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探索考查的由来
我叫康忠清,是福三祖兴梅公第九代孙,出生于原资阳县古井乡,因从事公安(侦查办案)工作定居内江。
2006年,我从《康氏族谱》七修谱安乐版中找一世到我安基祖康兴梅公。之后我研读我康氏旧谱,发现除存贵、友字辈是父子,还是兄弟之外,旧谱序世系图存在两段时间是空白,南迁祖是(谁)康南八吗?我康氏为何尊南八公为一世祖?三仲祖何时为何由江西泰和迁来湖南?湘汉诸宗是否同宗吗?五大疑点。于是产生了一世祖是谁?根在哪儿两个大大的问号,产生了寻根问祖的兴趣。我今天的发言是,汇报我对康氏南八公支系的探源考查已取得初步成果的简况
二、探源考查的简况
康叔是当今华夏康人共尊的始祖,我康氏尊康叔为远祖
湖南梅山康氏是康氏大家园中追溯久远已不可分割的一大旺族,郡望是湖南新化县。区别于其他康氏的特征:一是尊康南八——南八公为一世始祖;二是认同和使用:福贵友华祥瑞甫……七言八句字辈字取名的康氏族群。经公安内网统计得知仅四川、重庆境内已达281000余人,湖南全省以12万计,40余万康氏族人中,90%是“南八公裔孙”,还有族人分居于江西、云南、贵州、陕西,广东,广西,江苏,台湾,散居于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数十万之族人多半也是南八公康氏族群人。
当今所称康氏南八公支系,即是湖南梅山康氏。是康珣公裔孙——万孚(字政仲)、万伍郎、万八郎及其子孙,由江西泰和县千秋乡迁来湖南邵州,转落湖南衡山与零陵县、安化、新化县等地,与康稠公、康赟公裔孙繁衍发展,衍变成为康氏南八公族群。明永乐四年刘轩为我康氏写的《康氏族谱序》,未述及源流播迁。260余年后清康熙十年续修谱时被视为“康氏二修谱序”,将《康氏邵阳族谱序》列为“康氏初修谱序”,并引为写谱的依据,尊康南八为一世祖,至今300余年,续修谱之后,历届修谱之时,先贤对我康为卫康还是晋康都有争议。湖南衡山、双峰县洪山殿康氏又历说我康氏与其同宗。先贤因交通信息不便,未实现系统考查。
我的探源考查之路
一、寻根的进程
2006年9月,我的考查《康氏旧谱有讹及南八公之谜》一文:因南八公远距我迁湘祖数百年,二世祖发诏不是南八公之子,南八公不宜列为我康氏一世始祖,在安岳乐至两县族人代表会上得到了认同,并推举我为族谱修订再版编委副主任。那时为急于满足族人对谱书的需求,七修谱修订再版本,便将一世祖留了个空位等待考查。
2010年康氏文化杂志第三期《康氏族谱》七修谱安乐版首先得到报道,于是“南八公”亮相康氏大家园。2011年4月,我同康中华、康厚勋等赴南阳参加“中华康氏文化研究总会”成立大会受到鼓舞。由此踏上寻根之路。会后我在总会复印了江西泰和爵誉村康氏谱序世系资料。随后在“江西省康氏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康来善、 “江西泰和县康氏文化研究会” 康宽治副会长他俩热情的帮助指导下,几年以来我有幸对泰和县爵誉村康氏两派的谱序、世系图进行了全面排查,没见到康南八——南八公、光禄大夫发诏的影子,也没见到与三仲祖世代、名号相符合的记载。2015年研讨小组两次专程赴江西泰和县考查,同样没有发现经得解验的相关记载。御葬官墓的九龙山在泰和连传说都没听说。
2012年,新华县纪文叔将《中华匡氏名人录》精装版两卷送给了我。我从中寻找到了迁湘祖之一的政仲名万孚,是《康氏开姓派衍图》中的大鼎之子,是康珣公位下匡裔79世孙,是湖南衡山匡裔康氏先祖,双峰洪山殿康氏也在多谱序显现。我写出了《南八公康氏初探与浅析》,载进《康氏族谱》七修谱安乐版第三次印刷本。2013年3月《四川省安乐康氏文化研究联谊会》成立时将谱书作为礼品赠送给参会代表,谱书送出后收到不同反响,也引起了《中华康氏文化研究总会》的重视,2013年康氏文化刊第三期卷首语:“为了族人的共同心愿”一文就强调指出:“起码要弄明白自己由何来,祖为何人?”随后又指定了博林叔专门负责研究康氏南八公支系。
去年2月24日,海林会长召集湖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一市的康氏寻亲联谊会,在四川泸州市顺利召开,通过交流,我才得知福一、福十六祖的后裔已由新化转迁去了零陵县,其房谱尊万八郎公为迁湘远始祖,海林会长是福一祖的后世孙,先祖由零陵县入川落业,会上还产生了以总会顾问纲友公为组长的《康氏南八公支系研究小组》,将寻根问祖,推进到有组织领导的考查研讨活动,大大地加快了寻根进程,这是我康氏寻根问祖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5月初,纲有公召集一部份考查人员进行的交流研讨会,我如梦初醒,原来我康氏迁湘祖政仲、明仲、和仲谱名为万孚、万五郎、万八郎。这是发挥群体智慧所取得的成果。
二、寻根取得初步成果
据现占有证据资料,据《中华匡氏名人录》中多篇匡氏探源的论述:匡姓源于姬姓,句须公是周文王姬昌之后。绘制成世系示意图如下:距周文王400余年,始祖句须(公元前590——573鲁成公在位时的匡邑宰),——30世纲(汉宣帝时为东海太守生二子,长汉给事中衎、次光禄大夫、汉元帝朝丞相衡)衎——58世胄(字仲学、贞观八年为吉州别驾)因官定居泰和祁州匡家坊——68珣(又名十七客都使避宋太祖讳易匡为康)——71世文举——78世大鼎——79世万孚字政仲子孙徒系衡山,衍三宗四房三十八派,82世我福一、福十六祖的子孙由新化转迁零陵县。71世文才——78世仲道——79世万五郎(百伍郎)由湖南邵阳转零陵县;78世——有道,——79世万八郎由泰和县千秋乡徒湖南邵州,子孙转落安化,新化县。自万八郎出生至今约800年,下传32代,至字安字辈为111代。
回头看
一、我康氏尊康叔为远祖,与京兆康氏之说
1、我康氏尊康叔为远祖
出自新化的古谱序50余篇,唯有康熙十年续修谱时,仁尊公引所谓“康氏初修谱序”为依据,撰写的《续修谱序》却将原续中我出处修改为:“吾远祖(康叔)为成周之大司寇,由此引发了我康为卫康还是晋康的争议,至今300余年。
2、京兆康氏之说
因为我康氏尊康叔为祖,族人以京兆康氏为荣,所以祠堂、神龛冠有京兆康氏,但这不是与泰和爵誉村康氏左派(三将军支系)连接的理由,更不是依据。我康氏本是康氏大家园中独有的一支数十万康人的一大旺族,我们今天的考查,重在澄清旧谱的谎略,还湖南梅山康氏真面目,根本勿需无由无据的与它宗康氏连接,这便是我个人之鄙见。
二、万八郎公是湖南梅山康氏迁湘元始祖,成为研讨的重要课题。
1、由证据《东海纪世续篇》、《安福康匡氏源流》记载,文举之后大鼎之子万孚(字政仲)子孙先后徒湖南衡山、零陵县,证据《濛衡康氏十修谱》第二页记载万孚,字政仲,曾同其祖鹏博公共修《弹压谱》,也许因此留下了字政仲吧。前三个证据记载的万孚,正是《康氏开姓源衍图概要》中大鼎之子,又有《匡氏、匡裔源流》的论述为作有力的旁证。证明事实与我康氏繁衍播迁史实相符合。因此首先确认万孚是我福一福十六祖的曾祖。
2、万八郎系康珣公曾孙文才位下有道之子。匡裔79世,在《江西古世系图片》中与万孚、万五郎为同辈兄弟。由证据《东海纪世续篇》、《万八郎公源流志》二者记载,万八郎及子孙由泰和迁来湖南新化县的论述二者吻合。因明乐四年,是季四公位下福一、福十六、季一公位下福三、福五祖的后世孙联合修谱的,(无明仲——胡发之后参与修谱)尊(季一公长房之祖)万八郎为迁湘元始祖,由前项,初修谱两宗支的万孚,已明确是福一、福十六祖的曾祖,故万八郎公是福三、福五祖的曾祖便可定也(再推之万八郎是迁湘祖和仲公)。
分析明永乐四年初初修谱时,尊万八郎为迁湘元始祖,未记载迁湘祖以上先祖,是家谱的通常形式,260余年后到续修谱时,新化之谱只是季一公支系的宗谱了。只留下了刘轩写的那一篇谱序及有口皆碑的五十六个字辈字。由此我认为,福一、福十六祖的后世孙于续修谱之前已携带初修谱资料,转迁去了湖南零陵县,资料被流传下来并传到了同为政仲的之后湖南衡山康氏。后世孙不知迁湘元始祖万八郎的父亲是谁?故误视万八郎:是湖南衡山康氏名人元积的第八子曰“南八”。这是康纪文说:有南八公另有一名叫万八郎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万伍郎系康珣公——文才位下的仲道之子,原名百五郎,因其房谱原字辈是顺百迁万……与万孚、万八郎为万字兄弟,可见是福一、福十六祖后世孙转迁去零陵县之后,修谱时也尊为迁湘元始祖,因此我认为万五郎是我康三迁湘祖之一(明仲),至今尚未系统考查万五郎房谱,仍是我个人之鄙见。供研讨参考。
4、2015年,祖籍地新化县重新整理的古谱序集,只选载了刘轩为我康氏写的“初修谱序”我的理解是已否定了无作者、无写作时间的所谓的《康氏初修谱序》,认同尊谱名万孚、万伍郎、万八郎为我康氏迁湘祖,还湖南梅山康氏真面目。是否这样?因解释权是祖籍地,我不可断言。
三、对我祖出处的探索
我祖的出处——即出身,处所与官位,《康氏邵阳族谱序》。艺术加工分三层表述:序首曰:康氏之祖,乃洪濛治世,同国开基豪门第一显宦,居先敕封诸侯,位列极品,开国忠臣之勋齐齐大夫之任。案:若言康叔,出自西周室家,岂言豪门第一显宦?虽是被封诸侯,但为卫国君王,成周之大司冠,岂是齐齐大夫之任?今天回头看泰和匡裔康氏之祖——30世纲公乃汉宣帝朝东海太守,长子衎为汉给士中,次为光禄大夫,汉元帝朝的丞相衡,其家才堪称豪门第一显宦,衎公之后匡胄,唐贞观八年为吉州别驾,堪称同国开基齐齐大夫之任。匡衡公之后的朝议大夫匡义于唐末因官定居泰和西门匡村,与匡胄同时繁衍子孙自宋末,成为泰和邑独有康户巨镇名家,我认为这是真实性的写照,并符合刘轩撰谱所述的我康姓“派衍于唐宋之朝,枝盛于熙明之世”的派衍史。
次曰:我祖出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床渡梅子陂……上谷林人也,……普天下各住省府州县,这符合康氏初祖康珣、康稠康赟公,宋初他们分别为江西安福知州,湖北蕲州刺史,陕西长安太守,堪称同国开基,各住省府州县,这是真实的艺术描写。
后曰:后(来)开元丁卯年间(才)有祖康南八……幸生其子讳发诏,位居光禄大夫……诏之子讳政仲、明仲、和仲于大宋后唐庄宗帝治世时肇迁……来湖南邵州。这是心理文法使史实失真铸成谜团。但艺术加工描写,离不开占有资料的本来真实性,从真实性的一方面看,我认为我祖出处正符合泰和匡裔康氏繁衍播迁史,不符合泰和爵誉村康氏。
四、我祖和仲公何时为何迁来湖南
我们用友信公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六(1356)年,琅华出生于洪武十四(1381)年的可信生年,向下推算至近年问世的安字辈。符合我国人口23-25年传一代的传承规律,往上推算,季一公生于宋咸淳(1269)年,也符合此规律,由此不难算出,我祖和仲公应出生于公元1225年前后,仲祖是为避元军南侵的战乱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慌忙逃跑)迁来湖南梅山,免遭元军的残杀而有今天的湖南梅山康氏。由此破解了旧谱说仲祖“于后唐庄宗(同光)时”迁来湖南。造成南、诏、仲、发、季五代有历时280年之谜。
分析解验:康珣公于宋淳化五(994)年偕子定居安福濛潭阳邱里,后下传十代至1225年前后的万孚、万八郎兄弟,历时约250年,正符合我康氏传承。
五、《康氏邵阳族谱序》有舞弄笔墨之嫌
十年以来,在寻亲联谊、寻根问祖的高潮中,在江西、湖南、川渝康匡氏知名人士的指导帮助下,我遵循公安重调查,以事实为依据,不轻信(口供)只言片语的侦案方略,并采用侦案技能收集整理资料,经比对,筛选来确认可信资料与寻找的对象,并与相关人员交流研讨,再考查、筛选、排除,举一反三至现在。
我认为《康氏邵阳族谱序》,作者是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周密思考、闭门造车,将已成传说的南八公命名为康南八,也许是以光禄大夫汉丞相为化身,将宋末的匡裔康氏名人定诏(国子博士)、宗诏、时发(写有匡氏宗谱传世)统称为发诏,将政仲和仲说成发诏之子,却不道明源之由来,艺术加工写成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使史事的失真,铸成谜团,因此我认为笔者有舞弄笔墨之嫌。续修谱时,先贤引为写谱依据,铸成又一谜团。
综上述南八公,至今出处不明。在我意识中在泰和县没有名叫康南八的南八公,没有官居光禄大夫的发诏其人其事,包括御葬官墓的九龙山。通过考查,交流的实践证明若有真实的存在,就会有相应的记载,由于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在我意识中,已排除了我三迁湘源于卫康氏支系——泰和爵誉村康氏左右两派的可能性。我才疏学浅,文思驽钝,见识难免片面不足,今天将我的探索考查得来的个人鄙见,如实的向向各位长辈、宗亲友人汇报,是希得到指导帮助,更希望能同各位互相交流、共同研讨、进一步考查,不负先辈期盼,不负献堂会长的重托,澄清旧谱阙略,使我康氏源流明确,世系清晰连接有据地,写进《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彰显康氏大家园的繁荣昌盛,给后世子孙留下真实、宝贵的精神财富尽一份应尽的义务。以上汇报仅供研讨。
借此向所有支持、帮助我寻根问祖的各位长辈、宗亲和友人致以诚挚的感谢!
四川内江 康忠清
2016年6月22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