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哥”,中国70后等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与其他国产的、进口的经典动画片一样,每天看一集《聪明的一休》,是孩子们不可错过的快乐时光。现实中的一休,及其师傅,都是“得道高僧”,也如同很多僧人,不仅深谙佛法,并且文学造诣高深。同时,一休还是一位放荡不羁、酒肉穿肠过、热爱美女的高僧,颇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气质,大雅兼大俗。
相对于一休这位日本“智慧的化身”,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必是诸葛亮无疑了,料事如神的军师、丞相形象深入人心,尽管相对于历史事实,孔明先生的很多智慧案例,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从刘皇叔等人身上“迁移”或凭空创作出来的。
诸葛亮种种闪闪发光的智多星表现,从艺术角度来说,当然让小说人物形象很丰满,但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正是罗贯中的写法,为了把孔明先生描述得如此之“妖”,以至于反衬出手下蜀汉将领智商经常不在线,——一筹莫展时,掏出军师事前给的“锦囊”,天大的难题即可迎刃而解。
诸葛亮的大众公关形象:权倾天下的千古“良相”,也就是忠臣加贤臣。有《三国演义》的七彩光环加持,孔明除了被鲁迅等个别读书人看出智慧过人的程度像个老妖精之外,普罗大众心目中的孔明,是智者顶流大V,关键是又红又专,绝对的政治正确加业务精英,符合君王草民、庙堂江湖、黑白两道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登峰造极的“大众情人”,没有之一。
小说里的孔明是古今完人,完美到缺点都成了优点,譬如,南征时,难缠的对头孟获借外援国家的特种部队——刀枪不入的藤甲军对付蜀军,那帮智商经常不在线的将领,都能想出火攻的破敌妙计,丞相犹豫良久才传令执行,火刑活活烧死一帮藤甲军后,丞相眼泪汪汪,说“必损阳寿”,看得读者观众同样眼泪汪汪,感慨:真“仁义之帅”啊!
而一休,就没得比了。姑且不说这家伙是个老外,而且是日本人,非我族类,重点是:一休混到死,只是一个和尚,无权无势,职场官场的主流价值观,显然不会把这家伙纳入考虑范畴;他这号人物,只能在闲云野鹤的小众文化里占个位置。
况且,深入中国人心的一休,是个少儿娱乐形象,就算聪明绝顶,他的智慧佳话只能在非正式、非主流场合流传,不可能登上正式、主流的大雅之堂。人们可以在家教育小孩子时,拿一休当正面典型,如果在单位开会时举一休机智的故事当注脚,自己都会觉得异样,讲儿童形象的事例教育大家,顶多是食堂吃午饭时的段子吧。
对名人的崇拜,本质上是对权势、地位的崇拜,直接或间接。
人民群众如数家珍的中国古代名人,你就挨个数吧,哪一个不是权势的拥有者或权势推崇的?如同卢沟桥的狮子,表情举止各异,那真叫没一个重样的,但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狮子,猴子啥的另类动物,可一只都没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