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深圳的脚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宝安,默默耕耘沙井二十年

《深圳的脚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宝安,默默耕耘沙井二十年

《深圳的脚步》第13期丨程建:深圳文化的根在宝安,默默耕耘沙井二十年程建 简介1962年出生,四川崇州人。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分配到江苏镇江博物馆工作

程建 简介

1962年出生,四川崇州人。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分配到江苏镇江博物馆工作,曾任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镇江市文管办副主任。1999年来到深圳,受聘于宝安沙井镇委(现为沙井街道)宣传部,专门从事沙井古文物的考察与研究,发现深圳人文始祖黄舒墓,倡导设立金蚝节,让沙井蚝成为深圳市的文化名片。

编写出版《沙井历史资料汇编》《沙井记忆》《阅读宝安》《千年传奇沙井蚝》《沙井旅游》《激荡30年——我们的宝安》《深圳古诗拾遗》《沙井地名录》《茅洲河边的步涌村》《深圳风物志(家族记忆卷)》《深圳风物志(地名密码卷)》《深圳风物志(村落往事卷)》等著作,其中《阅读宝安》荣获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志大事记_大田县名人录

深圳如今名扬天下,熟悉深圳历史的人都知道,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宝安有沙井,沙井有特产,其名沙井蚝,色泽金黄,体大饱满,状如元宝,飘香千年之久,每年冬至前后,沙井金蚝节,食者如云。

鲜为人知的是,已经举办十五届的沙井金蚝节,它的倡议人叫程建,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他,来到深圳,安居沙井,一直从事沙井古文物的考察与研究,默默在沙井耕耘了二十年……

在沙井,程建走街串巷,走过每一个村落,访过每一处古迹,发现深港地区最早的历史名人——晋朝孝子黄舒的墓地,填补了广东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空白。

从地理位置上看,沙井地处珠江主要出海口虎门水道的东岸,是珠江三角洲的最南端,这里是深圳最早开发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深港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最为发达的区域。

在程建看来,“深圳文化的根在宝安,沙井是一个切入口、是一个起点,有了沙井的基础和积累,将来可以更好地研究深圳、研究珠三角、研究岭南文化……”

1、念念在兹,偶然发现黄舒墓

大田县名人录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志大事记

首先分享程建发现黄舒墓的一段往事。

黄舒其人,晋朝人,有人说是东晋,有人说是西晋,清嘉庆《新安县志》中曾记载:“晋孝子黄舒墓在大田乡猪母冈”。历代的地方志,无论是《东莞县志》,还是《新安县志》,都将他列为乡贤首位,其孝道文化的影响深远。

“黄舒是深港地区最早的历史名人,他是一个坐标式的人物,有了他,就证明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已经抵达这里,因此可以大胆地说,他就是深圳的人文之祖。”

程建第一次读到黄舒的名字,是在他刚来深圳不久。

有一天,程建的中山大学考古班班长彭全民,来到沙井看望老同学,带来《康熙新安县志》复印本和《嘉庆新安县志》的复印本,正是从这些书上,程建首次知晓黄舒其人。

黄舒之葬是否存在?如果在的话,又在哪里?

念念在兹,程建开始有心寻找。此前多年,市、区、镇文物工作者曾经多次实地寻访,都没有结果,许多人都认为黄舒墓或许早已湮没……

经过考察,程建发现沙井步涌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大田村,应该就是志书中所说的大田乡。

2001年5月,他和彭全民一起到步涌村走访,快要离开时,再次向步涌村的老书记江炳球问起黄舒墓一事,以前很多次问村里人打听,得到回复都说没有听说过。

这次江炳球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村里倒是有个黄(王)公墓,是不是就不知道了……

粤语口音里,王黄不分,赶紧实地看看。

江炳球领他们来到一个工业区,到处是崭新的厂房,就在大家毫无头绪时,他指着路旁一堆荒草说:“就在那里。”大家兴奋地拔开齐腰的杂草,一座古墓呈现在面前。

程建仔细辨读墓碑上的碑文,尽管碑字迹有些模糊,仍清晰可见十六个字:“晋钦赐孝子乡贤始祖考参里黄公之墓”。

真是意外之喜,黄舒墓找到了!

更令人慨叹的是,附近周边正在大兴土木,墓地之所以能够留存,是因为墓地上方有几根粗粗的高压电线,下面不准建工厂,要不是因为高压线的存在,这座珍贵的文物早已不复存在……

留存与发现,是幸运也是必然。程建笑称“我们是幸福的相遇……”

消息一经报出,引起的轰动可以想见,“有了它,就可以印证深圳本地的历史、印证过去的县志……”

2、扎根沙井,倡议设立金蚝节

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_大田县志大事记_大田县名人录

来到沙井,发现黄舒墓,算是初战告捷。

接下来,程建扎根沙井、扎实开展沙井镇村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他的提议下,沙井镇成立镇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出台《沙井镇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公布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市、区、镇、村四级文物单位组成的基层文物保护网络,后来,沙井镇多次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先进单位……

在文物维修方面,他也积极组织协调,先后完成多处古建筑的维修,比如曾氏大宗祠、江氏大宗祠以及古乔曾公祠等等……

程建告诉我,早在2000年,他就编撰出版《沙井镇志》,这是深圳市有史以来第一部镇级地方志,填补镇级地方志空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网上出现一篇题为“蚝乡千年”的文章,流传甚广,文章作者就是程建。

那时的沙井蚝,面临衰落的局面,海水污染、蚝田被征用、蚝业异地转移,程建就想用文化的力量振兴蚝业,将这一地方特产打造成深圳文化的名片。他查阅档案、走访老蚝民、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上,提高了沙井蚝的知名度。

众多网友正是通过这些文章,知道了沙井、知道深圳还有这样一个宝贝特产——沙井蚝……

说到沙井蚝,每年冬至左右,沙井都会举办金蚝节,金蚝节的最初倡议人,不是别人,也是程建。倡议的提出时间,是在2004年。他的倡议得到区、市高度重视,于是便有了金蚝节。

金蚝节至今已举办了十五届,举办好处,显而易见。

“通过开展各种有关沙井蚝文化内涵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而且全面展现了沙井、宝安的独特历史文化魅力,促进了沙井、宝安旅游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即将出版的《沙井蚝业志》后记里,程建如是说:

“与沙井蚝结缘二十年,一直有为沙井蚝编志的愿望,希望将自己所收集到资料整理出来,为后人留下一部系统而翔实的地方历史资料。”

沙井蚝与程建,也算幸运相遇,彼此共同成就。

3、孤独行走,身影悄然隐烟云

大田县名人录_大田县志大事记_大田县志历史人物篇

来到深圳之前,从中大毕业后,程建去往江苏镇江,先后在镇江博物馆、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镇江市文管办工作了16年,跑遍镇江的老街老巷,参与全国文物普查、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物精华展晋京,挖掘和整理出吴文化的大量史料,提出京口文化的概念……

机缘之下,他被告知“深圳沙井要建一个博物馆”,沙井在哪里?

他找来地图,还真在珠江出海口找到了沙井这个地方,于是,毅然南下,放弃了原来的体制内身份,来到沙井,做起了一名“临时工”,谁也没想到,这“临时工”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来到沙井,很快爱上这里的人、这里的文化。

在一篇题为“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三十年的汇报”的文章里,程建跟中大的老同学们这样说沙井:

与北方和内地相比,沙井保留古代的东西更多一些,也更传统,如房屋、村落的建筑风格,村民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这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形成单姓村落,或一村一姓或几村一姓,大家聚居而住,和睦共处,世代相传,根深叶茂。

另一方面,由于地处海边,毗邻香港、澳门等地,开放意识较其他城市也更为强烈。这里时常有人飘扬过海四处谋生,因此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多,信息灵通,见多识广,思想开放。

“总而言之,研究这里的文化其乐无穷。”程建如是说。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地名普查,都有他的身影,审查一遍遍、修订一遍遍,尽量做到不出错不遗漏,深圳的四万多个地名和一万多个自然村落的人文历史,全部装在他的心里。

去到凤凰山森林公园、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尖岗山公园、沙井蚝乡湖等地,你会见到许多的道路和景观,它们的名字都出自程建之手……

在一个人人都在创新和创业的城市里,有一个人执意在村落里寻旧觅古,确实有些另类,也是逆行者。同事说他是老古董,程建说自己是拾荒人,将那些被世人丢弃的东西收集起来,再过四十年,这个城市的人们一定会来寻找这些东西……

“我相信城市越伟大,越需要历史加持、越需要文化文脉。”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这些年来,程建很少离开沙井,繁华的深圳特区近在咫尺,一年中却难得进关几次。从不参加学术会议,也从不撰写严肃的考古论文。很少参加应酬,更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保持绝缘……

“放下所有名利,偏居弹丸小镇,只是希望有一处放心的地方。”

程建由衷地感叹,研究历史早已成为他的生存方式,“对着那些看的见的文物和看不见的历史的时候,我感到很快乐,能让一件快乐的事成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幸福”。

在历史中孤独行走,悄然将自己的身影隐于这片烟云……

上一篇: 狄氏-姓狄的名人-狄姓起名字-狄姓的起源与家谱
下一篇: 冠县历史文化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