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戎族人的一支叫允姓之戎,原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春秋时被秦晋两国诱迫,东迁,因曾居住阴地(今河南省卢县东北)又称阴戎,后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以陆浑为名,称为陆浑之戎,经营农业及畜牧,隶属于晋。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 525 年)为晋国所并,即《左传照公十七年》所云“晋荀吴帅师灭陆浑,其公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这也就是《陆留风,俗传》所说的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始祖陆通公像
春秋末期,楚国有隐士陆通,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他曾经狂行歌,这说明在此以前河南嵩县的陆氏已有迁居江南者。据《新唐书 . 宰相世系》载,西汉时,陆烈(田通的五世孙)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行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丧于胥屛亭,子孙逐为吴郡吴县人。此后,吴郡(今江苏苏州)一直是陆氏的繁衍发展中心。陆烈十二世孙陆闳,东汉初任颖川太守,尚书令,有三子,即:温、恒号颖川技,陆桓子陆续,任扬州别驾,有三子,大儿陆稠,任荆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号“荆州枝”陆稠有二子,大儿子陆肃,任丹徒(今江苏镇江)令,号“丹徒枝”。陆续二儿子陆逢,东汉时任尚书右仆射封陆安(今山东博兴)候,有五子涉表琼英招号“乐大枝”。陆表之孙陆恢,西晋时任谏大夫,其后代号“谏议枝”。陆续的小儿子陆褒,九世孙陆元之,西晋时隐居鱼圻,号“鱼圻枝”,其孙陆坑,东晋初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有六子,号“太尉枝”。据福建《云霄县志》唐初陈政,陈元光之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中原有陆姓将佐随从前往,在当地安家落户,此外,陆氏在隋唐时期还分布于河北福建湖北山西江西一些地方,明清时期迁至广东,广西,后有的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
重兴敦陶村、福田村
陆氏对历史的进步作用作出积极的贡献,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初有政论家辞赋家陆贾,从汉高祖定天下,其言论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三国是吴国有名将陆逊,为孙策媚,善谋略,官至丞相,其子陆抗为吴国名将,还有天文学家陆明,曾作《浑天图》,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均为西晋文学家,时称“二陆”。陆机所做“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著,对文坛影响极大,南朝有道士陆修静,所撰写《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一部道书目。魏晋时的大书法家陆简之,在书坛上,独有建树,被誉为“书圣”。画家陆松徵,吴人,尤擅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隋代有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宋时期,陆氏更是人才济济。唐代有经学家、法学家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学,音韵学的重要参考典书,以嗜茶著名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撰有《茶经》。有经学家陆淳,文学家陆龟蒙。还有六位陆姓宰相,其中唐德宗时宰相陆贽勇于指陈弊政,所有奉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宋代陆氏名人大部出自南宋,成就突出的有大诗人陆游,他一生著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很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再就是学者陆九韶,陆九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三兄弟,南宋有大臣陆秀夫,当元军攻破崖山时,他背幼帝赵昺投海死。元朝有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明朝有画家陆治,戏曲作家陆采。明清之际有学者陆世仪,清代有学者陆陇其,名臣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文学家陆次云。近代较有名的陆润庠,清末任弼德院院长,辛亥革命后,当溥仪师傅,陆荣廷,桂系军阀首领,陆皓东,现代民主革命家,陆徵祥,曾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处外交总长,陆更夫曾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陆定一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