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自武王伐纣灭商至东周天子号召诸侯国伐秦失败,洛邑被攻占,历经800多年。其曾创立礼乐制度为后世效仿,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笼络贵族,巩固统治。然而潮起潮落,总有不肖子孙罔顾先祖创业之不易,昏庸暴虐,以周厉王、周幽王为厉。后者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成为喊叫“狼来了”的稚童,最后也以玩笑式的方式被犬戎兵杀死,为女人背负“红颜祸水”骂名又添一例。幽王身死后,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至此,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剧变时代,分分合合,充斥着周王朝与诸侯国的博弈、诸侯国间相互攻伐、各国变法立新、诸侯国内各种势力的消长以及思想大发展等等。本文简述涉及的几个问题。
在诸侯国兵强马壮、觊觎霸主地位之际,残喘的周王朝(东周)以正统自居,内斗不断、不思进取,东迁后仍实行分封制,乃至最后封地被瓜分殆尽,王朝入不敷出、钱粮匮乏。由于迁都后的都城位于郑国境内,郑国不希望有周天子貌似监视般的存在,视周天子为肉中之刺,周天子也因郑国国君不尊重其权威而愤愤不平,两者龌龊久矣。最终以郑国收割周朝境内的粮食为导火线引发战争,以周天子被射伤,堂堂天子之师全军溃败结束,出师不利对周王朝是一种于威势上的沉重打击。然而,更不体面的日子还在后面。
那个“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大举北上,在周朝国土南郊阅兵,竟然问九鼎的轻重,如若不是王孙满大义凛然驳得其哑口无言,更是颜面尽失。后又有秦武王嬴荡把玩王鼎而死,一解周朝君臣的气愤之情,貌似还神化了偏安一隅的周天子,但周朝内部积重难返的矛盾、天子宫殿里破旧的车马行头和满头白发颤颤发抖的老仆预示着周朝如日落西山,天子的权威一去不返。
春秋时期,齐桓公利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召集诸侯会盟,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春秋首霸,周天子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到战国,各国扯下“尊王”的遮羞布,自行称王并相互征伐意图王霸天下,周天子成为摆设。吴越之战、三家分晋、桂陵之战、长平之战……胜败之间又决定了各国的地位。由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军功授爵,战争中不乏杀良冒功的现象。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最惨烈的长平之战,战败方赵国四十五万人被坑杀,即使获胜的秦国也阵亡二十几万人,一战死亡人数达六十几万,可谓“血流漂杵”,呜呼哀嚎声不绝于耳,白起和嬴稷为后世所诟病。另一方面,战争促使各国积极变法图强,以富国强兵,在战争中获胜。
典型就是商鞅变法。商鞅推崇法家治国,在魏国没有宏图大展的机会后,辗转来到各国才子都避之不及的秦国,因为比起富庶繁华的东方,靠近犬戎之地、贫瘠落后的秦国并不是人才的首选之地,然而正是秦国让商鞅一举成名并流传后世。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两次变法,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废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创立秦律、统一度量衡、禁止民间械斗等等。从政治、军事、经济同时入手,改造后的秦国逐渐强大,超过东方六国,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各国变法中,都要与本国旧势力斗争。还以商鞅变法为例,要与国内的利益集团即老贵族周旋。这些人是秦国内的世家大族,曾经国家为开疆辟土、抵御他国侵略做出过贡献。时过境迁,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居功自傲又利益交织的团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控制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舆论,进而成为保守落后阻碍变法的中坚力量,严重影响新法的推行。比如,老贵族在地方制造矛盾致使家族间的械斗不断;干扰变法,甚至收买、罢免推行新法的官员;在公众自由辩论的酒社歪曲摸黑变法……在以身作则、法不容情以及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力压老贵族,变法逐渐推行,老贵族的代表甘龙也发出“飓风过岗,伏草惟存”的感慨。
另外,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也是思想大开放的时代,儒道法墨兵家各展其才。提倡仁、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征战不断的春秋战国并没有被过多重视,经过董仲舒改造,自汉武帝始成为历代王朝的官方思想。道家老庄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伦理学以及国人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法治,利用法术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墨翟建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节俭(保护环境)尚贤,注重动手能力,受到底层百姓的欢迎。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膑、孙武等,兵家重视军备,利用谋略,并认识到军纪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兵家之言。
总之,春秋战国乱悠悠之外,我们看到了顽固势力暂弱,新势力的增长以及新思想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拓创新的重要时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