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图书封面。
曾国藩为何也有功成身退的思想?
文/张四连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战天京制胜,被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盛极之时,他却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一联,表明功成身退的心迹,当时引来部下一片哗然。
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已“功高震主”,道家“持盈”思想,却帮他在人生关键的节点作出明智的选择,得以善终,并终成一代“儒宗圣相”,成功实现了儒家理想价值的三不朽。
曾国藩的言行和社会影响力,一直都是作为“完人”的典范备受推崇。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对于贯穿他一生的道家思想,目前在研究领域尚无系统的阐述。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论著行世,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作者看来,曾国藩的道家思想渊源主要与湖湘文化的崇道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国藩一生喜欢研读《老子》《淮南子》《周易》等道家典籍,尤其是《庄子》。庄子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潇洒气度,莫不与楚地巫文化的浸润息息相关。彭昊援引曾国藩日记,客观再现曾国藩对道家思想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家思想中汲取的营养,作用于为学、治军乃至修身治家等方方面面。
曾国藩一生与道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并在他迈步铁血征程,遭遇人生困境,甚至是临危受命的重要人生节点,发挥道家思想的哲学智慧,以静制动,从容不迫解决诸多实际难题或舒缓心灵困惑:“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并在人生实践中,逐渐将道家思想吸纳、内化为他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贵柔守静”是曾国藩道家思想的骨骼支撑。他曾多次劝说弟弟曾国荃知雄守雌,避免祸端;与同僚的交往中,亦常常苦口婆心劝勉身边人须顺应自然、敬畏天道,却常常招致众人的误解,但他的好友郭嵩焘、胡林翼、欧阳兆熊等能察觉到道家思想深藏于他的血肉与灵魂,非常理解他对道家思想的臻境化用。
曾国藩原本只想做一个匡时济世的文臣,不料成为杀人众多的武将,实在有违初心。他无意于兵家之事,也曾经叮嘱其弟曾国荃:“此事登场甚易,收身甚难,锋镝至危,家庭至乐,何必与兵事为缘?”作者通过对翔实史料的爬梳和细致的钩沉还原,紧紧围绕“以道补儒”主题展开,逐一论述曾国藩的道家思想来源,以及道家思想影响从政之道、治军之道、处世之道、为文之道、养生之道。结构布局科学而又重视内在逻辑,以细密的考证和深入的阐释作支撑,其中每一章都可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论文。
彭昊深刻剖析了曾国藩对道家思想浑厚养分的汲取,不但摒弃了道家思想消极的一面,如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去义,主张与世沉浮,明哲保身,以无用为大用的政治主张和虚无主义人生哲学等。相反,曾国藩对道家思想积极方面的提炼、领悟,始终离不开道家思想持盈保泰、经世济民的入世初心,道家思想一直贯穿在他“内圣”和“外王”以道补儒的人生践行中,是对道家思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哲学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和升华。
曾国藩与道家思想的方方面面互相作用与影响,终于百川汇海,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更加自觉的精神交汇。他认为曾国藩无论是为官还是作战,都体现了要爱惜民力,顺应自然的天道规律,和历史上西汉初的黄老政策有相似之处。作者围绕曾国藩道家思想内在渊源与其社会外在影响力双向开展,微观透视与宏观描述相结合,学理依据充足,为我们了解和掌握曾国藩的道家思想打开一扇新窗。
《曾国藩与道家思想》虽然是一部学术专著,但作者以“情”为最高准则。作者笔下的曾国藩,必然要符合时代要求的“忠”,代表了其经世致用的政治意志和报国思想,一生都积极响应朝廷的主张。而作者为了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也不回避作者内心交织的情感矛盾,人禀七情,离愁别绪、焦虑感伤,曾国藩也不例外。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曾国藩心境的体察、领略、把握,体现了作者以情为宗,领悟曾国藩道家思想中的精微:
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曾国藩”充满了感情,从极细微处着手,场景感十足,让曾国藩这样一位自命为“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家喻户晓的大人物,瞬间与芸芸众生没有了距离,仿佛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在曾国藩平时生活中,有信奉龙神、痘娘娘神、做道场、端午节挂菖蒲艾叶的习惯,读来甚是觉得可亲可爱。
特别值一提的,全书语言质朴,不尚藻饰,既重视文学语言的美,又遣词造句恰如其分,没有过多的夸饰。作者对曾国藩道家思想的解析,多从具体而微的一事一物出发,见微知著,引申到道家的人生哲学及社会影响力,阐发了不少真知灼见,蕴涵深厚,富于玄思。
张四连,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湖南图书馆,出版合著《左宗棠家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