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 指导之父”帕森斯指出,要做好职业规划,除了要了解自我 ,还要了解身处的生涯环 境,然后综合两方面的考虑进行实践匹配。
我仿佛看到一个对世界有无限遐想,对咨询师有无限期待的大学生。她声音所表达的急切是显而易见的。
如约来到咨询室的晓菲,眼神里满是焦急。她只坐沙发的前1/3,双手十指紧紧交叉在一起。
之前,关于她所读专业的职业发展,我已经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与这个专业的人亲自交谈)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问:“有没有向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请教过未来发展?”
她回答:“没有。”
根据咨询前完成的测评,她的性格类型属于“想得很多,做得很少”型。所以我建议她亲自去了解师兄师姐的就业信息,然后我亮出底牌,和她一起针对她的专业进行了分析。交谈中,她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找谁来交流。
到此,我都有些迷茫———她对自己的环境完全不清楚。我告诉她出国是要考托福或GRE的,而且有自费与奖学金的区别。她恍然大悟,无限失望:原来自己的许多“设想”都没有实践的依据。
她又问:“有没有冷门专业现在非常容易进入,但几年后会成为热门?”此时她已经开始收缩自己的“遐想”空间,希望给自己一个“最后的定位”。
我告诉她,“冷门”有许多,而且有些的确被预测会成为“热门”。但是,这些方向都被与你有同样心思的人进入了,已经不太“冷”了。而且,到底多少年后会“热”也是未知数。我明白,她是想用投机的方式进行生涯规划,希望规划师给她一个有轨的车,她坐在上面,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给她布置了作业,让她列一个以后一年半里(她还有一年半就毕业)要达到的目标,并详细列出实施方法。离开咨询室时,我看出她放松了许多。
但是我却陷入沉思:对于将学习视为一切的学生来说,在职业生涯的抉择中还需了解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生存环境。也就是“知其身在何处”。首先,需要对职业信息进行全方位把握;其次,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人物访谈;然后定位自己的方向,进行职业预期针对的实践;最后,把职业与自我进行匹配。只有这样,职业生涯规划才不仅表现为一种遐想,而是一种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