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历史读书报告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一生的评价浓缩,也是我读完这本李鸿章传过后最深的体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

历史读书报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一生的评价浓缩,也是我读完这本李鸿章传过后最深的体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下面我将从李鸿章的才、识、遇3方面谈谈我读完这本传记后的感受。

吾敬李鸿章之才,敬他在军事上为镇压太平天国,挽救清政府所贡献的力量。敬他在民变运动风生水起,清军节节败退之时,勇敢的挺身而出,率领新军抗击打压反清势力,力挽狂澜,守住了大清王朝的最后前夜。敬他在满清势力如日中天,呼风唤雨的朝廷之上,仍然敢于坚守自己的本心,一心为国效忠朝廷。敬他用兵有方,作战能力精湛,总是以较小的牺牲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不会将自己的部队陷于险境,不会冒险激进,作战稳妥稳健,目标清晰。能够在外国人看不起自身军队的时候,笑话我们衣帽简陋粗俗的时候,反倒介词稳定军心,肃清军纪使怀军的果敢善战,军纪严明不断传入世人耳中,使得欧美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心悦诚服。

敬他办事杀伐果断,果敢刚毅,坚守底线。在常胜军统领华尔死后,白齐文继任,但是由于个人原因,白齐文算计清政府,敲诈勒索,私通太平军。李鸿章知晓后并没有因为他是英国军官而做出妥协和让步,而是立刻采取外交手段与英国领事馆进行交涉,不久便罢免了白齐文的职务,追回了抢去的银两,常胜军依然一如往昔,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爱惜部下,用兵有方,带兵有策,讲究兵法,晓勇善战李鸿章无疑算得上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大国将领。

吾敬李鸿章之才,敬他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的,曾经轰轰烈烈开展过的洋务运动。李鸿章为什么搞洋务,因为他看清了清政府与西方存在的一定差距,他清楚的知道西方人的强大离不开船坚利炮,离不开先进的工业体系。他的成功离不开对洋人的学习和模仿,他认识到中国军事力量平定内乱稍足,抵抗外国侵略就远远不够所以他带头谋发展,求出路,因此兴办起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

吾敬李鸿章之才,敬他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你可能会反驳我,他签署上权辱国条约,难道还值得我们的尊重吗?当我想说的是在那个中国国力衰微,而世界各国虎视眈眈的年代,在众人皆知弱国无外交,中国没有话语权的年代,懂得与列强周旋,变着法儿的维护国家主权,换取外交上最大的胜利的这样一个人,难道算不上是某种程度上的英雄吗?

吾惜李鸿章之识,惜他军事策略上过于求稳,总想以较小代价换取较大胜利,致使后期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由于摇摆不定,过于保守,追求海军力量的保留及实力保存,最终延误战机,反而损失惨重,李鸿章颜面扫地,并且作为北洋大臣多年精心筹备和建设的海军烟消云散,一世作战英名因此劫毁于一旦。

吾惜李鸿章之识,惜他过于重视情谊,不善于识人任人,致使后期付出惨痛的代价。李鸿章过去的一些手下和士兵,因为与他共患难,曾经一起并肩作战,所以胜利后,李鸿章与之共享荣华富贵,并且偏心,把他们往各个重要的位置上填,却忽视了才能和相应的素质。尤其体现在后期与日军作战任命指挥方面,诸如卫汝贵,叶志超之类又是愚昧无知,又是克扣军饷,还谎报军情,只求封赏,更可憎的是,身为军官竟然是贪生怕死之辈,敌人一来就弃军而逃,这样的军官在前线带兵打仗,岂能有不败于敌军的道理?加之当时李鸿章在布置指挥方面没有设置一个总指挥官,而是只有6个统帅,他们的官职以及手中的权力都相等,这导致军事散漫,没有一个总的作战命令,彼此之间也没有配合。战火未燃,胜负已分。

吾惜李鸿章之识,惜他外交上无法认清实质,找错了方向。在与列强的战斗当中,因为节节败退,损失严重,以至于后期只能进行和谈以及签署屈辱性的合约。李鸿章也知道自己武器部队都不如人,军事力量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继续抗争只会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更深重的灾难。但是在与列强的周旋之中,他错误的定位和估计了列强的意图,企图以列强制列强,殊不知这样反而受制于人,给了列强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的机会,并且进一步丧失了国家主权和自由。

吾惜李鸿章之识,惜他固守中庸之道,思想受儒家极大限制,无法挣脱封建思维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看不清民众的本质和西方列强强大的根源,看不清国家形势,看不到民族未来。

他只知道办洋务,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洋务,办理的商业也没有能够走向最终的成功,其原因就是因为官督商办。明明可以由国家制定好商业法律,使道路畅通,保护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市场自由运转,自然能做到物力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也能够很快富强起来。而李鸿章偏偏选择了官督商办,办洋务,向朝廷请示,还要朝廷派大臣前来监督管理。极大限制了商业工业的自由发展,过分增加不必要的行政手续和程序,限制了资本运作和发展。

他只知道向西方学习,却不知道要学些什么,从什么方向去学,我们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只知道生产技术而不知道思想,更不知道生产技术与思想间的关系,不知道生产技术可以促进思想的发展,而思想的发展又能推动生产技术的变革,即使学了,也只停留在表面,无法长久而持续地发展。并且只学器物,不学制度,固步自封,自高自大,只是认为清朝与西方列强存在器物和技术上的差异,而未曾看到腐朽的封建统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微,并且终将走向灭亡。

没有想过去改革,更谈不上创造,甚至于思维未曾进入过政治领域。他未曾看见西方的船坚利炮已经轰走了曾经的君主特权,带来了君主立宪。他也无法知道,洋枪洋炮也无法轰翻腐朽已久的清王朝,无法推走这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他看不到世界的潮流,看不到历史的车轮,看不到前路,看不到发展,更看不到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只明白,做一个忠臣,生是清王朝的人,死也要做清王朝的鬼。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打理国家事务,他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国家和政府的关系,不知道政府和老百姓的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做一个大臣真正应尽的责任。西方国家为什么富强,他一概不知,他天真的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什么都比西方强,只不过在枪炮舰船机器这些方面比不上人家,他觉得只要学习人家这个,那么我的洋务就办好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丑态百出,最终一事无成啊。

吾悲李鸿章之遇,悲他生不逢时,处于乱世之中。古人有言,时势造英雄,但李鸿章却面临英雄终究未能造就时势的局面。梁启超先生讲:想要正确而全面的评价一个人那么你一定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以即使我们深知李鸿章身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当我们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上亲身感受的时候,也无法不抱有一种同情的悲哀。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对内他肩负着平反各地民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任,对外他又担起了抗击外国列强侵略守护民族与国家的重担。试想将举国重任加于一人之上,又何尝有必定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说法呢?

你也许会讲,李鸿章作为一个立有战功在朝廷应当具有话语权的大臣,并且因为向外国人学习的缘故具有一定的先进思维,但是为什么不能够对朝廷提出具有改革性的意见?不能帮助国家进行变革,谋求发展和进步呢?为什么不能担当起拯救人民与水深火热之中的重任呢?那你又是否想过李鸿章所处的环境?封建专制到达顶峰,满清势力一如既往的强大,作为一名汉人大臣,纵有赫赫战功,纵有一定的名望和威信,又何能以一己之单薄对抗顽固腐朽的旧势力?

我们可以说李鸿章思想狭隘,可以说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受封建思维的束缚和羁绊,过度忠诚,甚至有些愚君,但我们何曾想过作为一个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从小耳濡目染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怎样能够具有超前的思维,怎样能够挣脱这千年以来的思想羁绊和体质束缚呢?

我们可以去批判李鸿章军事上不冒险,不激进,过于求稳,甚至保守的战略,最终错过战机将北洋水师化为泡影,国防力量被击得粉碎。但我们何曾想过,李鸿章的成长和发展是建立在其导师曾国藩之上,其种种思想做法,又未尝不受到导师的影响和塑造呢?能把所有过错都归结于一个果,而不去探究和追溯它的因吗?

此书读毕,我最大的感触自然而然与梁启超先生不谋而合: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吴惜李鸿章之时,吾悲李鸿章之遇。

最后一句算是对李鸿章先生一生的感触。

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时势亦是劫。

上一篇: 福鼎历史名人著作考略
下一篇: 云南保山市简介,探寻云南之珠:保山的自然宝藏与文化魅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