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春节了,可你知道吗,旧时正月初七那天流行到河边玩乐的习俗?而重庆曾经有三座温泉寺?1月26日,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历代名人吟咏重庆》正式出版,展现了重庆的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风物变迁和社会发展,这些有趣的事情在书中均有记载。
收录556篇作品,时间跨度从先秦至当代
该书历时一年编成,共计120万字,收录上起先秦,下至当代,共342人之诗作(不含作者佚名),收诗赋铭赞556篇,每篇作品主要包括出处、作者简介、注释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篇作品都收录了引用或涉及的方志、古籍、著述等相关文献,突出了该书的权威性和资料性。
书中收录了历代历朝各个领域的名家名作,如爱国诗人屈原、“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王”白居易、“诗神”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以及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晚清第一词人赵熙、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辛亥革命元勋杨庶堪、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朱德、刘伯承、陈毅、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徐梵澄、著名百岁作家马识途等。其中,包括陈子昂的《过巴龙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朝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寇准的《武陵景》、黄庭坚的《竹枝词二首》等“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还特别收录了重庆古“十二景”“八景”历史代表诗作,如《巴渝十二景》《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涪州八景》《江津八景诗》《合州八景诗》《夔府十二名景》《忠州八景》《渝北十景》《璧邑八景》《黔江十二景集句》等,古景古貌跃然纸上。
“这些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庆市情。”重庆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组织选编《历代名人吟咏重庆》,借以展现重庆的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风物变迁和社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之功能,为治国理政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经商理财者提供商机和资源,为教书育人者提供素材和底蕴,为为文作赋者提供参照和遵循。
宋代奉节有18个街巷,清代云阳米酒“云安春”远近闻名
“《历代名人吟咏重庆》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研究老重庆地理、历史、社会风貌的珍贵史料。”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举例称,书中收录了南宋诗人王十朋的《十八坊诗》便精彩地展现了宋代奉节的城市布局。
“当时的奉节有18个街巷。”该负责人称,《十八坊诗》以宣化、刑清、介福、永安、知足、庆丰等18首组诗构成,为夔州即今天奉节地理区划“十八坊”而作。“所谓的‘坊’与今天的社区、街道类似。通过这十八坊,可以窥见当时奉节的繁华和淳朴的民风。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吟咏当时科学技术成果、生产生活场景的作品。例如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周的《志峡船具诗》便详细描写了宋朝航行于三峡的木船造型、行船的工具,以及行船的方法等,清楚地讲述了三峡木船的特点和航行方法。
又如,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的《咂酒诗为周海山先生作》里,就有“蜀有云安春,复有郫筒酤”,从中可知清代云阳的米酒“云安春”和四川郫都区“郫筒酒”就已经很出名了。
唐朝时期川戏便有“蜀技冠天下”美称
该书收录南宋高僧道隆所著《颂古》,诗中写道,“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游人笑倚栏。”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四川地区流行川杂剧的民俗。”长江师范学院教授曾超解释,道隆是涪陵人,13岁出家, 1246年,他率中国第一个禅宗代表团东渡日本,为中日宋代宗教、艺术及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被认为是日本禅宗始祖,系日本国有禅师称号的第一人。
“巴蜀戏剧发展有清晰脉络。”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称,近几年,相继出土于巴蜀地区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汉代说唱俑、抚琴俑和镌绘有舞乐、百戏、角抵、假面、象人等表演场面的各种画像石,表明了在公元前数百年至汉代,川渝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歌、舞、乐等多种演、唱、奏形式,为后来该区域戏曲的形成奠定了艺术基础。
唐宋时期,巴蜀戏剧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被人们称为“川戏”,演戏看戏的地方被称为“棚”。历史记载,唐朝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重要,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北宋诗人陆游记蜀中印象的《初夏闲居》之三诗中就有:“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等四川戏剧盛况的描写,可见宋代的重庆和四川,处处有戏剧演出,文化生活非常丰富。明代以后,“川杂剧”发展为“川戏”。
三座温泉寺分别在南泉、宝峰山和北温泉
《温泉寺》这篇文章原载于乾隆《巴县志》,其记录重庆有三座温泉寺。第一座温泉寺在今巴南区南泉,已废。第二座温泉寺在今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宝峰山,今尚存。一般所称温泉寺,即文献中第三座温泉寺,宋代为崇圣寺,即今北碚区北温泉。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之十七《上川东道·重庆府一》云:(缙云)山麓温泉,悬崖涌出,四时腾沸,中有游鱼数十尾,人皆见之。
春天到了,人们会踏青。可你知道吗,古人在正月初七还有“踏碛”的风俗。踏碛,又作“蹋碛”,是古时三峡地区为纪念诸葛亮而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举行的游乐活动,唐宋时期极盛一时,及至清中期发生流变,逐渐消失。书中收录了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蹋碛》,其中有“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江边沽酒沙上卧,峡口月出风吹醒”诗句,展现旧时人日这天众人到郊野溪滨宴乐,“踏碛”的风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