之中,而归于中国圣贤义理之学。国际哲学界公认他为“当代新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唐先生的《人生之体验》《人生之体验续编》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对人生有精纯深微的体验;《中国哲学原论》系列著作六大卷,对中国传统哲学作出系统疏解并不时提出新诠释,已见各家异说无不可相通无碍。1976年出版最后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乃其平生学思之综化,其思想体系之完成。1991年,《唐君毅全集》出版,全三十册。
王斌(1909年5月—1992年6月13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人,中国著名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1932年,王斌毕业于成都医学专科学校,后奔赴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兼附属医院外科医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王斌曾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教育主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校长兼保健医生、陕北延安卫生学校校长等职。抗日战争中任18集团军卫生部医务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奔赴东北战场,任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领导和担任了抗美援朝前线广大伤病员的救治任务。此后历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内蒙古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他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6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王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医学院校教育创始人之一,新中国卫生事业的优秀领导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甘棠(1910年—1971年),原名阚思颖,又名阚思英,四川南溪县(今南溪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24年甘棠入叙府女子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启发,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党。因逃离家庭所订婚事, 赴重庆中法大学读书。1934年调中央工作团,在卫生部、总供给部工作。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 年在云南野腊溪不幸被捕,在关押过程中, 她巧妙与敌人周旋,严守党的机密。西安事变后被保释回家,后到重庆找到党组织。1940 年3 月南方局调她到延安,此后10 年中,她先后在太行山区、华北石家庄等地和中央组织部工作。1949 年11 月随军南下, 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重庆市妇委书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四川省监委常委、四川省妇联执委等职。1971年11月28日在成都逝世。
罗哲文(1924年6月15日—2012年5月14日),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
1940年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1952年开始从事长城修复工作,此后开创了“长城学”。此后历任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晚年也致力于推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他是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去世的成员,2012年9月17日安葬于八达岭陵园。
王琦 (1918年1月4日—2016年12月7日) ,别名文林、季植, 四川宜宾人,著名版画家、艺术理论家。
1937年王琦毕业于上海美专(今南京艺术学院),1938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 早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 、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曾在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并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 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人间画会理事。王琦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奠基者。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等国内和国际多个奖项。先后发表、出版《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自由与自由化》等重要美术理论文集,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以来,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 美术组主任,北京《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 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主编,《当代中国的美术》主编,《美育丛书》主编, 《外国版画百图》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 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党组书记、顾问。 出版有《王琦版画集》,论著有 《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美术笔谈》,作品有《人民万岁》、《一日千里 》、《晚归》、《古墙老藤》等。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德、荷、卢、日、美、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主持国内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获日本东京富 士美术馆荣誉奖、获法国金质十字奖章。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草图起稿工作。
王琦先生是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之一、最后一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参与者,2016年12月7日上午11点48分,王琦先生于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陈彦衡(1868年—1933年),又名鉴,字新铨,四川宜宾人,中国京剧乐师。
擅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与京剧界名艺人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交往,共同设计创造新颖的唱腔,许多演员的艺术成就也得力于他的指导、传授。他的京胡伴奏技巧造诣很深,配合演员演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著有《戏选》、《说谭》、《燕台菊萃》、《旧剧丛谈》等书。在《戏选》中所收的剧目均附有工尺谱,首创有工尺的京剧唱腔谱。
曾彦修(1919年—2015年3月3日),四川宜宾人,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1933年入本县叙州联中读书,1935年在重庆北碚兼善中学毕业,1936年在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初级练习生,1937年上半年在成都联中(石室中学)读书。同年12月到延安,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后入马列学院学习、工作,1941年夏调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3年3月调中央宣传部,1949年南下,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长,1954年3月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60年到1978年在上海辞海编辑所做编务工作。1978年夏调京,后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1983年申请退休,2015年3月3日4点4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微觉平生未整人》、《平生六记》等,主编《鲁迅选集》(两卷本)等。
邱大成(1945年1月29日—1997年12月7日),四川宜宾人,中国第一个古筝硕士,中国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1岁进入专业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古筝。先后师从于田耕时、曹正等著名古筝大师。1956年考入西南音专附中,1962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6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此后曾在成都乐器厂、四川省曲艺团、四川歌舞团工作,197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一位筝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1984年和曹正先生在北京第六幼儿园创办了儿童古筝幼儿班。1988年任副教授,1994年荣升教授。1997年12月7日,邱大成突发脑溢血,经医院抢救无效,十二月九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2岁。
邱大成先生在中国音乐学院的长期工作教学中,兢兢业业,严格把握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古筝演奏人才,同时还培养了不少国外学生。
宜宾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