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灿烂辉煌的春秋战国文化

灿烂辉煌的春秋战国文化

灿烂辉煌的春秋战国文化传说,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可谁医术最高呢?”扁鹊说:“我大哥医术水平最高,二哥的医术比大哥稍微逊些,其实我的医术与他们两位相比最差。”魏王感到疑惑不解。

传说,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可谁医术最高呢?”扁鹊说:“我大哥医术水平最高,二哥的医术比大哥稍微逊些,其实我的医术与他们两位相比最差。”魏王感到疑惑不解。扁鹊解释说:“我大哥治病,是在病人的病情未发作时就下药医治,所以病人不知道自己有病,因此他高超的医术不为人所知,也就出名不了,但我们都很敬佩他。我二哥治病,是在病人刚有点症状时就下药治疗,所以病人感觉不到痛苦,因此乡里人认为二哥治病虽然能药到病除,但只能治一些小病。而我治病大多数是在病人病情已十分严重,万分危急之时,我使重病之人的病情马上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因此我名闻天下。”魏王听后心中有所悟。

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名医扁鹊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扁鹊(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战国时期渤海莫人,是中国中医学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医祖”。他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人们就借用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他不仅精通内科,而且熟悉妇科、小儿科、五官科,善于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来治疗疾病。扁鹊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的先河,据说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相传因扁鹊名声很大,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他的事迹一直成为后世传诵的典范,是中国医学界进行社会人文教育的宝贵教材。

在医学上,春秋战国时期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为中国医学文化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春秋时期已采用“切脉、望色、听声”等诊断病情的方法,著名的良医有秦国的医缓、医和等人,他们在病理上,已认识到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和是招致疾病的主要根源,后发展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病源”病因学说,为中国医学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战国时期,医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医学从理论层面开始向人体解剖学发展,并且懂得进行更细的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分科治疗;已普遍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并发明“针、石、慰”等医疗器械,留传下来的专门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等宝贵的医学专著。

在自然科学上,春秋战国时期取得很大成就。春秋时期,在城市建筑、土地测量和赋役征收等方面,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数学和几何知识。同时,在天文历法上比以前也有很大的进步。在《春秋》中,比较翔实地记录有三十七次日食月食,其中有三十次已经得到可靠的证明,最早记录日全食是在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即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比西方对日食的记录早135年。并且《春秋》中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天文学家公认这是有关“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670多年。公输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能工巧匠,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不但能建造“宫室台榭”,而且还能建造战争所需的“云梯、钩、拒”等攻城工具,被后世称为“机械之圣”,是中国建筑艺术文化的鼻祖。

战国时期,在天文学方面主要是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齐国甘德写的《天文星占》8卷,魏国石申写的《天文》8卷,合称为《甘石星经》,是古代汉族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他们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耳的同一发现早近两千年。同时,甘德、石申对恒星的测定和记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此外,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战国末年,“司南”的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据《古矿录》记载,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史学上,春秋时期主要有《尚书》,即“上古之书”,战国时称为《书》,汉末改称《尚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所以又称《书经》,原是记言的古史,据说有10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尚书》是一部多体裁历史文献汇编,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战国时期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以及诸子散文和屈原的楚辞等文学著作。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原名《左氏春秋》,西汉改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所撰,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左传》的纪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孔子编撰的《春秋》多出十七年。《左传》主要叙述周王室和诸侯国盛衰兴亡的历史过程,以及对诸侯国之间几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作比较详细的描写,其中也记载一些有关夏、商、西周的传说和历史事件。《左传》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引人入胜,让人有愉悦的审美感受,富有社会人文教育价值,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兼容史学和文学为一体的名著。

《国语》是中国最早一部国别体著作,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著作形式,主要在记言,所以名为《国语》,起于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共21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反映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在内容上,《国语》重伦理道德,尊崇“礼”,认为“礼”是治国之本,既突出忠君思想,又反对专制和贪腐,重视民意和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善长记言,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陈寿的《三国志》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具有较高的成就。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220),原书名为《国策》或《国事》,作者不详,是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由西汉刘向重新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内容上,《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战国史事,按照国别来编辑,堪称为战国时期最基本的史料。在表现手法上,《战国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对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艺术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制造业的发展,青铜产品的风格和工艺水平都有新的改进,纹饰雕镂做工精细,轻便灵巧。

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国国君大墓出土的一对“莲鹤方壸”。 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是春秋青铜时代工艺水平提高的代表作品。莲鹤方壸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壶身为扁方体,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肩生双翼,兽角弯曲,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身作鳞纹,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1935年,在河南省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出土的“水陆攻战铜鉴”,共有图像四十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同时,这时期开始使用毛笔,绘画艺术也相应得到很大的发展,如长沙楚墓中,出土了一幅男子御龙舟的帛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绘画所达到的水平。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用单线条勾勒,线条流畅,技艺精湛,是著名的艺术珍品;出土的漆器和丝织品反映了楚人高超的技术造诣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在河南浙川县一号楚墓出土的九件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全套编钟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铸造瑰丽,设计精巧,总重量2500多公斤,编钟以音高和大小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都铸有篆书铭文,共2800多字,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已达到很高水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五个八度,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音乐性保存完好。这套编钟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的音乐、历史和冶铸技术等都有着很高的价值。八鼓谐余韵绕梁、令人惊叹叫绝,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愧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其发音与浙川出土的编钟相同,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在青铜艺术,绘画艺术和音乐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在社会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安氏人物|安禄山
下一篇: 段姓起源,姓段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