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淮阴侯韩信与韩王信这段事迹是否重合?

淮阴侯韩信与韩王信这段事迹是否重合?

淮阴侯韩信与韩王信这段事迹是否重合?淮阴韩信和韩王信重合的地方太多了。说陈豨反之外另有多出重合。首先名字重合其次出身故事重合 。淮阴信的出身故事。主要是胯下之辱,一饭之恩,以及新昌寄食,韩信葬母。

淮阴韩信和韩王信重合的地方太多了。

说陈豨反之外另有多出重合。

首先名字重合

其次出身故事重合 。

淮阴信的出身故事。

主要是胯下之辱,一饭之恩,以及新昌寄食,韩信葬母。

司马迁有亲自去淮阴采访,那这些故事不可能瞎编。

要知道淮阴是被夷族,乡民们撇清关系还来不及,没必要编造故事来邀功。

最多有些故事在传播中歪曲夸大,或张冠李戴。

仔细分析这几个故事。

得出几个重要信息。

其一漂母称韩信为王孙。

其母墓葬之地要万人敬仰。

屠中少年称韩信长的长大,喜带刀剑。

最后钻人胯下之事又能看出韩信这人表面傲气,实际遇到危险,表现软弱,娘炮。

离开新昌亭长一事又能体现韩信性格非常自傲。

再结合张良丶韩信序次兵法之事,韩信点兵之事。

夏侯婴也是壮其貌等事得出结论

韩信是学过书,不仅精通兵法,且精于算术 ,且相貌壮美,身高长,喜带刀剑,不事生产。

符合漂母口中的王孙身份。

诡异的是这些信息和韩王韩信非常一致,且身份吻合。

把韩王信代入其中毫无违和感。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

不仅是王孙,且身高显眼,比项羽都高。

名字,身份,身高重合。

《新唐书》记载可知:韩氏十五世孙襄王韩仓。十六世虮虱,十七世信,汉封韩王。十八世弓高侯颓当。

而虮虱就是那个韩国在楚国的质子,回国争韩王失败,从此隐居楚地的。

居住地重合

身为王孙,韩王信母的墓葬之地肯定要异于常人。才符合其母身份。

韩王信作为王孙,合理推断,因小时候家境好,所以读过书,因为王孙所以能佩剑,母亲高贵漂亮,基因好,所以相貌壮美,营养足够,所以长的高,有贵族傲气,习性,如喜带刀剑,不事生产 。

但淮阴信的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和韩王信也相似吗?

虮虱争韩王失败,回到楚国初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楚国应该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还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物质生活。

但到了后期韩国被灭,楚国自身难保,楚国灭亡后,虮虱死后,他的家应该极速没落。

但韩王信可能还保持着贵族习性,喜带刀剑,傲气,看不起人,不种地,不干活。导致被屠中少年看不顺眼,被乡里人鄙视,不得择为吏,且韩王孽孙身份,战国后期无论在楚国还是在秦国都已经毫无用处。从而导致没落家贫。不是不可能。

韩王信荥阳投楚,后又在马邑投匈奴。

淮阴信胯下之辱,献钟离昧头等事迹表现,连贪生怕死的性格都很重合。

两个韩信死亡时间在同一年。

更诡异的是韩王信有带兵活跃的时候,淮阴信没有带兵记录。淮阴信有带兵活跃的时候,韩王信没了带兵记录。

韩王信身世等等迹象和淮阴信的出身竟然出奇一致。完全可以吻合,这仅仅是巧合吗?能这么巧吗?

再来看留侯世家里记载的下邑画策的故事。

史记留侯世家原文如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我们看到,刘邦打算弃关东地盘来拉拢诸侯们来对付项羽。

张良无论是推荐彭越也好,英布也好,都很正常,都是独立的武装势力。需要刘邦拿封地来拉拢。

但韩信不同,韩信只是刘邦从底层一手提拔上来的一名手下。本来就该听命于刘邦的,何须拿地盘封地来拉拢?难不成当时的韩信可以抗命不从?这点很不符合常理逻辑。

我给出几点猜想。

猜想1:这里的韩信是指韩王信。

因为韩王信已经是王,是独立的武装势力,需要刘邦拿地盘来拉拢。又和张良相识共事许久,又是韩国人,符合张良复韩利益。

且成韩王前已经献东乡决胜天下之策,成为汉太尉,并定三秦,后独当一面下韩地,俘虏韩王昌后成名扬天下的新韩王。符合张良独当一面的评价。

猜想2:淮阴信和韩王信是同一人 。那张良推荐韩信理由充分如上。

如果淮阴信和韩王信是同一人的猜想是真。

再去分析一下韩信的行为。

身为王孙,有文化,习兵法,算术,虽家道中落,但仍然非常有贵族傲气的韩信,肯定不会愿意长期居于人下过日子。更不会去做种田,经商这些下等人做的事。

反秦和重新恢复王族身份是他毕生的追求。

而在淮阴附近有两个势力,一个是在下邳的张良,一个是在会稽的项梁。

这是韩信家附近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

特别是张良,复韩是他毕生追求,张良刺秦王,被秦庭追捕,隐居下邳期间,还能救项伯,还能召集少年几百人。还能引黄石公献书。

说明张良在下邳的能量不小。

但韩国毕竟是小国,韩国百姓复韩意愿最低,所以张良复韩必须借助强国的力量,所以张良投景驹,刘邦,项梁这些楚国势力。

虽说淮阴侯列传里,淮阴韩信投的是项梁

但严格的说,张良,刘邦,都投过项梁,所以韩信投了张良,被说成是投了项梁,也没毛病。

这样韩信和张良一起,立韩王成为韩王,一起跟着刘邦收韩地,下宛城,破武关,峣关,蓝田,咸阳,功劳赫赫。

也因此韩信的野心也极度膨胀。

怎会甘心做一个韩王成,韩申徒张良手下的一个韩将?且韩王成毫无战功的一个傀儡而已。

要知道当时分封大会,当时很多战功不如韩信的诸侯将们都纷纷成王,跟随刘邦先入关,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却得不到项羽的尊重,反而封了毫无战功的韩王成为王。我认为这才是韩信和项羽决裂,叛逃到汉的真正原因。

绝不是什么计不听,画不用这种不着边际的蹩脚理由。

这种蹩脚理由只能是蒯通这种得不到重用的落魄策士想象出来的。

另外陆贾的楚汉春秋里的鸿门宴上张良身边出现了韩信。而史记里,司马迁把韩信删了。

原文如下:

沛公脱身鴻門,從間道至軍,張良、韓信乃謁項王軍門曰:“沛公使臣奉白壁一雙,獻大王(项羽)足下;玉斗一隻,獻大將軍(范增)足下。”亞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御覽》三百五十二。

在张良身边的韩信不用再分析是韩王信还是淮阴信了。按猜想二就是同一个韩信。

也不用再分析在汉中给刘邦献策的是哪个韩信了。因为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韩将韩信带着韩兵投汉,那韩王成就成了光杆司令,失去了利用价值。项羽本想削去韩王成王位,贬为侯 试图挽回局面,但得知韩信被刘邦许为韩王,先封为太尉帮助刘邦反出三秦时,项羽只能迁怒于韩王成。即使杀了韩王成也无法挽回。

之后韩信杀了项羽立的韩王昌后,已经是韩王。此时的韩信已经相对独立。不再完全听命于刘邦,和汉军只是盟友关系。

彭城之战时的韩信主要精力在收韩地,作为盟友去彭城不可能主力尽出,拼杀一线当炮灰。

仅仅是打个酱油,作壁上观,或因古代信息传递的问题,和在韩地耽搁的问题,来的晚些,也许恰好因晚到,所以韩信彭城之战后获得收收散兵败卒好事。也扩大了自己势力。

所以此时的韩信才是刘邦需要倚重的势力,才是张良下邑画策中,需要刘邦拿出大量关东封地吸引才能得到韩信部队的帮助。

身为韩王的韩信,他的一切行动自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他会极力避免和楚汉两大军事强国的直接交锋。

扫荡其他实力弱小诸侯,扩大自己势力成了韩信首选。

而且韩地狭小,四面受敌,绝非一个理想建国之地。

韩信要扩充韩国地盘,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同为三晋的魏,赵。

如果没有汉军的支持仅韩信当时的实力,和张良两人连下韩地都很吃力。所以灭魏需要借助汉军支持,让汉军正面对决,自己想绕后偷家,结果灭魏之战,汉军的曹参作战给力,一路平推,追击俘虏魏豹,立下大功,被刘邦封为平阳侯。

灭代之战也是汉军的曹参,陈豨,张苍等分掉很大的功劳。守代地的任务刘邦更给了张苍。

灭赵之战又是汉军,赵军南北夹击,又靠张耳的情报和张耳的人望收复大量赵地。

结果战后刘邦封张耳为王。韩信虽然在灭魏,代,赵上都出了力,但韩信除了空有相国头衔,啥地盘都没捞到。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曹参,灌婴调回敖仓,只留给韩信一些赵地新兵去齐地给齐王施压。结果却给郦食其做了嫁衣。

这让韩信不满的情绪到达极致,不顾郦食其生死,直接发动对齐国的作战,打乱了刘邦战略部署,导致了齐楚联合。让刘邦不得不把曹参灌婴等精锐全部重新调回齐国战场。战后虽然在张良的帮助下,韩信获得了齐王头衔,但实际曹参和吕泽,掌握控制的齐国地盘比韩信都多。

能从陈以东到海,甚至是齐国都纳为自己地盘对韩信的吸引力非常大。

上一篇: 邢台记忆 | 邢台历史上20大著名人物,除了郭守敬,你还认识谁?
下一篇: 魏氏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魏的历史文化名人浅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