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进行收集、保藏、研究、陈列,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1]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属于一种特定内容的博物馆,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我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时期历史,展示的是我国革命斗争的复杂历程和丰富经验,阐明思想和党的路线及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2]。烈士事迹陈列馆在一定程度上,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相似,其陈列内容是革命历史和烈士事迹,并以烈士事迹为主,通过陈列展示,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在不断变化,加上各种新型博物馆的出现,给烈士事迹陈列展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新形势,烈士事迹陈列馆如何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加繁荣,找到符合其陈列特点的传播手段,向着陈列展示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吸引力,从而实现其对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陈列内容设计,做到主题鲜明,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
烈士事迹陈列馆的陈列主题是革命历史,是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而任何烈士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革命活动的。因此,陈列内容设计,不仅要反映烈士事迹,还必须反映革命历史,实现烈士事迹与历史背景相统一。
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内容采用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由红色星火--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动、风雨征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进新疆、救亡图存--中共党人在新疆的光辉业绩、和平之歌--新疆和平解放、天山英魂--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献身的新疆英烈、军垦丰碑--屯垦戍边的兵团英烈、热血忠骨--革命前辈在新疆、告慰英烈--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行8个部分构成,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新疆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和毛泽民、杜重远、林基路等烈士,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罗光燮、木拉提・肉斯坦木、彭加木、万金刚等100多位著名烈士、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陈列展出。这些内容,能够使观众详细、系统地了解新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辉煌成就和著名烈士、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成为新时期动员和鼓舞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爱国情感,从而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二、注重陈列形式设计,把握特殊要求,烘托良好的受教育氛围
(一)庄严肃穆和生动活泼相结合
烈士事迹陈列馆的主要陈列品是历史图片、档案资料、烈士生平事迹和实物。对于这一严肃的陈列内容,它的陈列形式就应该力求庄严、肃穆,要使观众身临其境、肃然起敬,并始终怀着景仰之情瞻看展品、了解历史、学习烈士精神。同时,还须看到,这里反映的历史,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所反映的烈士事迹,是生气勃勃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们将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楷模。所以其陈列形式,不仅要庄严肃穆,还必须生动活泼。要使观众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从而投身于烈士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之中,而决不能使观众仅仅沉浸于悲哀痛苦之中。但庄严肃穆不等于单调、呆板、冷气侵人,使观众感到过于沉重和压抑,生动活泼也不等于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必须掌握好这一分寸。
(二)主要展品和辅助展品相结合
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设计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牵涉的学科较多,包括博物馆学、心理学、美学等。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档案和烈士遗物,不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烈士高贵品格的见证。但珍贵的历史文物是有限的,有些烈士牺牲时间较早,其遗物早就无踪可寻,仅靠有限的实物去系统形象地反映内容丰富的历史和生动感人的烈士事迹,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陈列中,主要展品和辅助展品相结合的形式就十分必要。如在俞秀松烈士事迹的陈列中,除了陈列其有关遗物之外,还辅以《俞秀松在寓所读书》的场景复原,使观众大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这一手法,还用于陈潭秋、毛泽民等烈士事迹陈列中。这样,就把烈士的主要事迹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弥补了实物的不足。在伊吾四十天保卫战这一专题陈列中,除了展板内容和展柜实物外,还利用空间,精心制作了反映伊吾县城地貌和驻守伊吾的战士誓与伊吾共存亡的场景复原,并在同一墙面上陈列了西北军区授予参加伊吾保卫战连队的"钢铁二连"的大幅锦旗,使观众感受到这里陈列的每一位烈士,都是这场战斗中的一员,这次保卫战的胜利就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由此可见,主要展品和辅助展品结合得当,可以使陈列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气势雄浑,同时增加了形象性和真实感,可以使陈列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动人。
(三)统一和变化相结合
对陈列形式进行艺术创新,要注重整体风格和内涵的统一性,没有统一就会杂乱无章、支离破碎;没有变化就会平淡、沉闷、缺乏风采。所以好的设计,总是统一而不呆板、变化而不杂乱。烈士事迹陈列馆在进行陈列形式设计时,要注重整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独特性相结合,在保证突出整体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对观众形成有力吸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设计时,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将展板上的历史图片和文献、烈士头像和简历、典型人物头像和简历,用不同明暗、不同冷暖,即对比的色彩加以衬托。这样,既可以帮助观众识别陈列内容,也为陈列形式的统一和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把黑白的照片和文献加以有色彩的环衬;把深色的实物放置在浅色的台座上等。这些作法都突出了陈列品的显著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传统手段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烈士事迹陈列馆的展品包括图片、文献、实物和声像资料等,传统的图片加文字的陈列手段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应该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文字是陈列中最简便、最直接的语汇,好的文字说明可以帮助观众理解陈列主题。普通观众在参观时,如果无人给予讲解、指导,只能通过陈列说明文字来理解展览的内容和意义,难免有所单调,缺乏吸引力。应该辅以多媒体触摸屏、电子手翻书、场景复原、微缩场景、雕塑、油画、铜版画、硅胶人像等先进的手段作为对陈列内容的有效补充。这样能使观众不仅仅了解文字和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更可以了解到展板以外的历史和烈士相关情况介绍,增加了参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注重讲解服务工作,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增强宣传效果
讲解工作是烈士事迹陈列馆辅助观众参观的最重要的手段,高素质的讲解员对激发观众对陈列内容的积极思考、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促进情感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名出色的讲解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播音的语言功底,良好的气质形象,优秀的组织能力,一定的表演特长和写作水平,更要注意以人为本,根据参观者的年龄、学历、特点、工作背景等而"因人施讲",还需要与时俱进,了解、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学术动态及时事的变化,这样才能向观众传达准确的、前沿的信息,使讲解富有感情,生动形象,感动观众,激发观众爱党、爱国、爱疆、爱各族人民的热情,使观众在参观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为实现烈士事迹陈列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2篇
一、发挥历史与文物的优势进行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沉积于民族性格之中
孙吴的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辽金、清代古城堡、居住址、墓葬群;日本关东军于上世纪30年代初以孙吴为“北部正面”中心建造的庞大军事设施;解放前后的抗联活动、剿匪战争、烈士牺牲迹地。在孙吴县十多年调查的基础上,1998年10月,黑龙江省文物局派出考察队进行了为期15天,全省唯一对孙吴史迹集中调查的学术研究活动,认定古人类和近现代史迹121处。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地方博物馆群体,形成了对公众开放的集中旅游、观光、历史教育多功能为一体的场所。发动群众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重研究、又重应用,突出历史与文物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一开始就把研究成果用于宣传。努力营造历史研究、文物保护的群体和队伍,以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管所为核心吸引教育、外事、人民防空、公安、安全等相关单位,人大、政协史志办等文史研兖部门参与,一批资深学者、文史爱好者、知情身历者投入,形成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体系。在文管工作中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求得上级业务主管方面的支持,尽可能有所投入,保护好文物遗迹,抓好文博基地的基础建设,使中央“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多年努力,形成规模,孙吴县文物管理部门和所属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省市先进单位和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是政治运动,不是抽象说教,而是让人们熟知本地的历史,贯穿教育的始终
爱国主义教肓的系统工程建设以来,成效明显,开发民间历史迹地,建成4座地方博物馆,编写乡土历史教材11种100余万字,拍摄电视片130多部,制做大型历史画册12部,组成了包括7名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在内的数十人的地方历史研究队伍。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下,长期不断地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魂”教育;爱国先知国,需先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国情”教育;讲民族气节,维护国家尊严,正派做人的“国格”教育。由于孙吴近代产生一部民族屈辱史和孙吴人民革命斗争史,国耻与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也是历史研究应用成效最大的方面。
三、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方寸之间做文章,立足小而专,发展地方博物馆事业
自创办专题展示日本侵华罪证的陈列馆以来,本着群众的事业群众办的原则,相继建成了《象棋陈列馆》、《科技名人馆》、《平度村史馆》,集合而成独具地方特色,表现孙吴县历史精华,且又简便易行的博物馆群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以及弥久愈深的保留价值。
四、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爱国者的同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孙吴的辽金时代史迹已很难考究,而孙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定原因直接反映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百年来中日关系史,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老一代中国人来说是记忆犹新的。因此,在收集、整理史料,保护和利用文物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在本地、在外地,从首都到省城形成一支庞大的研究群体。
孙吴县的文史研究及文博建设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关注这项事业的人越来越多。黑河学院教授谭其琅先生在信中回忆当年日军在纳金口子活埋中国劳工的血案;卫检局干部钟成志业余时间跑遍了黑河各地拍下了数十处日军侵略遗迹;嫩江县一农民汪国会写信告之孙吴,他收藏了一本洲国分省地图册可以提供。实践表明,历史不只是历史学家的事,孙吴县从自己的历史视角出发,广泛发动群众补一补关于二次大战、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课,其结果是使人民群众更清楚、更坚定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孙吴县的文史、文博工作介入外宣,让国际了解中国,这也是它经久生命力的所在。
五、利用文物教育群众,在文物应用中贯彻文物保护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博工作的社会效益
孙吴县多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强化《文物保护法》的贯彻落实,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把“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指导思想。为了切实执行国家的“文物管理条例”,孙吴县人大常委会还从本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文物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交由县长执行,使文物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孙吴文管队伍自1896年组建以来,勤奋工作,廉洁自律,自觉奉献,甘于清寂,多次获得先进集体称号。全县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实行分级管理。孙吴县文物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保护,重在利用;保护是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利用是保护的目的,也是保护的真正动力。80年代以来,由于开发文物遗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孙吴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主动参与,边保护边利用。全县17个企事业单位,集资支持了为期20天的主要历史遗迹探查活动。对于文管部门提出的保护与利用举措,机关单位主动出人出力出车,配合进行。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型报告会;宣传;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43-02
一、引 言
报告会是利用专门集会所提供的讲台和场所来宣读和书面交流研究的一种会议形式。其中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是为了宣传英模人物的光荣事迹,弘扬他们的高尚品格与奉献精神,鼓舞大众向他们学习而举办的大型活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近几年全国各地对各行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进行了大力弘扬和宣传,如、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先进模范人物爱国奉献事迹报告会”;中央统战部举行的“身边的榜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
在这诸多的报告会中,要想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人、感动人,真正达到传播英模人物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品德,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舆论导向,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那就需要对报告会进行精密的前期策划和宣传创新,利用各种先进的艺术手段将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避免单调的说教,这样才能抓住受众,引起受众的共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需求已大幅度提高,接受先进事迹教育的心态也不同于以往。面对受众群,报告会的策划宣传和表现形式便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大型主题情景报告会《沂蒙检察官——李树德》是山东省检查院和临沂市检察院及临沂市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11月联合举办的,该活动以“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为主题,为宣传“沂蒙检察官——李树德”先进事迹,促进沂蒙精神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而特别策划。本文以该报告会为例,探讨一下大型报告会应该如何在新时期求创新,以差异化求效果。
二、精心策划创作
大型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事迹的采访与提炼是做好报告会的第一关。“沂蒙检察官”报告会的主角李树德是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人民检察院监所科长兼驻县看守所检察室主任。他十四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的监所检察工作一线,忠于职守、敢于监督,严格守护着司法的公正,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家人的关爱,都集中体现在工作上,先后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四次荣立个人一等功。
为了把李树德的先进事迹在报告会上集中体现出来,首先要对他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了解与搜集,记者先后采访了他的领导、家人和同事、被监管人员等,掌握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资料。经过反复酝酿和思考,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心地选择与提炼,确定将报告会分为三个篇章:序篇、报告篇、升华篇。篇章内容统一采用“有一种……叫”的文体进行阐述,分别为《有一种力量,叫无畏》、《有一种监督,叫关爱》、《有一种品格,叫坚守》、《有一种亲情,叫牵挂》、《有一种情怀,叫热爱》,最后是诗朗诵《有这样一个人》。通过这些报告内容将李树德的先进事迹从不同角度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不仅主题鲜明,而且使整场报告会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凸显出此场报告会的整体优势。
三、表现形式创新
通常先进事迹报告会所采取的形式是通过报告人现场演讲来介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在本场报告会中,除了丰富充实的报告内容,其表现形式就成为第二个策划重点。
为了将李树德的先进事迹更加生动地呈献给大家,首先确定采用“大型情景报告会”的方式,即配合报告内容,大量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料,达到报告内容的情景再现,使受众直观而真实地感受李树德的工作和生活,加强报告会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另外根据篇章内容的不同,分别使用相应的电视专题片、主题报告、现场访谈、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恰如其分地加以表现。在序篇中,利用纪录短片《李树德的一天》再现李树德同志平凡而忙碌的一天。片子以时间为序,从天边的一抹曙光开始到深夜的灯光结束,李树德奔波在工作的各个场所,镜头朴实无华,没有画外解说,但却在报告会的开始即给受众一个最直观的人物感受,即时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报告篇是主题演讲部分,通过李树德的同事、当事人、家人及李树德本人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展示李树德的事迹。
在《有一种监督,叫关爱》报告中,讲到李树德对在押人员的生活非常关心,在开饭前拿着秤,当着在押人员的面“秤馒头”时,大屏幕适时地播放了记者来看守所采访时抓拍的照片,使报告会更加生动化、细节化,显得真实可感。在对李树德的老母亲和爱人进行采访的片子中,86岁的老母亲在家门口久久遥望的一个镜头,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受众,大家无不热泪盈眶。这些形式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报告会的内涵。
最后的升华篇是检察日报。方圆杂志首席记者邰筐在深入采访李树德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一气呵成书写的一首客观冷峻却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诗朗诵《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座山,它叫蒙山;有这样一条河,它叫沂河;有这样一个群体,它叫沂蒙检察官;有这样一个人,他叫李树德。他是高墙内365个日子里最温暖的呵护,他能准确地叫出486个在押人员的名字,他是守卫正义的一双睿智的眼睛……”这首诗朗诵,是对李树德事迹及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在临沂电视台四位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演绎下,既深情感人,又大气磅礴,进一步深化了报告会的主题,将报告会的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4篇
文艺工作者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近日,看了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之振奋,这为我们学习、纪念黄大年同志指明了路径,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化悲愤为力量,把报效祖国作为共同价值追求,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看了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内容,了解到黄大年同志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国家资源探测和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伟大的胸怀?有多少人能在利益面前低头?有多少人可以大公无私?有多少人可以放弃优越的待遇?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深思......黄大年同志的一生是壮美的一生,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无怨无悔,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海归科学家和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与崇高品格,成为当代知识分子与坚定爱国者相统一的典范,成为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像黄大年那样努力培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真心热爱文化事业,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文艺工作者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爱国人物事迹范文第5篇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真正值钱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历史、是文化。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另一方面,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对包括埃菲尔铁塔在内的历史遗存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些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筑没有毁于自然灾害和战火兵燹,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三十年,全国四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了,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北方某地甚至花费数百亿元重建了一座古城。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之外,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品味和欣赏,还有多少历史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想?我们憎恨真古迹,却喜爱假古董。这难道不是咄咄怪事吗?
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于历史、对于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讽刺的是,越是一心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今天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2011年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一千四百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陷坑里苦苦挣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