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孟子研究院研究员、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徐爽《中华家风箴言录》一书。该书精选部分名人志士和帝王将相的家规家训,以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为切入点,引经据典,阐发其对子孙的教化之义。每篇文章都与当今社会现实和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相碰撞和对接。使读者既能领略先人的人生智慧,也可内化于心应用于当下的生活与实践。
俭,德之共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春秋]御孙
家训,是古代先贤留给子孙的珍贵遗产,不仅思想博大精深,并且内容大都谈及“节俭”。教子节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留下有关俭与奢的名言警句。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诗曾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名句。宋代的贾昌朝在告诫子孙时也特别指出:“又见好奢侈者,服玩必华,饮食必珍。非有高赀厚禄,则必巧为计画,规取货利,勉称其所欲。”可见奢侈的危害之大。
战国思想家韩非子在《韩非子·喻老》中讲了一个关于奢与俭关系的故事:商纣王得了天下以后,在生活上开始追求奢侈,纣王的叔父箕子见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便很害怕,知道天下将有大祸降临。箕子认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必然就会改用玉杯,也不会再吃粗粮淡饭,要吃山珍海味,还要穿华服,住华屋。所以,箕子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所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由此可见,奢与俭不仅事关家风,更关乎国家兴亡盛衰。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作为孔子贤徒颜回的后代,更是传承了颜回的俭素之美。他认为,持家应该“施而不奢,俭而不吝”。意思是说:既要乐善好施,不铺张浪费;也要躬俭节约,不吝啬小气。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朱子治家格言》则倡导节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讲求正心诚意,勤俭持家。《格言》中要求子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还有千古贤相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封信虽然简短,但内容十分丰富,称得上言简意赅,不仅讲了修身、养德等做人的道理,还论述了学、才、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见解十分精辟。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他不仅改良教育制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家中子弟的教育也极为严格,其子范纯祐、范纯仁等都大有作为,范氏家族也成为诗礼世家。范仲淹治家极严,要求自家子弟必须勤俭节约,不可铺张浪费,要以仁爱之心行慈善之举。在他留给子孙的《家训百字铭》中,更是要求子孙“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后来做了宰相,《宋史》评价道:“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纯仁廉洁勤俭,爱民如子,就是继承了父亲的品质。他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这就是说,只有俭朴才能培养廉洁之风,只有宽恕才可以成就好的德性。
同为北宋大臣的司马光,虽然位居高官,物质条件十分优越,可是家里的生活依旧俭素,并且他还以俭素来教育子弟。他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摆事实,讲道理,给儿孙指出了俭德的好处和奢侈的坏处。他引用春秋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说明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君子寡淡,就不会受到外物的役使,就能直道而行;普通百姓寡欲,就能慎身节用,远罪丰家。君子多欲,就会贪慕富贵,不走正道,招来祸害;普通百姓多欲,就会导致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还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能转为俭朴,必然会出现问题。司马光在书中还列举了一些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的例子,表彰了一些节俭的人,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说: “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据说,有一次吃饭时,儿子将带壳的一粒米挑出,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将这粒米外壳剥开后吃掉。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曾国藩大半生身居高位,也让他大半生战战兢兢,为什么?因为他忧虑子弟喜奢忘俭,变成纨绔子弟。为此,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其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 门外也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额。曾国藩还说:“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其夫人在家手无余钱, 不得不亲自下厨、纺织。
尚俭节约、反对奢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所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传承。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