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万历四十九年(1619)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局部
提到苏轼,你能想到什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不是你能最快想到的苏轼的名句?或者“话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你转念想到了东坡肉的甘甜肥美。但是,你了解苏轼的全部吗?大部分人的回答或许都是否定的。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位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本人也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
了解一个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科书中,我们学到了苏轼的名句名篇;在学习宋代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苏轼的生平;现在,又有一个了解苏轼的机会摆在眼前,要来和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吗?
故宫博物院“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近期开展,将持续至10月30日,展览通过苏轼相关书画展示了苏轼的一个侧影,让观众心中的苏轼更加立体。
展览精华
展览展示了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展览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
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还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物为主,并兼顾种类的多样性,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突出观赏性。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及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王诜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展览“胜事传说夸友朋”单元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如欧阳修《灼艾帖》、蔡襄《京居帖》等,展现苏轼的交友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呈现出以苏轼为核心的文人群像。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一生中创作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文,其中不少名篇佳作也成为后世文人画的理论基础,更是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展览“苏子作诗如见画”单元通过选取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如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徐渭《黠鼠图》、宋人《赤壁图》等,展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他的诗文为后世书法家、画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成为书画界经久不衰的题材。
苏轼的书法也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其造诣不但备受时人赞誉,他所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的书法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展览“我书意造本无法”单元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如《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一封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题跋可知,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苏轼时年三十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正如赵孟頫所称“字画风流韵胜”。
苏轼不仅因艺术造诣而为人称道,也因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虽然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展览“人间有味是清欢”单元展示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该单元最有趣的文物是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此苏轼笠屐像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了苏轼头戴斗笠,脚穿木屐,神态从容祥和又有一丝好奇,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
展陈巧思
南宋 宋人《赤壁图》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不仅集结了许多重要书画作品,陈列设计也十分有巧思。进入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棕褐色的暗,仅有展柜散发着光芒,将一件件展品强调突出。可见展览希望通过空间和色彩的引导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在展厅前殿,我们还可以看到,从新建的似园林一景的月牙门进入有一面墙,墙上有投影。该景观采用半透纱幔与框架进行围合,以“灰空间”的手法构建温文雅致的空间意象。背板投影着苏轼最广为流传和脍炙人口的诗词,配以符合诗词意境的院藏宋画,诗文与画面的结合,引人遥想当年苏轼的生平、喜怒哀乐和思考。
后殿喷绘场景的灵感来源于院藏马和之名作《后赤壁赋图》,一面巨幅屏风般的背板上有动态画景(微动画),画面左边隐隐看见远山,右方轻舟缓缓移动,仙鹤翩翩飞至画面另一侧,生动展现了苏子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有孤鹤横江东来”的场景。
展柜内手卷台与背板均选用了色彩古朴、质地柔和的布料,以契合书画文物气质,同时通过强对比的反色设计,使观众可以轻松捕捉到重要的展览信息,不至于让各处的色彩积于一处,主次不分。
沈辰在《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中提到,21世纪的博物馆应该能够通过新方法打破传统学科界线来创造和传播知识,好的展览也应该做到这一点。这次书画特展整体来看也是诗词、书法、绘画、历史的结合,对于书画爱好者来说,当然是不能错过的心动展览。对于不太了解书画的人来说,这次展览也算是打破书法、绘画的学科界线,让普通人带着自身已知的苏轼诗词和历史典故来看苏轼相关书画,疏离感减少,更容易获得新知识。
那么,你想和苏轼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