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行动启幕

“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行动启幕

“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行动启幕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城市精神的传承与根脉,硬实力让城市强大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城市精神的传承与根脉,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文化不但能雕塑城市面孔,更能涵养城市气质。7月20日,济阳区“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系列行动盛大启幕,通过联合山东大学开展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行动,开展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行动、山东济北手造宣传推进行动,举办“济阳@黄河”文化论坛、“济阳@黄河”系列文化展,以提升济阳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经济发展“硬实力”。记者于悦通讯员孟强门波一场儒学文化与黄河精神的对话在济阳,有一处文化遗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就是“孔子闻韶台”。2500多年前,至圣孔子游历济阳、研修韶乐,留下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谈。为纪念孔子闻韶而建的闻韶台,曾吸引历代众多文人志士登临,仅北宋时期就有曾巩、黄庭坚登临此台一览胜迹,并分别手书留下了“人仁为本”“千古一脉”的评价。在济阳,有一个古文化名人被百姓传颂,这就是“独精三礼”,与顾炎武并称“南顾北张”的一代经学大师张尔岐。张尔岐曾长期执教于闻韶台书院,并培育出了清初刑部尚书艾元徵,成就了济阳大地上一直口口相传的文化佳话。

在济阳,有一个历史事件改变了济阳也成就了济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于下游夺济水入海,济阳从此紧邻黄河。自孔子闻韶后,济阳人就将儒学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文化,代代传承。自黄河夺济水入海后,济阳人开始“与河为邻”“与河争斗”、与河“相伴相生”,并将儒学文化植入黄河精神之中,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文化基因,并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推动济阳实现经济上的突破、文化上的发展、精神上的升华。在国家黄河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济阳通过举办济阳@黄河系列文化行动,邀请山东大学李平生教授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周泓洋教授分别作儒学文化和黄河战略主旨演讲,让儒家文化和黄河精神在济阳大地上来一次深度交流、直接对话。李平生教授认为,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济阳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建设“善美济阳”的重要举措,以文化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力推动省会“北起”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周泓洋教授表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济阳“黄河故事”,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济阳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将新时代的黄河之歌唱得更加嘹亮。作为全国重要的沿黄区县,近年来,济阳区把大力践行黄河国家战略,作为全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打破天堑制约,承载省会北起,全力携河发展、拥河发展、融合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一场历史和现实的碰撞济阳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从商周汉唐到宋元明清都在这里留下了文化遗迹。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济阳各地;三官庙东汉遗址以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特色,登上过央视,震惊过考古界;始创于“龙山文化”的黄河泥塑传承至今、久负盛名;形成于夏商时期的鼓子秧歌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历史和现实来一次激情碰撞,让遗迹、文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新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此次济阳@黄河系列行动的又一重任。目前,济阳已成立了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将从7个方面唤醒沉睡的历史,即:深化对闻韶台文化和张尔岐、艾元徵等历史名人的资料整理研究利用;研究挖掘黄河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宣传推介,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创作及展览展演的繁荣;加强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戏曲、歌谣、故事、传说、曲艺等;设立全区社会科学及文艺文化综合奖“闻韶奖”,推动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积极发现、培养和支持民间工艺、手工制造、创作表演等方面的人才,发展壮大“山东手造”工作队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项目;开展与周边市、县(区)的合作交流,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打造济南北部文化高地。

济阳区委副书记张鹏表示,当前,黄河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交汇叠加,为济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区上下正激情满怀,努力将济阳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充分发展、实力大幅提升,格局大气开放、视野更加宽广,人城融为一体、生活更具品质,水韵魅力彰显、生态特色鲜明的新城区。启动“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系列行动,就是进一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展示黄河文明,加快建设彰显黄河气派、展现“北起”气势的强省会北部高质量中心城区。一场“大主题”和“小切口”的统一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一个大主题,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而如何实现大突破,则必须找到一个小切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济阳就是以此次“济阳@黄河”系列文化活动为“小切口”,集聚资源、瞄准方向、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最终撬起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个“大主题”“大工程”。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洪刚表示,济阳将持之以恒把与黄河的对话进行下去,本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好阶段性计划和长远规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把“济阳@黄河”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文化品牌。

例如,济阳已经设立了山东大学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借助“外脑”之力,汇聚高端资源,更好地挖掘儒家文化和黄河文化内涵。济阳已经将山东手造品牌的打造工作,置于打造“济阳@黄河”文化品牌的整体谋划之中,并将其作为一个子品牌,进行强力打造。目前,已成立山东济北手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在设计注册品牌LOGO,遴选全区手造商品、手造产业纳入品牌体系,进行统一宣传、推介、展陈、销售,让群众在山东济北手造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一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交融一手抓“文化高地”建设,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一手抓“政策洼地”建设,打造城市发展“硬实力”,是济阳区委、区政府始终秉持的发展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软实力”是因,“硬实力”是果。上半年,济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3%,位列全市第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5.7%,列全市第1位,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加速向好态势。在7月19日召开的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济阳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蓬勃的创业势头,是“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托起来的大好局面。“大河时代·新城济阳”,日益成为各级战略考量的重点、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企业资本投资的热点,全区发展迎来了更加可期、更有潜力的美好前景。

济阳人秉持儒学教化,追求“敏而好学、见贤思齐”。以“尽心尽力”力求“尽善尽美”。济阳人弘扬黄河精神,追求“吞吐万汇、开放包容”,不管招商引资还是招才引智,都坚持“进了济阳门,就是济阳人”,用心用力做好服务保障,让企业和人才便捷落下来、快速融进来、高效转起来。上半年,济阳共签约项目42个,其中36个为制造业项目,18个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这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深度交融,是“文化高地”和“政策洼地”热情牵手。“济阳@黄河”,就是要将这种交融和牵手进一步强化,使之成为涵养济阳人气质禀赋的重要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置身大河时代,建设新城济阳,必须以文铸魂、以文润心、以文聚力、以文促行,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激发城市发展潜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这次地域文化研究促进行动,将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加强济阳地域文化研究、凸显济阳地域文化特色,增强群众地域文化认同,努力推动济阳地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八篇
下一篇: 06第六章-《中国史学史》-马工程.ppt 16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