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文化记忆丛书》
祖先崇拜
自西汉末年推行门阀制度始,至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统治者根据历代声望、显贵等情况划分门第。那些累世冠冕之家被称为望族、高门、世族、士族,反之则是寒门、素族、寒族,门第是朝廷选拔官员的依据。为使姓氏的贵贱、门第的高下有据可依,历代还编有姓氏书籍供朝廷选官参考。
汉代邓氏的《官谱》,其名称就是为选官提供依据的姓氏谱牒;东晋贾弼的《姓氏簿状》,广泛搜集了诸家著述的姓氏和氏族谱系;南北朝时何承天的《姓苑》和《后魏河南官氏志》是南朝政府选官的依据;唐贞观十二年(638)颁布的《氏族志》,重申士庶有别,旨在维扒门阀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宋以后被完全抛弃,但门阀制度造成的“血统论”余毒影响深远,致历朝历代攀附之风长盛不衰。到了明清时期,盛行宗族内修家谱,虽然这并不影响科举时代的选官,但血统论的嫌疑仍然存在。一直到当代,重修宗谱、寻宗问祖仍然是各姓氏所热衷的活动,天南地北的宗亲成员通过相互联络齐聚祖堂,执手言欢,唏嘘不已。
在耒阳,宗谱仍是我们理清姓氏源流的重要依据。宗谱会在首页标注本宗堂号、第名,开篇序文会录述本宗源流,属何人后裔,等等。从世系到房谱,林林总总,枝繁叶茂,卷帙浩繁,令人眼花缭乱。在洋洋谱系中,“堂”与“第”是各姓寻宗问祖总的索引。因此,为了向宗亲表明身份,耒阳的各村落,会在大门的顶部标示第名,在正厅屋家先堂的上方写上堂号,祖先堂在耒阳被称作“家先堂”。根据陈列菊主编的《耒阳的姓氏》一书中蔡德初所著《耒阳的姓氏》一文,耒阳姓氏第名来历,有十二类相关渊源,堂号是该书另文所提供的,或有出人。
下面为内容节录:
第一,以本姓历史名人轶事为第名(有的轶事甚至是神话故事)。
陈姓:德星第,三格堂。
德星比喻贤士,典出东汉陈实(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人(今河南许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受业太学,后任闻喜长、太丘长,天下服其德。生有六子,以元方、仲方最贤,兄弟孝养,闺门雍睦,海内慕其风。同郡有荀淑,字季和,少有高行,博学,有子八人,时谓之八龙。
一日陈实与诸子侄访问荀淑父子,夜饮宴。太史向皇帝奏曰:“天上德星聚集,京畿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此事见载于南朝宋刘敬叔著《异苑》《太平广记》(引《汝南先贤传》)。陈姓子孙即以此典故,命名陈姓宅第。
周武王灭纣后,分封黄帝之后于蓟、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称为三恪,陈姓为帝舜之后,故本宗堂号为三恪堂。
罗姓:琳琅第,尊尧堂。
罗含,晋代耒阳人,字君章,有文才,任江夏从事。太守谢尚称其为“湘中之琳琅”,桓温则称其为“江左之秀”。后任廷尉、长沙相等职,著有《湘中山水记》传世。
罗氏郡望豫章,宋时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程颐的再传弟子,著有《尊尧录》,堂名由此而来。
刘姓:藜光第、禄阁第、校书第,彭城堂。
汉代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整理宫廷藏书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始祖。曾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整理、检校图书。一夜独坐校书,有一穿黄色衣、拄青藜拐杖的老人,吹燃拐杖头火,对刘向讲述开天辟地的史事,并拿出天文、地理书籍传授给刘向。刘向问他的名字,回答:“我是太乙之精,听说‘金卯’(刘姓)之子喜好学问,下凡来看他。”刘姓子孙后来遂以藜光、禄阁、校书为第名。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故称彭城堂。
李姓:龙门第、花萼第,陇西堂。
龙门第。喻言声望高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载:“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花萼第。花萼一名取自《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桦铧。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华鄂即是花萼,比喻兄弟相亲相爱。唐代李乂与兄尚一、尚贞孝谨,又俱以文章见称,兄弟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唐玄宗开元二年(714),题其楼为“花萼相辉楼”,以其登楼可见宪、薛、申、歧诸王弟之邸第,故名。李白《赠从弟例》诗句云:“逢君发华萼,岩与青云齐。”
陇西堂。陇西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其堂名源于陇西郡。
曹姓:七步第,清靖堂。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之第三子,曹丕之弟。能属文,有才思,下笔成章。曹丕即帝位,忌其才,欲害之,曾限令其七步成诗,曹植应声立就,以煮豆燃萁为喻,讽其兄相逼太甚。
清靖堂,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在萧何死后继任宰相,仍然沿用萧何所立的“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即“萧规曹随”,清靖堂也是这么来的。
蒋姓:三径第,九侯堂。
蒋诩,字元卿,汉代杜陵人。曾在屋舍前竹林下开三径,唯有故人求仲、羊仲从之游,哀帝时任兖州刺史,以廉直得名。王莽居摄,以病免官归第,卒于家。后人以三径为第名。
蒋横,蒋诩的曾孙,忠于汉室,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逡道侯,后遭人谗害被杀,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后来听闻蒋横是被人诬陷才彻查此案,为蒋横平反,其九个儿子皆被封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堂号。
江姓:彩笔第,忠廉堂。
江淹,南朝梁考城(今河南兰考东北)人,字文通,少孤贫好学,早年仕途不达,但诗文赋均负盛名。后仕途显达,梁天监中封醴陵候。罢官回家时,曾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曰:“吾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还之,尔后为文绝无美句,时人谓“江郎才尽”。有《江淹前后集》《齐史·十志》。
宋上高尉江灏,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忠廉,百姓爱戴,江氏后人因以忠廉为堂号。
段姓:凌烟第,君轼堂。
段志玄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为唐王朝建立屡立战功,封褒国公,授金州刺史,拜右卫大将军,加号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卒,十七年(644)正月,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于凌烟阁,段志玄位列第十。
战国时,魏国贤人段干木不肯做官,魏文王亲自登门拜访,段干木跳墙逃走,不与相见。魏文王依然尊重他,每次从他家门前经过,都要扶轼致敬,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段氏便以君轼为堂名。
郭姓:金台第,尊贤堂。
郭隗,战国时燕臣。燕昭王欲招贤以强燕国,郭隗献计说:“古有求千里马者,贵千金往,马已死,五百金买其骨还。怒曰:‘何为?’怒曰:‘死马尚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马至者三。大王欲招贤,先于隗始,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邹衍、剧辛闻风而至,士争凑燕。宋杨万里《诚斋集·读罪己诏》诗云:“金台尚未筑,乃至羡强燕。”即指燕昭王为此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志士能人之史实。郭姓后人以这个故事作为堂号与第名的由来。
雷姓:龙光第,谦让堂。
雷焕,晋豫章人,通纬象。武帝时,斗牛(星宿名)间常有紫气,张华问焕:“是何祥瑞?”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尔。”华又问:“在何郡?”焕言:“在豫章丰城。”华补雷焕丰城县县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二剑,后二剑化龙而去。
东汉人雷义和陈重是好友。太守举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后刺史举荐雷义为茂才,雷义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准,雷义便装疯披发而去。
第二,以官名和任官地名为第名。
董姓:豢龙第,直笔堂、良史堂。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为豢龙氏。”封诸鬷川。
春秋时,董狐是晋国史官,他不怕权势,记史秉笔直书,求实存真,孔子夸他是“良史”“书法不隐”。
李姓:柱史第,陇西堂。
老聃,姓李名耳,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又任柱下史,通晓古今之变。著有《道德经》,即今本《老子》。
陇西堂来历见前文“陇西郡”条。
萧姓:相国第、酂侯第,定汉堂。
萧何(?一193)西汉初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佐刘邦起义,建立汉朝,制汉律《九章》,封酂侯,任丞相,称相国。
刘邦建汉,萧何功居第一,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所定,奠定汉代立国基础。
胡姓:尚书第,澹庵堂。
尚书为官职名。胡姓历代有任尚书职者,后汉有胡腾,宋代有胡松年(工部)、胡宗愈(吏部)、胡沂(礼部),金代有胡历(刑部),明代有胡瓒(南京工部)、胡松(工部)、胡富(南京户部)等多人,故有尚书第。
宋代名臣胡诠著有《澹庵文集》,澹庵堂堂名由此而来。
第三,以爵名为第名。
蔡姓:崇安第,九峰堂、龙亭堂。
蔡沈(沉),字仲默,福建建阳(今建阳市崇安)人。其父蔡元定从朱熹游,朱熹晚年训传诸经略备,独《洪范皇极》一书未及为。蔡沈受父师之托,经数十年努力成就此书。蔡沈年仅三十,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隐居峰山著书立说,卒谥“文正”。明成化三年(1467),追封崇安伯,嘉靖九年(1530)诏从祀孔子庙庭。人赞曰:“服膺父师,道学有自。隐耀九峰,不屑就仕。吟咏情性,得于幽趣。尚书集传,后学径路。”蔡姓以蔡沈爵名崇安伯为第名,以九峰先生为堂名。
东汉蔡伦因发明造纸术,封龙亭侯,蔡姓后人以龙亭为堂名。
董姓:广川伯第,直笔堂、良史堂。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衡水市景县)人,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对天人三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创立“三纲”“五常”体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儒学正统之局面。有《春秋繁露》《天人三册》《士不遇赋》传世。明成化二年(1466),追封董仲舒为广川伯。
吴姓:延陵第,延陵堂。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吴王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多次推让王位。吴姓后人以之封地延陵为第名、堂号。
第四,以本姓名人声望为第名。
曾姓:宗圣第、忠恕第、一贯第,三省堂。
曾参,春秋末鲁国武城人,字子舆,孔子得意门生,以孝行见称,乐道养亲,严于律己,一日三省,一贯奉行忠恕之道,撰《大学》《孝经》,后世称其为“宗圣”。
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宗圣第、三省堂由此而来。
杨姓:关西第,四知堂。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少好学,研习《欧阳尚书》,博览经籍,当地誉为“关西孔子”。曾任太仆、太尉,为官廉洁正直,有人夜送贿金上门,说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会无人知晓?”后遭宦官樊丰诬陷,免官自杀。
贺姓:儒宗第,藏授堂。
贺循,晋代人,字彦先,善属文,博览群籍,尤精礼传。举秀才,历阳羡、武康令,政以宽惠为本。晋元帝以为军谘祭酒,敦逼不得已,舆疾至,帝亲幸其舟,谐以政道。拜太常,朝廷贬滞皆谘之,循辄依经礼而对,被誉为“当世儒宗”,卒谥“穆”。
伏胜,字子贱,曾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胜将《尚书》藏于墙壁,汉朝建立后,伏胜将书取出在齐地授徒。汉文第忠文帝时,伏胜已九十多岁。汉文帝派太掌史跟伏胜学《尚书》,由伏胜女儿口授记录,成了后来的《尚书》。一藏一授,便是贺姓堂名的来历。
第五,以象征官职的树木名为第名。
谢姓:玉树第、宝树第,安晋堂。
谢玄(343-388),谢安之侄。谢玄曾答谢安书信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云:“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安,四十岁才上任司马,被拜为仆射加将军,淝水之战携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安晋堂由此得名。
第六,以名人作品为第名。
张姓:两铭第,百忍堂。
张载(1020-1077),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字子厚,哲学家。有《正蒙》《两铭》《横渠易说》等著作传世,世号“横渠先生”。因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张公艺治家有方,数代同堂而居,和睦相处,对当世影响很大。唐高宗问其治家之法,张公艺书一百“忍”字呈上,百忍堂由此而来。
第七,以进士榜名为第名。
欧阳姓:龙虎榜第,画荻堂。
欧阳詹,唐代晋江人,字行周。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等二十三人同登金榜,因愈、观、詹等人皆有文名,时称“龙虎榜”。
欧阳修从小便没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母亲以地作纸,用荻当笔,教子识字。后来官至翰林院侍读,与宋祁等同修《新唐书》,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后人遂以“画荻”怀念先人,以此为堂号。
邝姓:淡墨第,庐江堂。
唐礼部录取进士放榜用淡墨书写,称淡墨榜。至宋,贡院放榜以黄纸淡墨书“礼部贡院”四字,余皆浓墨。宋梅尧臣《校艺和王禹玉内翰》诗中所云“淡墨榜名何日出,清明池苑可能寻”即指此榜。清李调元著《淡墨录》,记科举轶事。民国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邝姓九人,其中有进士五人,故邝姓以淡墨为第名。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庐江,汉置郡,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以郡望的地名为其堂号。
第八,以性格、品德为第名。
伍姓:忠孝第、忠勋第,安定堂、武陵堂。
伍员(?一前484),字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伍奢为楚太子傅,以直谏被杀,伍员避难奔吴。后辅吴王阖闾破楚入郢,为父报仇,以功封于申。吴王夫差时,任大夫,参赞国事。忠于吴,主张不和越国讲和,不要北上争霸,被吴王疏远,后遭太宰伯嚭诬陷被迫自杀。伍氏的郡望在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郡]、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堂邑郡(晋置郡)、椒邑郡(春秋时,楚灵王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安定堂、武陵堂皆以郡望立堂。还有孝友堂、明辅堂、敦睦堂、务本堂、恩远堂、肇基堂、忳取堂、树德堂、敦叙堂等。
龙姓:敦厚第,武陵堂等
龙述,后汉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字伯高。光武时为山都长。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帝见援书,擢叙为零陵太守。
武陵堂为郡望名。还有:世师、八德、存仁、忠孝等。
第九,以本姓名人籍贯为第名。
朱姓:新安第,白鹿堂。
朱熹(1130-1200),宋朝理学家。又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年十九登进士第,历任同安主簿,枢密院编修,秘阁修撰,漳州、潭州知府,焕章阁待制、待讲等职。在哲学上,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因婺源地域在西晋时属新安郡,婺源人即新安人,朱熹署款亦多称“新安”。
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朱氏堂号称为白鹿堂,此外还有居敬堂、紫阳堂等。
第十,将多个爵名联成第名。
史姓:平陵第,忠烈堂。
史恭,西汉人。有妹,汉武帝时为卫太子刘据的良娣,生悼皇考。皇考者,汉宣帝(刘询)之父也。宣帝微时依倚史氏,语在《汉书·史良娣传》。及宣帝即位,史恭已死。史恭三子史高、史曾、史元,皆以外戚旧恩封侯,史曾封将陵侯,史元封平台侯,侯,后人取各侯名一字,联成史姓第名。高侍中贵幸,以发举反者大司马霍禹功,封乐陵侯。
史氏一门三明末,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兵扬州,城破后自刎未死被俘,清人劝降不受,英勇殉国。南明朝延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延谥为“忠正”。
第十一,将籍贯与爵名联成第名。
匡姓:东侯第,凿壁堂、乐安堂。
匡衡,字稚圭,汉代东海郡人。少家贫好学,曾凿邻墙借光读书,善说诗。汉元帝时任宰相,封乐安侯,东侯系东海乐安侯之简称。
第十二,以郡望为第名。
黄姓:江夏第。江夏郡在今湖北武汉一带,治于安陆县。
资姓:南阳第。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廖姓:武威第。武威郡在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孙姓:江东第。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期吴国之地全称江东。
张姓:清河第。清河郡在今河北南、山东西之清河县、临清县一带。
郑姓:荥阳第。荥阳在今河南黄河以南荥阳至朱仙镇一带。
钟姓:渭阳第。渭阳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南接贵州界。
何姓:庐江第。庐江在今安徽合肥市。
冯姓:上党第。上党郡在今山西沁水县以东地区。
洪姓:敦煌第。敦煌在今甘肃敦煌。
邹姓:范阳第。范阳在河北涿县,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熊姓:江陵第。江陵郡在今湖北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图片:杨敬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