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对三明地区民间信仰人物进行了整理,共计20人,包括谢祐、潘了拳、邓光布、刘琼、李寄、邹应龙、慈航法师、惠利夫人、马五娘、卢珧等。开掘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正能量,塑造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符号。
我饶有兴味地穿行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曾由三明的文友们领着,访问过众多让人流连的古村落,这一次,还是由他们领着,作仰望民间信仰天空的精神之旅。
我看见了二十颗星辰在虔诚笃信的青烟中熠熠生辉。这是二十个“由人而神”的民间信仰人物,是三明老百姓创造并世代奉祀、具有强烈地域认同感的地方保护神。如果说,宗族意识是维系传统社会的血缘纽带的话,那么,民间的俗神崇拜就是一条地缘的纽带。
这些神明与当地人有着最亲近的情感联系。说不定,它就是一座村庄、一个姓氏的祖灵,比如刘琼、邓光布、巫罗俊、邹应龙等。民间俗神的来历千奇百怪,形象丰富驳杂,它们分别被各地奉为灵神而顸礼膜拜,一定是有故事的,是和人们的生活命运、历史遭际有关联的。然而,在流逝的时间中,许多地方把故事丢了,甚至把神明从前的尊姓大名也遗忘了。这当然与民间信仰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度被斩断传承之链有关。我想,恐怕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老百姓对于宗教信仰所取的实用主义态度。人们礼拜神明,为的是保佑自身,非常实际的功利考虑支使着他们,见菩萨就磕头,见庙便烧香。至于神明姓甚名谁,当然也就无所谓了。
对地方民间信仰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是民间文化工作的应有之义,然,如三明市文联、市民协者,联合民间文艺家和作家,对本地区民间信仰人物“由人而神”的传说,进行大规模的采写、编撰,却是未曾见也;尤其是,本书后记明确提出“对于民间信仰的整理,要找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契合点。弘扬有意义有价值的民间信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这一认识难能可贵,令我赞赏。
是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民间信仰,一定充满着信仰的力量。它的力量不仅仅体现为对于族人、对于地方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所张扬的价值取向,通行于民间,对于人心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循着这些传说所提供的线索,追寻“由人而神”的传奇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的俗神崇拜总是大张旗鼓地彰显着民间的英雄情结,比如,驯服野兽的伏虎禅师,征服南蛮的伊盆,开疆封土、造福百姓者巫罗俊、罗令纪、邓光布、邹应龙等,以及法力与业绩显赫的谢祐、潘了拳等,总是绘声绘色地述说着乡土的人类情怀。人们用童话般的美好和神奇来抚慰自己,抚慰天地之间渺小而脆弱的生命,充满悲悯意识,充满对自我生命的体恤,比如,济世救民的莘七娘、马五娘、欧阳真仙,以及太保信俗,总是润物无声地播撒着传统的道德理想。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道德理想的核心要义无非就是“忠、信、仁、义、孝”了,比如,义士苏十万、良将卢珧、忠臣刘琼等,以及为国尽忠、为父尽孝、为夫尽节、为民尽义的女扁鹊惠利夫人。
考察流布三明地区的传说,还可以发现:民间的俗神崇拜往往是某个地方生活命运的寓言,透露出浓重的充满历史感的生命感伤。客家人背井离乡、逃避战乱的迁徙史,正是一部寻找家园、开天辟地的奋斗史,悲壮的历史记忆和深沉的共同情感,渗透在民间信仰里。民间的造神,不仅生动反映了老百姓薪火相传的生活理想,而且,往往折射出特定时代条件下,一个地域普遍的社会心理。读着来自遥远的传说,我们分明感受到,在战乱频仍、北人南迁的历史条件下。人烟在崇山峻岭间不断蔓延的速度和温度;感受到,人们请神灵引路,或者,与神灵为伴,冒着巨大风险,执拗地穿越武夷山的艰辛步履。仿佛有太多的邪恶,潜伏在林莽之中;仿佛有太深的悬念,横卧在山路前方;仿佛有太凶的病灾,觊觎着每个平凡的日子。所以,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给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灵,寄托给它们超人的膂力、神奇的医术、高明的道法,特别是,它们身上无不具有的惩恶扬善、同情弱小的道德力量。
本乡本土的义士仁者,是民间造神的重要资源。一些活生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受用绵延不绝的人间香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生前曾造福于民。立庙祭祀,便是老百姓对他们的敕封和褒奖。当然,既然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虽死,魂犹在,那么,立庙祭祀的行为必定要超越纪念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出人们祈求那些灵魂一如既往地护佑一方的强烈愿望,因此,没有一座庙宇会像道德坊、功名坊那样,作为单纯的纪念性建筑而存在。牌坊只是名誉的象征,庙宇里却住着灵魂。而且,中国老百姓对智慧人物的崇尚,也可由民间造神窥见一斑,这些智慧人物,可以是后来修炼得道的仙人,也可以是聪明透顶或大智若愚的凡人。
神灵当然是一种虚妄幻想的东西,任何由神灵主宰人生命运的企图,无疑是愚昧无知和无济于事的。然而,庞杂的民间俗神崇拜,恰好反映了浩瀚时空背景下,面对种种神秘无解的自然现象,面对无从把握的生命之谜、生活之惑,人们在生存苦难面前的丰富复杂的心理现实,老百姓的祷告祈求传达出浓厚的苦涩意味;反过来说,正是信仰的力量,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和浪漫精神,创造出众多鲜活的神灵。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它们既集中体现着人的意志,充满了人性,又代表着人所敬畏的天地,充满了神性。探究为了祈福弥灾而产生的民间信仰人物,其实就是探究民间千百年的精神收藏。
看看,一本书给了我这么多思考,真得感谢它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所有作者。
本书采编历时三年有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民间信仰人物如星光闪烁于各个地方民俗风情之中,既有着充盈天地的正能量,亦夹杂了迷信色彩,同样需要正其视听,正确引导崇拜行为。三明是福建省最早的人类活动地带,其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推至18万年前。近两千年来,三明沉积了众多民间信仰人物,其“由人而神”的精彩历程,形成了众说纷纭的民间传奇,弃其负面色彩,扬其正能量,塑造服务于“中国梦”的精神符号,对于展现三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使之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年前,我们开始发动三明文艺界从正能量精神符号的角度挖掘当地民间流传广泛的民间信仰人物,汇集了近百个名单,然后,由三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骨干开展田野调查,抽取其中比较典型的对象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和政策部门进行论证,确定了首批20个对象,继而,由三明市作家协会组织20个本土作家进行采风创作,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形成了本书。
本书所编民间信仰人物,皆“由人而神”,最早的起自晋代(李寄),最晚的终至民国(慈航法师),历史跨度1700多年。编写之初,本着弘扬有意义有价值的民间信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这一准则,确定了采写人物基点:信仰的形成必须是正能量,并形成本土精神符号;信仰形成地必须是在三明;信仰影响面跨越姓氏、断代、区域;信仰必须有供奉场所(含历史上曾经有过),或方志或传说或族谱上曾有记载。
民间信仰的主要作用是精神支撑与社会和谐。北民南下远离中原故土,而福建在隋唐之前属于地旷人稀之地,虽然有悠久的闽越民间信仰,但与中原文化差异甚远,汉人移民需要表达自己精神需求和进行社会调控。
唐末到两宋几百年的稳定栖居中,福建汉人移民建立了适应自身的民间信仰体系,不但传承中原正统的儒、道、佛信仰,而且采用功利的态度实行多神信仰,并大量造神。
福建造神从两汉开始,据粗略统计,唐代之前已有26起,唐代66起,五代47起,宋代71起,元代7起,明代3起,不知时代的43起。可见唐五代两宋时期最多。其中,由人转化的神占249起,他们生前的身份主要有僧人、道巫、官吏、百姓四种,其中官吏80起,普通百姓57起。可见由人转化的神最多。
三明这一时期,到底创造有多少人神,现已无法统计,本书所编20位,究竟占百分之几,更无从确定。从时间和分布的范围看,大体如下,晋有李寄(将乐);唐代有潘了拳、邓光布、太保公(皆沙县);五代十国有刘琼(将乐)、伏虎禅师(宁化)、卢珧(尤溪)和惠利夫人(明溪);宋代最多,有伊盆(宁化)、谢祐(三元、梅列)、萧公(尤溪)、欧阳真仙(清流)、邹应龙(泰宁)、饶公(明溪)、章公(大田)、苏十万(大田)、马五娘(永安);元代刘公(大田);民国慈航法师(建宁)。从信仰形成地来看,又有不同:本市占大部分:将乐2位(李寄、刘琼),沙县2位(邓光布、太保公),尤溪1位(卢珧),宁化2位(巫罗俊、伊盆),清流1位(欧阳真仙),永安1位(马五娘),大田3位(刘公、苏十万、章公),明溪2位(惠利夫人、饶公),三元梅列l位(谢祐);蔓延到外地的则有:广东梅州(潘了拳)、台湾台北(慈航法师)、龙岩长汀(伏虎禅师)、南平延平(萧公)。
如果说“源起”是时间节点的话,那么“源由”则指造神的文化与政治空间。
宋代从宋太祖开始,对佛教极偏爱,采取保护提倡又予以限制的政策,儒、道、佛三教形成合流趋势。宋代福建佛教相当兴盛,寺院数量居全国之冠,仅三明境内寺院就有26座。
在福建,妈祖、临水夫人、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定光佛、保生大帝、青山王等。在三明,谢祐、欧阳真仙、惠利夫人、饶公云从、萧公荡、伊盆、邹应龙等,在宋代及以后,均受到多次加封,并大修庙宇,赐庙额。
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列西乡民请李纲丞相将谢祐“御大灾、捍大患”的灵迹申表朝廷。宋朝廷对敕封既是宽松的,又有严格的审批标准,要符合《礼记》的要求。《礼记祭法》日:“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历史上,“御灾捍患、除厄攘解”是人神的神格,也是敕封的基本条件,谢祐符合这样的条件。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谢祐被敕封为“广惠将军显列尊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朝廷再赐建庙,赐额名“正顺”,即名正言顺之意。赐建庙、赐庙额,褒奖升格。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又奏请朝廷,加封谢祐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按照宋代礼制,这是在封号、赐庙宇和匾额名称的基础上,再升格敕封家属,依次为妻子、儿子、儿媳。一般达到妻子为止。谢祐的爵位封号也增加“日月盈光大帝”。而早于谢祐的妈祖,生于北宋建隆三年(960年),逝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从北宋宣和五年的1123年,到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的139年中,妈祖得到赵宋王朝五次敕封夫人,九次封妃爵。但因为妈祖是女子,到妃爵为止,从“顺济夫人”加封到“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类似的神迹、灵异在民间流传甚多,都是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和民众心目中对神的共同塑造。“水旱必叩,疾病必祷,贸易必祈”,这是人们对神明的崇拜和精神需求,是互为表里的。
神明信仰“圣迹”中,不乏有着充满正能量的许多内容。
每一位神明的“神迹、灵异、故事、传说”等,都在其所在地及周边广泛流传,其神迹、灵异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演进,是当时当地社会需求的结果,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着变化,继而成为文化遗产被后人所享用。因此,对神明的“神迹、灵异、故事、传说”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梳理就十分必要,即取其正能量的事迹,让故事符合或接近现实,让传说合乎情理,让“神迹”不再“神秘”。
如,明溪县的惠利夫人莘七娘,其代父应征、护墓驱疫、灭疫救民等事迹感人,被当地民众建庙祭祀,其“忠孝、仁爱、济世、护民”的高尚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仍是值得崇奉和弘扬的。正如宋相文天祥在明溪显应庙的题壁诗:“百万貔貅扫犬狼,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圣七娘。”
再如三元白水人神谢祐,其“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解除消灾、赐福人间”等美丽传说,拥有众多的信士。
又如,宁化的神明伊盆,其“水旱必叩、疾病必祷、贸易必祈”的崇拜源自生前事迹,即“以功特赠银青大夫”、“进献河龙大米”有功于家乡等。
对于民间信仰的整理,要找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契合点。弘扬有意义有价值的民间信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民间信仰的一大特点是敬畏,敬畏神明、祖先和大自然,由敬畏产生道德。民间信仰也是聆听先民的声音,仰望“神性”,按照“神性”来测度自身。他们的“神”是天地自然和人间的伦理道德,“神性的测度”则是依法它们,这正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
本书是首次对三明地区民间信仰人物的整理,在这批20个名单之外所存在的“由人而神”传说,留待今后适当机会继续挖掘。本书其实是文艺界人士的集体智慧结晶。本着开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符号之共同初衷,三明市县文联系统全力参与,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田野调查和内容定位审查,作家协会组织采风撰写和文学设计,孙海平、宋经文、蔡建境、阮初喜、詹昌政、常章生、高珍华、林域生、林晓晶、王艳蓉、罗辉等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从政策角度、学术角度、艺术角度多层面介入策划和论证,颜全钦(青黄)承担了组稿汇编具体事务,陈松霖提供了钢笔画插图。三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给予了鼓励和有力支持,福建省文联及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有力指导。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先生专门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政策水平、学术涵养等多方面的不足,本书难免存在纰漏和差错,敬请批评斧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