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启动的苏州姑苏区32号街坊的保护与更新项目,把一体化推进古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同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聚合与传承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传统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新理念、新方式、新路径,以文化要素的全方位运用丰富传统历史街区的内涵与功能,使32号街坊成为建设“古城新居”、涵养“江南文化”的新样本。
32号街坊西起学士街、东至养育巷,南自道前街、北抵干将西路,总面积约23.24公顷,是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展示区域,同时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之一。
正因如此,该项目实施单位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护更新公司”)将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作为总体要求,在对完善基础设施、腾迁修缮房屋、整治提升环境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基础上,从街坊的特点、功能及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出发,以“最小干预、最多保留”原则处理现有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用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替代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街区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风貌。对于古建老宅,则确立以修为主的原则,对建筑物进行修缮改造或功能置换,尽可能避免拆除重建。同时,鼓励辖区居民参与街巷整治,在保留原有风貌前提下对老旧房屋进行维护、修缮,大大改善了街区的整体风貌。
搬迁修缮
保护重点历史建筑
32号街坊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现有省文保单位2处、市文保单位5处,还有多处控保建筑、古井牌坊、古树名木等,它们不仅是古城传统与历史的记忆,更是江南文化的筋骨和血脉。
在配合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开展街坊信息采集过程中,保护更新公司对住区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掌握了街坊内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历史院落等数据,并梳理形成建筑名录档案。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改造”方式、运用“绣花针”功夫,对重点古建老宅进行保护修缮,实现“修旧如旧”。目前,已完成街坊内的市文保单位陶氏宅园(桃园)、市控保建筑曹沧洲祠的修缮。同时,以点带面,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实施居民搬迁,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有效保留改造区的生机和活力、实现文脉传承创造条件。
活化利用
引入特色文化项目
作为街区基本单元的传统民居是街坊更新改造的核心,其整治修缮后的功能内涵和使用方式不仅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而且还会影响整个街区品质与特色。该项目将古建老宅的使用与江南文化的保护传承融会结合,实施活化利用,以建筑集聚文化、以文化滋养建筑,丰富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目前,32号街坊内各处建筑的活化利用已全面展开。省文保建筑及苏州园林名录中108座园林之一的畅园,转型为精品园林酒店,在对公众开放的同时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全方位体验苏式园林住宅的优质选项。曹沧洲祠根据其文化属性,引进苏州知名老字号医药企业雷允上,在弘扬吴门医派精神的同时,植入中医坐堂、非遗体验、科教宣传等功能。省文保单位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是街坊内重要的历史建筑遗存,根据历史文脉并结合片区定位,其被打造成姑苏文化艺术中心。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更延续了文化精神。
改善条件
服务回迁原住居民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最完整、最真实和最鲜活的传承者,对于历史街区而言,保留传统与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保留原住居民。根据32号街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的定位,项目全面启动老旧住区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工程,通过积极挖掘潜力,从多方面改善居住环境、提供生活便利,引导原住居民留下来、搬回来,延续古城的人情与文脉。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以零星楼宅、传统民居为重点,由政府出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自来水管道更新、雨污水管道改造、通信线路扩容和电力增容等,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二是改善交通条件。鼓励现有停车场按照总体规划改造扩建,结合大体量物业改造增设停车位。打通富郎中巷、养育巷、西支家巷断头路,提高巷弄的通畅度。在盛家浜、富郎中巷增设电瓶车充电装置。三是增设服务功能。统筹利用沿街商铺、街坊空地、闲置房产等资源,开设各类居民生活服务站点。与相关企业合作,引入菜鸟包裹驿站、丰巢货柜等快递服务设施。建造集中洗衣房、电瓶车充电站等便民设施。增加康养机构和心理咨询室等。对扎根街巷的裱画、理发、裁缝等街区“老字号”开展优化升级,提升苏式生活体验。
挖掘整理
留住文化记忆资料
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生活内涵,使32号街坊积淀了纷繁多样、物质与非物质并存的文化内涵,将其梳理汇总起来、系统呈现出来、不断延传开来,实现社会公众的互动共享,是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
对此,该项目在修缮古建老宅的同时,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持续开展文化记忆、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目前,已采集编写了反映道前街片区近代历史演变及文化名人往事的《道前故事汇》,全书共36篇、5.3万余字,其中包括反映道前片区整体情况的《印象道前》、介绍街巷历史典故及名称由来的《街巷文化》、回忆古建老宅及其主人背后故事的《古建人文》以及记录街坊居民传统日常生活的《市井生活》等。另一方面,利用名人住宅和历史建筑,挖掘街坊的历史内涵与人文往事。目前,陶氏宅园、沈瓞民故居、舒适旧居已被开辟为传统文化展示场所并对公众开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