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人都知道魏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而且是出自帝王之后,但具体说是哪个帝王,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另外魏姓跟万、冯、易、令狐、令、潘、王姓均深有渊源(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后人),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普及一下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百家姓氏始祖----周文王(姬昌)。
姬昌(前1231年—前1135年),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更是百家姓的始祖,其有十八子,成为后众多姓氏的始祖,其中魏姓,即为周文王第十五子之后。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135年),崩,葬于毕原。前1122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据史记载,周文王生十八子,周文王姬昌。
长子伯邑(早卒),
次子姬发,即是周武王(杨氏、郑氏、段氏得姓始祖)、
三子姬管(管氏、尹氏、关氏、官氏得姓始祖)、
四子姬旦(费氏、蒋氏始祖)、
五子姬叔度(蔡叔度,蔡氏始祖)、
六子姬郕、
七子姬霍、
八子姬卫(康叔,卫氏、孙氏得姓始祖)、
九子姬伯明(毛氏始祖)、
十子姬呥、
十一子姬郜、
十二子姬雝、
十三子姬曹、
十四子姬滕、
十五子姬高(毕公高,毕氏,魏氏,万氏,冯氏、易氏、令狐氏,令氏,狐氏,续氏、潘氏、王氏得姓始祖),
十六子姬原叔(原氏、荀氏、智氏、涂氏得姓始祖)、
十七子姬豊(丰氏,俞豊氏、喻氏得姓始祖)、
十八子姬郇(郇氏、程氏、司马氏得姓始祖)。
(注:周文王长子伯邑无后)
历史影响力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种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后世纪念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长安、户县一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