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高安,陈、刘二姓不仅位居大姓榜首,连入载古《高安县志》“名人榜”的人数也以陈、刘二姓居多。而在刘姓名人榜中,又以钧山刘姓的人数为最。如进士一栏中,钧山刘家的开基祖刘度便雄踞榜首。
古《高安县志》的进士名录是从唐代开始记录的,总共收入进士15人,其中6位是刘姓而钧山人占了5位。宋代,高安有进士153人,其中刘姓17人。17位刘姓中,钧山刘有13位。而且,宋代刘姓有进士也是从钧山的刘涣、刘恕父子俩开始的。宋代分北宋、南宋二期,刘涣、刘恕父子是北宋时期的进士,分别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和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考取。北宋最后一位刘姓进士是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考取的金沙刘村的刘义道。其余14名刘姓进士都是到南宋的绍兴年以后才出现的。
在高安古代刘姓名人中,北宋素以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仨名扬赣鄱,时称“高安三刘”。南宋则以刘应龙、刘元高父子俩誉满瑞州。刘应龙,字汉臣。南宋钧山刘家人。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中进士,初授湖南零陵主簿,即以廉洁著称。不久升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录事参军,审案公正严明。饶州有个叫毛隆的人,以前因生计所迫,做过强盗,杀人越货,名震乡里,但后来良心发现,洗手不干了。刘应龙到任后,有一日晚上,一个富豪家被盗,众人追之,贼厉声呼喊:“吾乃毛隆也,何人敢上?”第二天,富豪报案,刘应龙派人把毛隆抓了进来。面对毛隆,刘应龙心生疑惑,哪有毛贼作案自报家门又不潜逃的?便裁决毛隆与该案无关,但上报州府未获批准。不久,真盗被抓,刘应龙的“神判”美名即刻传扬。
刘应龙不仅判案公正,对于职守也尽忠尽责。他在任崇仁知县时,有敌寇来侵,县衙丞簿等主要官员皆先逃跑,惟有刘应龙坚持固守。因此他被升任监察御史,此时身居高位的刘应龙依然坚持正义。当时的理宗皇帝想违背祖制另立太子,丞相吴潜提出异议,惹得理宗很不高兴,便指使刘应龙出面弹劾吴潜。但刘应龙知道吴潜是贤臣,便没有照办,结果被理宗连降几级,贬为司农少卿。直到换了皇帝,刘应龙才时来运转,由荆湖(今湖北荆州)提举、广东转运使、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州等职升至中奉大夫、兵部尚书。
刘应龙的长子刘元高,其气节才华与父亲相当。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进士,初为彬州(今陕西咸阳)主簿,断事如破竹,上司争着要他充当幕僚。先是被招为宁都知县,次为侯官(今福建福州)知县。侯官豪贵多,刘元高执法如山,违法者一概绳之以法,豪贵皆不敢妄为。最后被提拔为御史,不幸卒于任上。刘元高聪颖慧达,善文章又通晓程朱理学,为官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存世的力作有《汉史意钞》、《书史续钞》、《贵华录》、《山居稿》、《三刘家集》等。
北宋金沙刘家有位贤者叫刘平伯,是金沙刘村始祖、汉建成侯刘拾的第26世孙。宋天圣(公元1023-1032年)间,刘平伯从长沙迁居金沙刘村,在刘氏宗祠前建宅安家,日后子孙瓜瓞,繁衍成村,名叫“祠堂前村”。刘平伯不知是不是官场名宦,是不是文坛大家,史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说他“敦朴持家,诗课子弟,睦族帮邻,时人尊为长者”。连当时被贬在筠州任盐酒税官的大文学家苏辙,和同样遭贬发配到汝州的大文学家、苏辙的哥哥苏东坡都对他尊敬有加。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苏氏二兄弟一起前往祠堂前拜访刘平伯,并留宿其家。刘平伯带领二苏游览金沙台后,二苏分别赋诗作画,以为纪念。二苏诗画至今还留存《金沙刘氏家谱》。
明代西阳刘家有位先贤叫刘子立,字以中,号蛟泉。十五岁亡父,家贫,靠众人相帮才得以安葬。母亲双目失明,刘子立服侍十余年,人称孝子。他熟读经史,便聚徒讲学,以躬行实践为主。敦仁宽厚,待人有礼,人称刘夫子。其品德名扬四方,连巨盗至其门都相互告诫“此为刘夫子之家,不可犯之”。当地有遗弃女婴的陋习,刘子立却育有五女,为此他作《育女文》极力劝阻。
高安刘姓的古代名人还有不少,本文略举一二权作纪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