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有一件文物是罗瑞卿在平津战役穿的军大衣。这件大衣是在平津战役前,部队配发冬装时发给罗瑞卿的,也是他当时最保暖、最贵重的一件衣服。在平津战役期间,这件大衣一直陪伴着他。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总指挥是谁)
/罗瑞卿在平津战役时穿的军大衣
罗瑞卿,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组织并参与多次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与兵团司令杨得志出击冀热察。
1948年秋冬季,战略决战拉开序幕。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华北方面,傅作义集团陷入两难之中,为了保持主动,傅作义将其嫡系部署在北平以西地区,以确保其西撤绥远的退路;将中央系部队部署在北平以东地区,以阻东北解放军入关,并保持海上通道。如此,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可以做到各奔东西。
显然,傅作义“一字长蛇阵”背后的战略意图并没有逃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视野,在淮海战役开始后,毛泽东得出“傅作义固守平津的方针对我军最有利”的判断。为此,在战略部署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定下不仅要解放平津,更要把指挥重心放在防止敌人撤退上。自然,提前发动平津战役,也就成了当时华北战场最急迫的任务了。为此,中央军委要求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另一方面华北解放军开始在西线行动。
平津战役先从哪里打起?毛泽东提出要从西线。他认为傅作义“一字长蛇阵”的要害在于西线,只要困住傅作义的嫡系主力,则使傅作义既不能实现西逃,又舍不得舍弃主力南下,最终基本达成防止敌人各奔东西的战略任务。为此,毛泽东部署东北先遣兵团,华北2、3兵团要在12月份内将西线的傅作义部队困住,使其不能西逃或东窜。
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对张家口西、南面形成包围态势。因西线受到影响,在北平的傅作义迅速令在北平附近的第35军乘汽车增援张家口,并向万全方向反击,同时命相关部队确保交通线。第二天,35军即到达张家口。此时,傅作义嫡系部队十余万都集中到了张家口、宣化一带。
华北第2兵团(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奉命切断张家口与北平的联系,达成包围傅作义部的战略目的。从部署上看,已经万无一失,只要到达战场完成包围即可。但战场形势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12月3—5日,东野先遣兵团在西进的过程中,发起了对密云城的攻击。对于兵强马壮的东野而言,攻下城市并无任何问题,但在更大的层面,这件事震惊了傅作义,急命在张家口的35军迅速撤回北平,加强对北平的防御。
35军是傅作义起家的老部队,类似于第1军之于北伐的蒋介石、第7军之于桂系,属于嫡系中的嫡系,且第35军能征善战,在北伐、抗战中均有丰硕的战果,其东撤北平会对我方战略部署产生不利影响。在收到命令后,傅部35军迅速东撤,先后通过沙岭子、宣化、鸡鸣驿,于12月7日进入新保安。在进入新保安后,骄悍的军长郭景云命部下休息一个晚上。
当时阻击35军的只有2兵团的一个旅,如果在援兵到达前阻击线被突破,则战机转瞬即逝。中央军委对35军非常重视,对阻击不利、导致35军从张家口东撤的第3兵团所部严厉批评。2兵团负责人杨得志、罗瑞卿、耿飚自然知道放跑还是歼灭35军对战局的悬殊影响。
当时,2兵团主力行军到大洋河南岸,冬季的大洋河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西北风在“呜呜”地刮着。而战机稍纵即逝,已经没有时间再搭建浮桥或者部队迂回渡河,全军上下只能顶着寒风,徒涉过河。罗瑞卿和战士们一起渡河,为了防止把大衣弄湿,虽然寒风刺骨,却没舍得穿它。电影《大决战》中即有对此渡河场景的展现。
在8日拂晓,经过6昼夜急行的2兵团主力抵达新保安地区,随后迅速完成对新保安的包围,35军被困于城内。
就是一个夜晚的时间,一方拼命向前线急行军,指战员与普通士兵一起蹚过冰河;另一方却不急不慢,怡然自得。自然,战争的天平也就渐渐向更坚忍的一方倾斜。
在完成对新保安的包围后,围绕围城与解围,敌我双方展开多次激烈的作战。直到东野先遣兵团歼灭傅部16军、104军才停止。在这场围歼战中,罗瑞卿白天穿着这件大衣勘察地形,指挥作战,夜晚就盖着大衣和衣而眠。这件大衣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伙伴。
至此,困住傅部嫡系的战略目标达成,我军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在12月22日我军攻克新保安、两天后解放张家口,傅作义部主力作为一个军事单元烟消云散。
战争开始进入另一个环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