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树有根,水有源,姓氏有始祖。然,令人费解的是,历史上对华氏创姓始祖华督的记载多有贬损,“华督之冤”让一个姓氏背负了近三千年的难言之隐。历史沉冤,终将昭雪。今全国华氏联谊会名誉副会长华兴周偕其婿龚文瑞,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的理念出发,为华督正名,撰写了《关于华督历史定位的思考》一文。现全文发布此长文,旨在唤醒族人崇宗敬祖的深厚情怀,提升族人对创姓始祖华督的正确认识,增强族人对身为华姓人而自豪的族群意识。
各个姓氏,都有尊崇祖宗的优秀传统。然而,中华华氏一族,在面对姓氏始祖华督时,却显得多有忌讳。这里既有史书对华督历史定位时非正面描述所造成的负面因素,也有华氏族人始祖意识欠强烈这一心理因素。为此,笔者从南康华氏宗祠供奉姓氏始祖华督这一事件入手,对华督的历史定位进行了了分析与思考。
一、问题起源
2017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百家姓和谐城华氏宗祠建设之初,在讨论究竟立谁为宗祠主祀祖先时,曾有诸多困惑。是立南康华氏直系祖宗——福建上杭蛟洋的华九郎公,或九郎公之父——福建连城姑田的京一郎公,还是立中华华氏第一人、春秋宋国宰相、创始始祖华督?一时间,众说纷纭。从包容全国华氏的高瞻性来理解,理当立姓氏创姓始祖,即立华督为主祀之人,但《春秋》《左传》《史记》等正统史料对华督的负面定位,则令筹划此事的组织者们踌躇不决。于是,南康华氏宗祠理事会的一班人专程前往无锡荡口华氏宗亲联谊会总会探讨此事。华忠明会长召集有关人员和专家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其中有几位学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我的父亲打成了反革命,难道他就不是我的父亲了吗?中国孝文化理念中也有一条很重要的内容,孝敬慈父不难,孝敬有缺点的父亲才是真孝。华督也如此,即使他被史料记载得是多么坏的“奸臣”,但他终归是华族的创姓祖先。最终,决定南康华氏宗祠主祀创姓始祖华督。
今天,南康华氏宗祠内,高堂上供奉的是华督坐像,华氏族裔进入祠堂跪拜的是中华华氏的始祖华督。南康华氏宗祠率先以极其庄重的态度向世人公开宣示华氏创姓始祖乃华督,昭示全国华氏从此有了一个祭祀共同始祖的场所,也标志着背负了二千多年的骂名的华督终于以正面的形象耸立于中华姓氏始祖之巅。
说实在的,对华督的理解,笔者也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质疑到分辨再到敬重的认识过程。数年来,在广泛阅读了相关文章,并经过客观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感觉史书掩饰的一些事实原貌有些渐渐清晰起来——华督负面形象很大程度是史学家受“春秋笔法”的影响而致。
可以说,两千多年以来,关于华督的历史记载,世代华氏族人承受的阴影巨大,始终无法抹去,华氏族人被《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史记》中关于华督的文字记载长期困惑,以致华督成为一个令全国华氏族人不能理直气壮地摆到台面上来言说的一个非常人物——尽管他是华氏的创姓始祖,但史书将之描述“奸臣”,定义为一个杀孔子六世祖孙父嘉、杀宋殇公的好色之徒、残暴之人。可以说,在面对华督这个人物时,全国华氏上下都表现出一种无法正视、缺乏自信、羞于启齿、不能摊开、回避细节的无奈状态。这不能不是一个氏族的悲哀。当然,这也是促使笔者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史册中的华督
我们先来看一看史书及一些历史资料中是如何描述华督及其后裔的。
1、《春秋·左传》①:桓公元年。【经】“宋华父督见孔父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经】“桓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传】“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经,指孔子的《春秋》。传,指他人对《春秋》的注释与补充。意思是说,鲁恒公二年春,宋国华督弑宋殇公及大司马孔父嘉。这年春天,宋督率人攻入孔家,杀孔父嘉,掳其妻,宋殇公怒,华督恐惧,遂弑宋殇公。认为华父督心中早已无君,是因为想弑殇公而先杀孔父嘉。桓公、齐候、郑伯在稷地见面,以便成全宋国的这次变乱,是华督贿赂的结果,华督也自此立华姓。宋殇公继位后,十年打了十一战,百姓苦不堪言。华督向百姓说,是大司马孔父嘉造成的。于是杀孔父嘉,再杀宋殇公,召回在郑国当人质的公子冯立为宋庄公,以显示亲郑。并以郜鼎贿赂桓公,齐国陈国郑国均有贿赂,华督顺利成为宋国的相国。
2、《春秋·公羊传》②:桓公二年。【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传】“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其放形奈何?督将氏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大意是说,孔父嘉是受连累而死。华督因为想弑宋殇公,而必须先弑孔父嘉。孔父嘉是朝中执政大臣,有他力保,任凭宋殇公如何,也无人奈何得了他。这里把孔父嘉对宋殇公的保护形容成“义形于色”的大英雄。
3、《史记·宋微子世家》③:“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议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於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殇公)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和且杀孔父以宁民。’”“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杀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元年,华督为相……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这里涉及到华督的内容不少——孔子的六世祖,时任宋国大司马的孔父嘉,他的妻子美丽,有一次外出时,遇到太宰华督,华督很喜欢,便盯着看。华督想占有孔父嘉的妻子,便让人在国内四处说:宋殇公在位十年,打了十一场战争,百姓苦不堪言,都是因为孔父嘉的缘故,我要杀了他以平民愤。宋殇公十年,华督率人杀孔父嘉,掳其妻,宋殇公大怒,华督便把他也杀了,迎接在郑国当人质的宋穆公的公子冯回来,即宋庄公。宋庄公即位后,华督出任国相。宋庄公十九年,宋庄公卒,他的儿子捷立,是为宋湣公。
三、关于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指春秋以来流行的一种文章写法,为孔子所创,具体见《春秋》。
司马迁对春秋笔法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即把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褒贬很委婉地笔墨书写。亦即书写人物事件时,作者还是带有个人好恶情绪的。
此外,春秋笔法还有一个特点,即不隐晦事实真相,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尊者、亲者、贤者涉及到不好的一面,应当尽量回避。也就是说,一旦涉及尊者、亲者、贤者,史官也做不到完全尊重事实、不隐晦事实真相地书写。比如,当孔子涉及到自己且尊且亲且贤的祖先孔父嘉时,如何书写?是讳之,还是直书?孔子本身,或《左传》之左丘明,或司马迁之《史记》,肯定是选择避讳,至少是避重就轻。如此,维护了尊亲贤的面子,则损了对立之人的面子,尊亲贤者被打扮成了受害者,对方则成了反面人物。
诚然,孔子(前551-前479)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宋国“华向之乱”出现之时,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孔子对宋国对华氏的不良感觉。之前的“华督之乱”④和当时的“华向之乱”⑤,很大程度影响了孔子对宋国华氏的好恶。
值得重视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及后来的司马迁均是深受春秋笔法和孔儒文化影响的史学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左丘明与孔子同为鲁国文人,且有数十年的交集时间,生活中颇多交往,两人互为尊重,经常在一起讨论政治大事,分享彼此的意见,左丘明还向鲁国公推荐孔子为官,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成语——与虎谋皮,左丘明的书籍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儒学的思想,这和孔子有着极其相似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追求。
司马迁更是春秋笔法的赞赏者与实践者,同时也是极端尊孔子尊儒学的。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是尊孔崇儒且独尊儒术的主要推手,而司马迁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董仲舒的教育,也曾向孔子后裔孔安国(前156-前74年,孔子十世孙)问疑《尚书》。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年司马迁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曾经亲身前往孔子的老家曲阜,参观供奉孔老夫子的庙堂里的车服礼器,亲眼看到当地的儒生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司马迁为之流连忘返,久久不愿意离去。
通过孔子亲自撰写的《春秋》可见,孔子对六世祖孔父嘉是有所袒护的。而左丘明、司马迁对孔子,衍及对孔氏祖先也是极为尊重的,这对他们在阅读古籍、撷取史料、书写《左传》《史记》时,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亦即,自孔子撰《春秋》后,及至《左传》之左丘明、《史记》之司马迁,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尊孔颂孔之大氛围,这种大氛围下,于孔氏有弑祖之仇的华督,如何能得到这些太史公们的完全真实的书写?更何况左丘明编撰《左传》,本就是以《春秋》为纲,并依照它的体例,按鲁国十三公的次序编撰的一部春秋史。说明了,华督杀错了人,若只杀宋殇公而没杀孔父嘉,《春秋》中对华督的定位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诚然,孔子、左丘明、司马迁,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对中国文化有着世界性的贡献。但具体到华督这个人物,因涉及到孔子的先祖,致使三位史家的观点有失全貌性的真实呈现,导致一个姓氏的始祖被污名化,最终伤害了一个姓氏族群的集体情感。这里多少有些挑战权威的意味,但仅止于对华督史述的讨论与商榷,并没有责备圣贤之意。退一步说,圣贤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毛主席就经历了一个从年轻时崇拜到晚年全盘否定孔子的过程。孔子也是人,也有祖先崇拜意识,如同华氏族人敬重自己的始祖华督一般,孔子也敬重自己的祖先孔父嘉。关键是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祖师爷,他撰写的《春秋》奠定了中国春秋史、影响了之后《左传》《史记》等作者的史学观。
四、真实的华督
关于华督,事实是怎么一回事呢?穿越岁月的时空,拨开历史的迷雾,冷静分析当时历史背后的情形,从史实的角度认真推敲,以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出发,是可以对华督其人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的。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华氏出自殷商末期微子。微子是同父异母的商纣王的长兄。周武王灭殷商后,微子顺应天意,归顺周王朝,周武王给予微子这支殷商余脉以厚礼。公元前1139年,周王朝分封殷商遗族为宋国,划今河南商丘一带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给他们永久居住(至今,仍有华氏族人聚居于商丘的华岗一带⑥),并给予宋国“继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的丰厚待遇,即界定宋是准天子级别的宾客,对周王朝不必承担义务,其他诸侯面见时当致敬行礼。然而,正是宋国这种特殊地位的享有,引发了后来其他诸侯国对宋国“不共王事”的批评,并衍及对宋国对华督的极大不满。
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宋国国公继位制度的混乱而致。周王朝时,诸侯各国继位制度呈现弟继兄或子继父或两者交错呈现的一个演变过程,围绕继位事各国多有争杀事件发生,而宋国尤其突出。总体来说,宋国历代国君中,继位以子继父为主,弟继兄为辅,如微子传位给弟弟(衍公),第5任国君宋愍公传位给弟弟(炀公),第13任国君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穆公)。因微子开的先河,弟继兄成在宋国成为一种相对合法的继位形式。但到了宋穆公晚期,他却传位给了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与夷(殇公,第15任),乃侄继叔位,则属于破惯例、开先例了,故而引发内乱。这次内乱由宋宣公而起,与华督与孔父嘉两人有关。
华督与孔父嘉均是辅佐国公的六卿之一,前者主管文事,后者主管军事。宋穆公晚年因想回报哥哥宋宣公的传位之恩,便嘱托当时为执政卿的大司马孔父嘉立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为君。公元前719年,公子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孔父嘉与华督的矛盾由此展开,且愈演愈烈。孔父嘉起初也是不同意立公子与夷的,但碍于宋穆公的坚决态度,便同意了宋穆公的“成义”之举;华督与坚决主张按宋国及周王朝的基本惯例,即子继父位的形式进行继位的,即主张由身为郑国的人质、宋穆公的公子冯回国继位。当然,一旦与夷继位为宋殇公后,出于国之大义,华督并没有与宋殇公或孔父嘉产生直接对抗。
真正产生冲突是两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孔、华二人的矛盾毕竟存在,如此十年过去。这期间宋国与邻国关系紧张,特别是与郑国战事频频,大司马孔父嘉主张战争,太宰华督主张和平。这一时期的宋国,十年打了11次战争,因为不得人心,败多胜少,导致国力衰败、民不聊生、民怨沸沸。这种情形下,出于保国安民之初心,华督审时度势,借机鼓动宋国百姓冲杀了主战派人物孔父嘉,宋殇公闻知,大怒,华督迫于无奈,遂杀宋殇公,并迅速迎回在郑国做人质的宋穆公的公子冯,推举为宋庄公。这段历史在当时的整个周天下影响甚大,乃至后世史官也不得不记上一笔。
华督(前747-前682年)去世一百多年后,儒家代表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和史学家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在鲁国出现。左丘明十分崇拜孔子,同情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被华督所杀、孔子五世祖木金父被迫逃居鲁国的悲惨经历,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撰写《左传》时对华督及这一事件的记述。在文字中,他记述华督杀孔父嘉、掳走其艳妻事,而把孔父嘉主战导致民怨这一真正的主因忽略,模糊了问题的核心,笔墨上明显突出华督之过,使之以一个恶人形象载入史册。约三百年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前87年)撰写《史记》时,在《左传》基础上,对华督贬损有加,以致代代相传,误导后世二千多年。
其实,冷静地分析,对华督的错误描述很容易澄清。其一,华督若真是一个滥杀君臣的不仁不义之人,他杀了国君,却为什么不直接篡位,取而代之?其二,据史书所载,宋殇公在位第九年时,华督即放言要杀掉好战分子孔父嘉,但第二年华督才行事,这一年之久的时间,孔父嘉和宋殇公就不会先动手除掉华督,而坐以待毙?其三,宋国当时是周王朝的商贾中心,精于计算的宋国国民会如此无知短识,冒着可能被殊九族的危险,为华督贪图别人的妻子之私念去冲杀一名国之重臣?何况大司马孔父嘉的职权还比太宰华督大一些。其四,因为贪恋一个女人而不弑君夺权,这一文字记载在各类史料中均十分罕见,而华督却如此浓墨重彩地被记载,明显有刻意所为之嫌。更何况,古代灭族,族中女眷被掳走乃平常事,类似事件,前朝后世数不胜数。其五,华督最终杀孔父嘉及宋殇公,行为过激,但他的初心和出发点是对的。亚圣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习总书记也说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凡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正确的,而孔父嘉及宋殇公热衷于战争、害得老百姓不得安宁的行为就是反人民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华督之举是顺应民意,反对战争,推翻暴君,争取和平,可谓为国为民,功莫大焉。其五,纵观历史,华督在扶持宋庄公即位后,会盟周边诸国,和天下,安民心,换得宋国以及周边国家长达二百多年之久的安宁,这与孔父嘉为执政卿期间十年发动十一次战争的情形相比,华督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华督因为贪恋孔父嘉之妻而策动百姓弑孔父嘉、宋殇公之事,明显是春秋笔法导致的褒孔抑华。
诚然,宋国百姓不排除有震慑于华督势力而不得不为的可能,但华督所述的也的确是事实,饱受战争之苦的宋国百姓完全认同他的说法。宋殇公继位十年,确实未曾给宋国人民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安全感,况且宋殇公的君位也不是太合法。关于“合法问题”,宋国是殷商后裔,微子开了“兄死弟及”的先河,弟继兄相对合法,但宋穆公死后、宋殇公继位这种“叔死侄及”有继位就不太符合常理了。而宋殇公这个“来历不正”的国君不但不为宋国百姓带来安全感,还因为惧怕在郑国的公子冯这个后患而与卫国联合攻郑,意图逼死冯,致使宋国陷入生灵涂炭的境地,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易主的念头估计也十之八九了,所以华督振臂一呼,万众呼应,华督之举乃顺应民心也。
无疑,华督杀宋国公及孔父嘉,行为上有些过(完全可以软禁之),这也是引发历代史家诟病的关键点。但其初心乃正,他顺应民意,推翻暴君暴臣,为宋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和平生存的环境,可谓为国为民,为礼制秩序也。
华督在扶持宋庄公即位后,会盟鲁、郑、齐、陈诸国,达成和平协议,以一己之力,攘外侵,和天下,安民心,换得长达二百多年的国家安宁,却被《春秋》《左传》《史记》描述为以贿赂手段笼络邻国,是严重的“官之失德”。其实,这何尝不是华督无与伦比的政治与外交智慧的体现。《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乃兵法的上乘谋攻也。俗语说的“破财消灾”,华督用一些财物就轻轻松松地消除了危机,换来了百姓的安宁、宋国的安定、宋庄公(公子冯)的地位稳定,以及自身的权力上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再者,从华督迎接宋庄公即位后的一系列作为来看,他很勤奋,也很卖命,为国为民,积极进取,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社稷的政策,与周边邻国交好,使战乱十年的宋国得到了极好的改善,经济逐渐恢复,宋国得以休养生息。华督一生忠心耿耿辅佐了宋庄公和宋闵公两代国君,这期间国家间安宁无事,百姓们安居乐业。在扶持宋庄公继位的二十多年后,此时的华督应该已经进入了老年,当时出了个权臣叫南宫万,南宫万因泄私恨杀了宋闵公(宋庄公之子),华督为平乱死在南宫万戟下。华督的死是悲壮的,他是为维护正统与礼制而死,是忠君报国的表现。华督为执正卿的二十多年所做的利国利民之人,为什么《春秋》《左传》《史记》没有一字一句之记载与褒扬?!
顺带一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介绍,华督为濉溪人,乃濉溪历史上重要的名人。他们对华督的评价就很中肯、平实,他们眼中的华督是宋国太宰,后代子孙世代掌宋国政权达二百多年,华督是华氏始祖,也是督氏始祖。濉溪又名口子镇、濉溪口,是汴水入睢之口,华督家族就在濉溪一带筑城而居。
归纳总结,始祖华督的这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华氏后嗣敬仰与学习的:一是他坚持正义的品质,二是主张礼制与秩序的态度,三是始终爱国爱民的情怀,四是秉承和天下、和为贵的境界,五是坚守良知、勇于担当的节操。借用王阳明的良知观来理解华督其人,华督实当是一个有良知、敢担当的人物。
值得大家重视的是,民间已经开始有不少为华督评反的文章出现。2022年2月16日搜狐网上有关于“华督”词条,称这是一桩积淀了“近三千年的冤案,历史应还华督一个公正”。
是故,华氏族人应当理正气壮地尊崇华督,至少是华氏族群内应对自己的始祖有一个更为客观与正面的理解与宣传。从今天开始,全国华氏应当对中华华姓始祖华督重新进行历史定位!——华督,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一位伟大的和平主义者、爱国主义者,是中华华氏一族的姓氏创立者、姓氏繁华的开创者。
注:
①北京文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P25-26。经,指孔子编撰的《春秋》原文;传,是他人对经的注释或补充。
②岳麓书社出版社,2021年6月版,P31。
③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月第14版,P1622-1623。
④“华督之乱”。根据《春秋》《左传》及其他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郑卫两国征战不休,同处中原的陈国、蔡国、宋国、鲁国、南燕国等诸侯国也被卷了进来。郑国在打败卫国和南燕国联军后,联合被宋国侵凌过的邾国一起,攻打曾一度倒向卫国的宋国。打到宋国都城,郑庄公收手回兵。不想,宋国却整顿兵马,反过来包围了郑国的长葛。郑庄公请陈国调停,陈国不干,郑庄公愤而进攻陈国。宋国趁机拿下长葛。为防宋国再侵,郑庄公不得不与陈国先达成和平,专心对抗宋国。此时,齐国主动出来调停各方。于是,周桓王五年,齐国、郑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在歃血为盟。然而,获得喘息机会的郑国不久即翻脸,以宋殇公没有随郑庄公朝见周天子为由,指责其“不共王事”,联合齐鲁二国再次讨伐宋,宋大败。此时的宋国,可谓内外交困。前国君宋宣公去世时,并没有把诸侯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弟弟公子和,是为宋穆公。而宋穆公知恩图报,去世时嘱咐大司马孔父嘉将君位交还给了自己的侄子与夷,也就是宋殇公,并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到郑国去做人质。宋宣公和宋穆公虽然在道德上无可指摘,但他们违反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宋殇公即位后,郑国曾经想把公子冯送回宋国,这一明显不怀好意的行为当然得不到宋国的答应。从此双方有隙,这也是郑宋交恶的原因之一。而宋殇公生性好战,即位十年,居然大大小小打了十一场仗,偏偏又败多胜少,导致国内苦不堪言,民怨沸腾,这时候,宋国内部先乱了起来。宋国太宰华督生性好色,路遇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居然色迷心窍,魂不守舍,一心想要夺过来。为了达到其罪恶的目的,华督在国内大造舆论,声称宋殇公之所以征伐不休,乃是听信了大司马的谗言。不明真相的国人当即群情汹涌,纷纷声讨孔父嘉。华督趁势纠集徒党,杀了孔父嘉,又抢了孔妻。宋殇公与孔父嘉十分信赖孔父嘉,得知此事后颇为愤怒。华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攻入宫中,把宋殇公也一并杀死。后世史家称之为“华督之乱”。
⑤华向之乱。公元前522年初夏,华督的后裔华亥对外诈称得病。执政大臣生病,群臣们来探望,探望的群臣中包括宋元公的拥挤者。华氏二话没说,将他们控制了起来,里面有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均为宋元公父亲宋平公的兄弟和堂兄弟。同时被抓的还有已经投靠国君的向胜、向行。6月9日,华亥杀死六名公子公孙,因为华氏与向氏尚处在联合状态,向胜、向行没有被杀,而是被扣押在华亥家的仓库里。宋元公闻讯,亲自赶到华府为公子们求情,但遭到拒绝,自己也被华亥扣了下来。事情消息传了出去,公子城(宋元公亲弟)等八人(即公子城的堂兄弟公孙忌,子罕之孙乐舍,司马强,向戌之子向宜、向郑,以及刚刚流亡过来的楚国太子建,以及小邾国的公子郳甲),一起出奔到了郑国,规避宋国的灾祸。不久,公子城秘密串通了在宋国国内的党羽,并悄悄的返了回国内,纠集力量起来反击,但随即在鬼阎与华亥交战的时候,被华亥、向宁一举击溃,公子成投奔晋国。宋国暂时平静下来了。虽然说华、向等人的行为把事情搞大了,但是作为华、向之族,也不敢总是扣留着国君不放。华亥遂威逼利诱国君与他们结盟,双方达成协议:国君还是国君,他们还是他们,双方互不追究。即,发动这次叛乱的三人,发誓继续效忠于国君,为了相互放心,双方约定互换人质,以保证诺言的实施。16日,太子栾以及栾的母弟辰、公子地等来到华亥处做人质,换走国君。而宋国国君临走的时候,则带走华亥之子华无戚、向宁之子向罗、华定之子华启三人做人质。
⑥据2014年8月8日京九晚报《源自商汤,望出武陵》一文载:“散居在宁陵华岗镇华岗地、石桥镇华庄、城郊乡李七庄的华氏一支,早在春秋时期就定居于定陵华岗。”
2023年11月11日星期二于上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