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歙县历史名人.doc

歙县历史名人.doc

歙县历史名人.doc歙县历史名人毕升(生卒年不详)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

歙县历史名人毕升(生卒年不详)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他布衣。他总结了过去雕版印刷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后相继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在义乌当县令时,主张加强防备,教民习武,以防止倭寇入侵,为后来积极进行抗击倭寇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他在福建任职时,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一起召募“义乌兵”,大败入侵的倭寇。晚年出任兵部左侍郎时,曾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了不少有关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嘉靖、万历年间,汪道昆在文坛上名声甚高,被列入“后五子”之内。所著《太函集》收集了他创作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约一千五百余首。作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

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曾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许国一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很受帝王宠幸。隆庆间,明穆宗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升太子太傅。明神宗曾在歙县营建许国石坊(即八角牌楼),作为对他的“加恩眷酬”。许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但他遇事好发脾气,“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气度”,因而常常遭到攻击。许国死后谥文穆,著有《许文穆公集》。曹文埴(?—1798)字竹虚,清安徽歙县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曹振镛(1755—1835)字俪笙,歙县人。清朝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授编修。大考三等,清高宗认为他是大臣之子,应该重用,所以把他提升为侍讲,后迁升侍读学士。嘉庆三年(1798年),任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此后先后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学政、军机大臣等职。

在任军机大臣时,小心谨慎,遇事模棱,很受宣宗皇帝的信任。他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担任学政,前后典乡会试四次,严于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响下,这种严于挑剔一时成为一种风气。他曾任《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黄宾虹(1865—1955)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

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纲》、《虹庐画谈》、《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画学编》、《印学》、《宾虹诗钞》等35渐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县城桃源坞人。明末生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徽州后不仕,去武夷山依古航禅师为僧。寄情于诗词书画。他对元朝山水画家倪瓒(号云林)特别崇拜,率先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闽返歙后,每年必游黄山,描写黄山、白岳、武夷真境,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存世作品有《黄山图》、《晓江风便图》等约150件。他的画意境高逸、肃穆,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诗亦甚工,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多抒发对大自然的爱,时而流露出对家国世事的感慨。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清嘉庆三年(1798年)诞生于一个徽商家庭。髫龄入私塾,晨入暮归,读书非常用功。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道光十年(1830年),根据家里的决定,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翌年,适逢北闱恩科取士,王茂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人,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

但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主事”、“行走”一类的微职闲官,直到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官员之一。并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王茂荫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清咸丰朝实施过两次令人注目的货币改革措施,即发行钞币和铸大钱。王茂荫是咸丰朝行钞的第一个倡导者,铸大钱的坚决反对者。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办晓庄师范。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从事民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许多革命人才,引导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歙县名胜古迹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方圆不足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汇聚着高阳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等技艺精湛、规模恢弘的元明古建。村中街巷纵横,而且是一色的白墙青瓦马头墙、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 2006 年,许村古建筑群(15 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谯楼 位于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 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 米,宽约15 米,进深约 10 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阙,门阙宽4.5 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僧庵壁画 圣僧庵位于徽城西郊旸村,始建于唐代,唐代寺僧慧明善医,人称圣僧, 故名。

明清之际香火鼎盛,有较大建筑群。现存庵占地面积276.36 平方米,由 庭院、大殿、经堂等组成。坐南朝北,面阔9.4 米,进深29.4 米。大殿墙上有 明万历时画家黄柱绘水墨观音像、十八罗汉图和翠柏图,经堂龛台前壁刻金刚 经,有明代戏剧家汪道昆题跋。 壁画位于圣僧庵大殿内,是明代万历画家黄柱所作,共4 幅水墨画。第一 幅为“侧坐观音图”,位于大殿后壁,宽3.52 米,高3.7 米,作于万历丁丑年(1577 年)。第二幅为“九尊罗汉漂 大海图”,第三幅为“九尊罗汉上五台图”,前者位于大 殿左山墙壁上,后者位于右山墙壁上,皆宽4.9 米,高2.2 米,作于万历癸卯年(1603 年)。第四幅为“翠柏图”, 位于后进左檐廊壁,高1.8 米,宽2.5 米,用墨淋漓酣畅, 笔法多姿。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庆寺塔 位于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建于北宋宣和二年(1119 该塔历代均有修葺。楼阁式,实心方形,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 米,须弥座五层,束腰高66 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第一层较高, 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 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 莲瓣佛座。

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 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 为木构腰檐,复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新州石塔位于徽城北郊1 公里新州,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原名大圣菩 萨宝塔,系乡人为祈求后嗣捐资建造。 八角七层楼阁式石塔,现存五层,高4.6 米,每层高度不同。底层基座边 长0.6 米,第二层为香火炉窟,第三层两侧镌“佛”字,正面刻修建铭记,第 四层八面刻如来神位字样,第五层发券内为如来佛像浮雕。现塔顶为葫芦形, 属近年重修所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谯楼 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 和门,地处原府衙大门外东侧。楼面阔12 米,进深10 米,高13 米,占地面积120 平方米。楼高三层,歇 山顶,重檐,高脊翘角。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有石阶 从右后侧曲折而上。原为府衙东门,后用作鼓楼,现为“古歙历史陈列馆”。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 位于城西门外,所以又叫河西桥。 太平桥为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 279.87 米,宽为6.9 米。

据史料记载,此 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1234 年),长50 丈,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 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5 世纪末)才改建石桥。明、清两代修过多次。原 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 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 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 之。坝长138 米,底宽27 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 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 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 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 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 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歙县郑村镇郑村,是歙县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石坊,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十二年(1499 年)重立,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整,清乾隆二十年(1755

上一篇: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下一篇: 瘳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