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隐源公祠的楹联“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旧称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村的历史源流。
乐隐源公祠,坐落在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委会北门村。霄南村委会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其中霄乡古称坚城乡,村民以源姓居多,已有740多年历史。源,是一个罕见的姓。
据统计,在广东省,源氏仅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鹤山、佛山两市,他们皆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
此外,在香港有千余人,在美国、加拿大有数十人。目前霄南村委会辖下有东丰、新中、坑尾、七九、高水、东门、北门、礼奎8个村民小组,有源、杨、温、易、吴、钟、何7个姓氏,其中源、杨、温人数比较多,而霄南源氏就是鲜卑族的后裔。
霄南村委会,环境洁净优美,村民好客纯朴,历来是广东省、江门市和鹤山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记者走访:始祖遗训令人瞩目
祠堂内悬挂着鹤山源氏老祖宗源贺的遗训祖训成为源氏后人的精神财富。
8月24日,记者从鹤山城区前往龙口镇走访乐隐源公祠。在龙古公路旁,一块鲜卑古村落的指示牌倒是很醒目。从霄乡村的牌坊进入,不用10分钟就来到乐隐源公祠前。
乐隐源公祠门口有一副金字对联“华冑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旧称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村的历史源流。
现在的乐隐源公祠虽然经过翻新,但浓厚的历史气息依然存在。祠堂左右对称,石柱上雕刻着姿态各异的人物,有的盘膝而坐,有的双手合掌,有的手捋胡须,有的手执兵器……这些雕刻栩栩如生,记载着源氏祖先的各种形象,记载着鲜卑源氏如何从游牧民族进化成农耕民族的过程,相当有意义。
祠堂内的喷画,记载着鲜卑源氏的历史迁徙过程,相当有意义。
走进乐隐源公祠,墙上绘画着有关源氏的起源、迁徙、风俗、建筑风格、名人等文字和图画,让人对源氏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引人注目并令人反省的,就是悬挂在墙壁上始祖源贺的遗训:
源氏遗训
“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问,言思审,行思恭,服思度;目观必真,耳属必正;遏恶扬善,亲贤远佞;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
这段充满礼义忠孝、诚信仁爱的古训,在今天仍可以成为励志后人的格言。
据史料记载,受唐朝时祖先的影响,源氏族人后来多经商而很少为官。而鹤山霄乡村源氏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龙口镇副镇长任国明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霄乡村源氏很会做生意,很少人做官。“尤其是北门村,做生意的乡亲很多,所以这条村的村民也相对富裕”。
记者穿行霄乡村发现,虽然经过岁月洗礼,但从一座座气派的旧建筑,仍可以看出当年村民的富庶。
先贤名人:二十四史记载50余位源氏子孙
源氏子孙,积极报效国家,显赫于北朝、隋、唐数代,以至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者多达50余人,加上其他史籍文献记载,更多达80余人。
源贺勤奋国事忠贞廉政
源贺,北魏西平乐都人,是鲜卑族后裔。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林海雪原,后经内蒙古大草原南迁至青海甘肃一带,于南北朝时代曾建立南凉王国。南凉国被灭亡后,源氏始祖秃发破羌率众投奔北魏,接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赐姓名“源贺”,其子孙从此姓源。
源贺曾任冀州刺史,封陇西王。在冀州执政期间,裁断官司通情达理,从不大兴劳役、兵役之事,清廉节约,宽宏大度,深得人心。源贺有勇有谋,历侍北魏四朝,勤奋国事,忠贞廉政,屡立大功,尽献治国功略,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贡献极大,并晋爵至陇西王,成为北魏朝中极有权威的元老之一。
源乾曜:唐朝“开元名相”之一
源乾曜是源贺七世孙,才华出众、清廉谨慎、勤政敏捷,为官40余年,担任宰相近10年,政绩显著,被誉为唐朝“开元名相”之一。
唐朝中后期,由于受“源休事件”影响,源氏后人淡出政治舞台,大部分人离开了官场,以经商和务农为主。
源吉华悬壶济世关爱民生
源吉华,龙口镇霄南村委会源氏北门坊人。二十世纪初,源吉华父子看到广大贫苦人民因无钱买药而常常死于疾病,决心研制效速价廉的良药。经过请教名医和反复研制,他们最后将30多种中草药材熬成药汁,然后放进青茶叶中,让茶叶慢慢吸收药汁,再晒干成味甘、药性温和的甘和茶,取名源吉林甘和茶。甘和茶畅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当地人感冒发烧都常喝而痊愈。
在经营甘和茶的过程中,源吉华家族始终遵守施药济世、薄利多销这宗旨,恪守创始人源吉华遗训——“戒逸豫,戒奢华,但愿饱餐长久饭。敦慈和,敦孝友,务须多种吉祥花”,半为慈善半为营生,以优质、价廉、疗效好而取信于民。
后人说祠:四年前同心同力重修宗祠
源荣枝,今年75岁,居住在珠海,是土生土长的霄南村委会北门村村民,是源氏历史研究会会长,乐隐源公祠大修工程的主要筹划人之一。虽已高龄,但他还经常为宗族的事务往返于鹤山和珠海之间。
祠堂,自古以来是宗族凝聚力、亲和力不断延续的精神纽带,对霄南村委会而言,更是身在异乡的海内外乡亲记住乡愁的根。8月24日,据源荣枝介绍,乐隐源公祠大修工程首先是海外的乡亲提出的,“由于年份久远,乐隐源公祠已非常残旧、屋顶漏水,墙壁也出现裂痕,一些灰雕都已脱落,我们也觉得有必要对乐隐源公祠进行修葺。同时,很多海外的北门乡亲已经没有亲戚在国内,甚至连祖屋也没有了,他们回来寻根,乐隐源公祠就是他们最好的家”。
于是,源荣枝跟一班热心的北村乡亲从2012年重阳节开始筹划乐隐源公祠修葺事宜。“我们发动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快就筹集到86万元修葺资金,其中香港乡亲源而细一人就出资42万元,这令我们很感动。”源荣枝回忆说。
2013年4月,乐隐源公祠大修工程开始动工,一年后工程竣工。“大修前对祠堂进行全方位的拍照,修葺的时候拿着照片对照着维修,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北门村的村长源森明几乎每天都到现场,协调解决维修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源荣枝说。
大修完工后,北门村成立了祠堂维修管理小组,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卫生、茶水供应等,“很多海外的乡亲回来后,看到修葺一新的祠堂,都表示很满意。”源荣枝说。
活化亮点:将把源贺遗训发扬光大
“自古以来,祠堂在乡土文化传承、孕育文明方面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霄南村委会这一带,有着深厚的鲜卑文化底蕴,小小的范围内有9座祠堂。祠堂修复后,如何‘活用’是我们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龙口镇副镇长任国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祠堂是传礼之所,特别是祭祀礼、敬老礼、开笔礼、成人礼等都在祠堂举办。任国明说:“我们会对霄南的祠堂进行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祠堂用作160工程的活动场所,而且办得有声有色。我们将把公祠打造成国学教育基地,举行一些诵读活动,对源贺的遗训进行展览、宣传,发扬广大。我们还计划与楹联研究会等团体组织合作,将一些楹联研讨会安排在这里举行。”
据源荣枝介绍,乐隐源公祠经过大修后,现在已经成为北门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村民摆喜宴的好去处,现在每个月都会举办两三次围餐。宗族的凝聚力、亲和力比以前更强了。海外乡亲回来寻根,也有了家的感觉。
专家评说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原院长赵宗福:源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影响的名门,尤其是源氏得姓的第一代源贺,北魏时期不仅功名显赫,而且以勤勉职守、廉洁自律著名于世,特别是其遗训成为源氏家族千百年来的家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教育名篇,为后世所称道,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源贺的言传身教下,源氏后代敬遵此训,繁衍光大,成为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儒家文化士族,名人辈出,德行流播。大部分源氏南迁至广东鹤山后,由宦而农而商,少量留居北方者也渐转为农耕。但无论何方源氏后裔,皆能秉承家风,以勤劳守德为要务,故生生不息而传衍。
源氏家族文化史数十年,故略知其在廉政文化方面在中国民族史和家族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应予以积极的整理研究和宣传发扬。
-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