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声音里的中国》
(童声跟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城排工号子:吴城那个排工号子起哟 撒啰喂 撒啰喂!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城排工号子
没有伴奏,也没有乐谱,一声声高亢古朴的号子声却一拍紧似一拍踏在了人们的心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吴城排工号子传承人徐润根正利用暑假时间,教孩子们哼唱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吴城排工号子。
九江传统说唱艺术——都昌鼓书。俗称“唱传”,其演变过程是:“讲学—讲传—唱传”。
自汉晋以来,吴城一直是中原南北官道水运码头。排工们哼唱着气势豪迈的号子,将木材撑出鄱阳湖进入长江,再送往长江流域各地。地处赣鄂皖湘四省交汇处的古城九江,因此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历史重镇。九江博物馆原馆长汪建策说,古往今来,九江的命运都与水息息相关。
九江原博物馆馆长汪建策在浔阳楼接受采访
汪建策:古人评价九江“野水多于地,人烟半在船。”这里体现了一个特征:亲水性。从我们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从司马迁之后,一直到近现代,来过九江的文化名人,包括历史上显赫的人物非常多,留下的诗文歌赋有一二万首。在历史上,因为九江的区位优势,在整个江西,它总能引领文化风气之先。
九江鄱阳湖风景
“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当年在这里写出《琵琶行》的白居易也曾描写过九江山歌流传的盛况。在传唱了数百年的山歌中,人们不仅能捕捉到先祖生活的点滴,还能感受到独具特色的九江方言。九江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这里也是江西唯一的北方方言区。江西北部重镇九江为何不说赣语,却要说江淮官话?九江文化学者曾国祥说,这要追溯到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南迁的历史。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记载:九江“文仪言语类金陵而近实。”当时,九江城区人的语音就很像江淮地区的南京话。
武宁打鼓歌是九江武宁县的传统曲艺。其名称始见于清代武宁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配合集体劳动的艺术形式。
曾国祥:九江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所指的就是黄冈孝感这一带。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是东晋时期,北方的士人到了金陵,到了江洲,落户了。落户以后,士人的语言和当地九江土著人的语言融合,形成了后来的九江话。
九江浔阳楼
九江话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从听觉上和北方话又大有区别,它独特的个性来自千百年来古汉语潜移默化的浸染。九江话里有大量文言字词,搞定叫妥,吵架叫割裂,闪电叫掣霍,它们或直接取自古语,或有典故出处,无不传递出汉语的简练传神和文辞优美。这是九江话的高雅一面,如同官话的另一个称谓:雅言。
曾国祥:九江话中最突出的是有一个“入声”,过去的古音声调就有“入声”,最典型的是“平分阴阳”,入声这个调,整个江淮官话都有,包括“黄孝片”,九江话。九江话有这样一个说法:“八月中秋吃月饼,越吃越有味。”这大家都熟悉的,你体验一下,“八”声音比较短促,“越”比较短促,很重很高,“吃”也是比较短促的,而且很高,“越来越”也是比较短促的,这四个字:“八”“月”“吃”“越”都是入声。
庐山风光
岁月更迭,星移物转,永远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的历史印记。对于九江人来说,最地道的九江声音穿插在韵味绵长的一声声唱腔里,镌刻在一首首千古名篇中,更散落在无处不在的人间烟火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