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人靠着船坚炮利打开了清廷锁国的大门,清政府无力反击,列强们相继取得中国的贸易与诸多通商权力。而此时的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当时日本正处于腐朽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也实行锁国政策。而当时的世界局势也和现在不同,虽然现在各国早已停止了殖民政策,但当时却不同。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殖民和开拓海外是每一个先后崛起的强国热衷的游戏。1853年黑船事件爆发,美国海军舰队直入江户湾,要求幕府与之谈判,让日本打开国门通商。天皇在当时并无实权,天皇下达攘夷的要求,直接被幕府无视。1854年幕府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同意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给予最惠国待遇,此举正式宣告锁国政策的结束。
本居宣长怎么读(本居宣长认为可以用儒学的观点来研究源氏物语)
1853年黑船事件
没过多久,英法也相继迫使日本签署不平等条约,这引起了日本国内舆论的普遍不满,尊皇攘夷的思想开始出现。
当时日本除了中央掌握实权的幕府,还有地方上的藩士诸侯,包括长州、土佐、萨摩等藩。这些藩士有维新的思想,且颇具实力。而日本的天皇万世一系,都来自一个家族的继承,虽被幕府架空,但在日本社会被尊为神道教的化身,天照大神的后裔。自1866年开始,藩士开始结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倒幕。他们以尊皇攘夷为旗帜,发起叛变。
1867年幕府被推翻,新天皇继位,次年正式登基,改元明治,一场全盘学习西方和发展资本主义,以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改革拉开序幕,日本成为亚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明治维新。明治的年号取自我国易经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治的早期主要是有四藩把持,分别是灭掉幕府的萨摩、长州、土佐与肥前。其中实权最大的是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以及长州藩的木户孝允。在明治六年,日本发生了明治六年政变,大久保利通等维新派击败了守旧派,创立了内务省和主抓工业的工部省,加上先前的财政机关,也就是大藏省构成核心的行政体系,政府组织趋于稳定。
“明治维新”四个字与易经的关系
在维新早期,日本派出了庞大的欧洲考察团。在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摸索考察中,考察团探索出一条结合日本政治与法律的特点,本国的儒家和神道教思想,以及西洋的科学技术的独特发展道路。其中岩仓使团造访德国,便找到了日本迫切需要的发展模式,包括国家主导工业发展,以及俾斯麦的铁腕政策和强权理论,还有当时在欧美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说白了也就是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再加上日本岛国特有的危机感和被侵略的屈辱感,这些都为日本后来向海外扩张埋下了伏笔。
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
第一,改革身份制度,废除有等级之分的四民制度,四民也就是士农工商。并逐步废除封建俸禄,包括颁布了武士的“废刀令”,之前武士上街可以佩刀甚至可能随意砍杀。
第二个改革则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1869年“萨长土肥”四藩联合上书朝廷,要求将领地还给朝廷,随后推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1道72县。1874年朝廷颁布新法律,承认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允许土地私有化和买卖,这和土地国有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实际上是藏富于民的一种表现。
第三是司法改革。日本仿效当时先进国家的制度,分别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私有产权受到法律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得以巩固。
第四就是创建现代金融制度。明治4年开始使用日元,并于明治15年成立了央行日本银行,建立起一系列现代银行制度。资本成了日本起飞的助推器。
第五,积极引进技术和兴建基建。日本工部省实行官办产业制度,并兴筑新式铁路和公路。到了1914年,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七千公里。同时政府还大力建设电信网、邮政网络,以及整备船舶运输业。这些工业为日后的“军事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六点是军事改革。日本自明治3年起开始制定征兵细则,次年成立兵部省统领全国军力,并设立海军省和陆军省,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聘请德国教官训练,海军则学习英国。
第七是在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海留学,并成立了西式学校。
第八,在社会方面,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的文化及习惯,马车燕尾服皮靴等开始在日本社会普及。人们开始消费面包牛奶啤酒。各地纷纷涌现形形色色的报纸。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基本上是仿效欧美制度,由掌权者推动,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光彻底改革旧有制度,甚至主张推行“脱亚入欧、改良人种”等改革主张。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相同时期发生的全国性工业运动,号称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带来了新式教育和新式军队,以及工业和银行体系,但其严重受到皇室的制肘,中体西用,变革徒有其表。1895年甲午海战惨败后,革新派追求更为根本的制度变革,发起了戊戌变法。但该运动只是由一群没有实权的书生和傀儡光绪帝主导,慈禧等保守势力仍掌握实权,令改革寸步难行,最后变法胎死腹中。
制度这个变量在英美日的崛起,包括后来四小龙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制度甚至在英法几十个殖民地的发展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英法殖民者在美澳新大陆包括香港南非建立了类似的制度,而在其他亚非拉地区建立了掠夺性制度,百年后的发展截然不同。制度因素在当今的经济学政治学中也是热门话题。
我们再回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效果非常显著。1883年比起1872年,日本的出口总量翻了一倍,到了1914年更是翻了15倍,工业产值翻了12倍,蒸汽船数量翻了70倍,铁路里程翻了30倍。短短30多年,日本彻底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日本战败时识字率接近100%,制造业占比高达30%。而在中国出现类似的情况则整整晚了100年。
随着日本一天天的强盛,在明治政府的早期也有征服李氏朝鲜的论调,也就是征韩论。其实日本很早就有扩张的传统。明朝时就有倭寇骚扰沿海地区。到了16世纪末,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后,试图以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朝,但均以失败告终。17世纪的日本著名学者山鹿素行,以及18世纪“集国学之大成”的本居宣长,他们倡导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观,这对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德川幕府末期,许多日本的经世学家都提出了日本要向外扩张的理论,认为日本应跳出岛国的局限。江户后期的战略理论家佐藤信渊,更是细致地阐述了征服中国的系统性方案,即先侵略满洲再征服中国、西侵东亚大陆与南侵东南亚并进的扩张路线。这个方案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佐藤的扩张主义思想在日本广为传播,奠定了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佐藤信渊
此外,19世纪的世界和现在也截然不同,当时殖民主义盛行,各工业强国乐此不疲地攫取海外财富,占领新的领土,以及输出自己的一套体系。日本也意识到自己也会有被侵略的可能,当时的长州藩士吉田松阴提出,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和满洲之土以偿。在日本人眼中,满洲在清朝之前是女真人的大本营,并不属于中原领土。历史上女真人也曾入侵过日本。
后来的明治维新期间,明治天皇宣称,日本对外的方针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同时,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与内阁中的陆海两大臣等军方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内阁相对抗。随着日本国力的不断增强,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日本确立大陆政策开始扩张。
1875年,日本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和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再附属大清。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并与清廷就台湾和琉球的归属问题达成协议。五年后日本并吞琉球国,并把琉球国降格为琉球藩。随后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进攻中国的东北与山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在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时,以保护侨民为由,趁机出兵建立傀儡政府,其后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并吞朝鲜。
江华岛事件
1900年,日本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和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此外日本并不满足战胜东亚弱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于对马海峡海战中重创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战胜俄国。1907年,日俄签订日俄密约承认彼此利益,并将北满和内蒙划为日本势力范围。
同时日本依靠南满铁路而向满蒙地区殖民。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全面进攻中国,中国的半壁疆土沦陷。1938年,日本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近卫声明,号召建立“东亚新秩序”,也就是所谓的“东亚共荣圈”,欲让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的关系。在新秩序的设想中,日本要同德意结盟,粉碎欧美列强对世界的统治,把亚洲从其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这类理想主义刚开始受到日本民众普遍欢迎,也吸引了一部分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支持者。但是很快就遭到日本的军国主义及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加以改变而扭曲,东亚共同秩序沦为美化战争的说辞。亚洲成为了日本攫取资源的基地。日本在当地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占统治地位。
提出罪恶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近卫文麿
后来的事我们也都知道,日本战败投降,并在美军的监督下强行民主化,彻底和平转型。以上就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对外扩张的全过程。
@历史@日本@侵略@扩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