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杆
实力悬殊: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形式上完成统一才两年多,实际上仍是军阀割据,四分五裂,,中原大战结束才1年。其时,南京方面统治的区域仅及江浙地区,首都南京更是地近沿海,没有战略纵深。蒋氏有其民族主义者的一面,也有抗日之心。七七事变后,蒋在日记里曾愤恨地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日军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必使日军侵略之武力摧毁灭绝,期达我民族斗争最后胜利之目的。”
客观地说,七七事变时,中国全面抗战的条件胜算并不大:国际环境方面,九一八事变件后,尤其是一二八淞沪战争后,西方列强忙于欧洲事务,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中国抗战难以得到国际社会援助。这也是日本肆无忌惮地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条件方面:
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时间地点意义)
首先,是工业能力远逊于日本,1937年,日本工业规模是中国的4.5倍,钢产量是中国的145倍,具有年产1580架战机、740门大口径火炮、330辆坦克、9500辆汽车的生产能力;而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能生产或仿制一些步枪、机枪等轻武器。
其次,是军事实力远逊于日本,虽然中国陆军规模(220万人)远远多于日本(38万人),但装备落后,训练不足,且分属各路军阀,指挥不统一;而空军和海军分别只及日本的十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因此,即便到了蒋氏庐山讲话之后,很多人对中国抗战仍持悲观态度。1937年7月31日,蒋氏夫妇邀请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午餐,在谈到抗战时,胡适等人忧心忡忡,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打不了3个月中国就要垮”。胡适在临别时还特意对蒋氏说:“外交路线不可断。”可以说,在七七事变爆发时,从国际环境到国内条件,中国的抗战条件并不具备,南京方面之所以决心抗战,确实是“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与其不战而亡,不如奋起一战。
引向淞沪:日军占领北平后,兵分两路:主力向南进攻,很快占领石家庄,有沿平汉铁路南进之势;一路向西进攻,兵锋直指山西,以策应主力南下。如果日军利用其机械化部队沿平汉路快速南进并占领武汉,则中国战场就被拦腰斩断。这样,位于平汉路以东的南京方面和中国军队向大后方西撤的路线就被切断,整个战局将极其凶险。如果真的这样,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抗战也就算结束了。为扭转这一凶险局面,南京方面决定利用日本在上海挑衅的机会,在上海发动战事,把日军主力诱向淞沪战场。其目的,是试图扭转日军的进攻方向,即由北向南进攻,引向由东向西进攻,为南京方面经武汉撤向西南方争取时间,为长期抗战奠定基础。严格地说,这在当时也只是初步的战略构想,还没有贯彻到战争和战役的指导思想上,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及南京保卫战造成巨大混乱,原因即在于此。
其时,日军在上海的兵力仅有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中国动用2个精锐德械师(87、88师)主动发起进攻。这也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起的进攻行动。在日本方面,自七七事变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扩大派与主战派激烈争斗,主战派虽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战争策略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案,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当时日本内阁和军部主流的想法,是占领北平、上海等要点,迫使南京方面投降。因此,上海战事一爆发,日本立即并持续增兵,先从国内抽调2个师团(第3、11师团),后又陆续从国内和华北抽调7个师团增援淞沪战场。
淞沪会战:受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限制,中国不能在上海地区驻军。对此,南京方面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命令驻扎在苏州的第2师补充旅2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二是将第87、88师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待命。此次淞沪战事的起因是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2名队员,驾驶军车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保安队(实是补充旅2团士兵)击毙。在此事的交涉过程中,日方以一贯的强硬立场,要求中国“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等无理要求。中方代表当即严词拒绝。日军随即从本土向上海增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准备在上海动武。1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进攻,淞沪会战拉开战幕。中国军队的意图,是凭借兵力和火力的压倒性优势,抢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日本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没想到猛攻2天,却啃不只有3000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主要原因是组织指挥不当。
15日,日本命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紧急运抵上海的第3、第11师团等部队。此后,日本又将华北方面的第9、第13、第16、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加入上海方面作战。日军在沪作战总兵力迅速超过20万人。同时中国也屡次向上海增兵,先后投入48个师等部队,总兵力达到60万人以上。中日战争的主战场,在七七事变1个月后就从华北转到上海地区。
大溃逃:战至10月底,日本统帅部正式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和华东地区,设立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兼任司令官,并再次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另行编组为第10军,隶属华中方面军序列。至此,日本在上海方面已经投稿9个师团又2个旅团的陆军及海军第3、4舰队和空军,总兵力超过30万人。而此时华北战场只剩下4个师团,约12万人。11月5日,日军第10军突然在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防线侧后,中国军队防线彻底崩溃,70万大军顿时陷入危险境地。蒋氏幻想国际联盟调停,迟迟不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3天时间。
11月8日晚,蒋氏下令全线撤退,历时近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11月11日,上海沦陷。由于撤退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又没有明确各部队撤退顺序,数十万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本空军轰炸,撤退途中伤亡竟高达10多万人。大撤退演变成大溃逃,几十万人在撤退途中溃散。应当说,淞沪会战的整个过程,一线将士奋力作战,不惜牺牲;但指挥系统混乱,指挥能力低下,导致攻守失度。尤其撤退组织是最大的败笔,导致大量伤亡和溃散,为即将到来的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