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华姓氏探源之丁姓

中华姓氏探源之丁姓

中华姓氏探源之丁姓姓 氏 起 源丁姓源出有六:一是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二是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

姓 氏 起 源

丁姓源出有六:

一是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二是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假,以谥号齐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三是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

四是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五是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人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字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六是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得姓始祖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

人物历史丁氏是谁_丁氏出名人物_丁氏历史人物

丁公假

其儿子名仮,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假为丁姓始祖。

迁徙分布

丁氏支源众多,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氏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氏一族亦是各地播迁的主源头。

秦、汉时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氏族人频繁迁徙,可谓丁氏族人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氏族人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区域。这时,丁氏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迁入者。

唐朝时期,济阳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漳州府志》记载:

“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元、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

清朝时期,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朝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7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598.4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4%。

现今丁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居多,这11省的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

历史名人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清两代小说家。自少年时代聪颖过人,颇有智谋。但他在科场屡试不第,后得进充任教习,郁郁不得志。丁耀亢怀才不遇,倜傥不羁,把这些情感志趣流于笔端,撰写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成为颇具个性的文化人。着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人物历史丁氏是谁_丁氏出名人物_丁氏历史人物

丁耀亢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Jf法,为“浙派”开山祖,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着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等。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晚清大臣,水利专家,洋务运动重要成员之一。道光二十五年(1845)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巡抚,官至四川总督,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他一生为政清廉,创设了四川机器局,改革盐法,维修都江堰,诛杀大太监安德海等,颇为人称道。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人物历史丁氏是谁_丁氏出名人物_丁氏历史人物

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丰顺县(今广东梅州)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还曾组织人员翻译法人所绘着的中越边境地图和说明,以揭露法国的侵略行径。工书法,所存多为手札,皆自然高雅。政务之余,酷爱搜集典籍,辑有《持静斋书目》。

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安徽庐江人,晚清北洋海军提督。1854年1月,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被迫随队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丁汝昌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1912年,中日威海卫之战中,以身殉国。

名人故事

丁汝昌:血洒刘公岛

人物历史丁氏是谁_丁氏历史人物_丁氏出名人物

甲午战争当中,尽管清朝政府里掌握实权的一些官僚搞投降卖国,可是,清军里有许多爱国将领,因为保卫祖国英勇作战,受到人民的尊重。丁汝昌是北洋舰队提督。他率领的北洋舰队,曾经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他自己也在黄海大战中身负重伤。清朝政府不仅不嘉奖丁汝昌这种勇敢杀敌的爱国精神,反而怪罪他,命令他退守威海卫。

1912年2月初,日本侵略军从海陆两面围攻威海卫,清朝政府根本不让抵抗,北洋舰队内部军心不齐,日本侵略军觉得有机可乘,就在丁汝昌身上打起了主意。

有一天,丁汝昌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正是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递送的劝降书。丁汝昌看了信,又是好笑,又是好气。

原来日军司令在信里花言巧语地说了一大堆吹捧丁汝昌的话,最后,要他背叛祖国,率舰队向日本投降。

丁汝昌把信往桌子上一扔,气愤地说:“他们这是白日做梦!

我丁汝昌绝不放弃报国大义。”为了表示他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他特意对家里人叮嘱说:“我已经准备为国献身了。”

不久,日本侵略军攻占了威海卫。丁汝昌已无力统率全军进行反攻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服毒自杀,实现了他为国献身的誓言。

上一篇: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南宋卷
下一篇: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