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
氏
家
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 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桓氏正宗。在史籍·后五纪·疏仡纪·黄帝纪上》中记载:“黄帝即位也,适有云瑞,因以云纪百官,师长俱以云名。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命知命纠俗,天老录教,力牧准斥,冶决法,五圣道级,闚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地治,神明至……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区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大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犹且蛩蛩,常若备盗,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风后善乎伏羲之道,以为当天而配上台;桓常审乎地利,以为常平,于是地献草木,乃述耕种之利;奢比辨乎东,以为土师,而平春,种角谷,论贤列爵,劝耕馌,禁伐厉;庸光辨乎南,以为司徒而正夏,种芒谷,修驰戒僇,发宿臧静,居农以戒力,以宛夏功,种房谷以应戊己之方;大封辨乎西,以为司马,玩巽禽,种遂谷,收谷荐祖,组甲厉兵,戒什伍以从事;后土辨乎北,以为之李,行冬断罪,种稜谷,劋剑伐木,乃劳农,始猎杀。”按《史记》中的记载,由于那位桓常“审乎地利”,具有丰富的地理物侯知识,熟悉作物生长规律,于是向黄帝讲述了土地耕种之利。这是一个协助黄帝促使人类从原始渔猎的蛮荒状态向农耕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没有关于他为官任职的更详细记载。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ㄨㄢˊ)。姬姓桓氏族人皆奉黄帝臣子桓常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属于以 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姜诸儿执政时言行多变、政令不信,国政混乱不堪。齐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公子小白、公子彭生。当时公子纠的老师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通知了好友鲍叔牙,于是诸公子们纷纷外逃,公子纠逃到外婆家鲁国,公子小白在老师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 莒国。
周庄王姬佗十一年(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连称、管至父伙同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由于公孙无知曾施暴虐于大夫雍廪,第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天,雍廪乘鲁庄公姬同派军伐齐国之机刺杀了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举国上下更加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俱连夜回赶,以争夺君位。当时,鲁庄公发兵护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住了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两公子相遇,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结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当时公子小白假装中箭倒地而死,于是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庄公觉得公子纠没有竞争对手了,就慢慢地护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齐国都城。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鲍叔牙陪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并由大夫高傒立为国君了。公子小白,就是著名的 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姜小白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前6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国势发展到颠峰状态,但他死得很惨,是被宠臣给活活饿死的。作为谥号,“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义,按古代《谥法》的规定:“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姜小白因此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在齐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齐桓公姜小白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chūn(ㄔㄨㄣ)。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 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说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子御说在位期间政绩平平,但他“克敬勤民”,宋国家也很平稳无奇,因此他逝世后也得到周王室赐予的谥号“桓”,历史上称为 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就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在史籍《姓纂》中亦记载:“又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说为得姓始祖。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chūn(ㄔㄨㄣ)。
源流四
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朝末期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族中有乌桓氏。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是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皆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的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到了秦、汉之际,乌桓民族主要活动于饶乐水一带,其地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族居北,乌桓族居南。
秦子婴元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东胡人中的一支向北败退,来到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据史籍《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乌桓就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农历9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雨水已经止息,滨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经此路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中的“幸甚至哉”,应该是曹操在征灭乌桓部落之后的真实感受。
乌桓民族,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族人在迁入中原后融入汉族,其中有改汉字单姓为桓氏者,另外还有复姓桓侯氏,最后还是省文简化为单姓桓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ㄨㄢˊ)。
源流五
源于 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桓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桓叔,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前731年),即姬成师,晋穆侯姬弗生(姬费王,公元前812~前785在位)之子。
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晋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公元前746~前739年在位)把桓邑(曲沃,今山西曲沃)赐封给叔父姬成师,其后号为“桓叔”,亦称“桓侯”,时年已经五十八岁了,因他“好德”而得甚得封地民心。
周平王三十二年(晋孝侯姬平元年,公元前739年),晋国大夫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当时桓叔欲入晋国都城为君,但其他晋国贵族反对,并发兵进攻桓叔,桓叔只好又退回曲沃。其后晋国贵族们共立晋昭侯之子姬平为君,是为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年(晋孝侯十三年,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姬庄伯继承其爵。曲沃桓叔的儿子姬庄伯十分著名,他将自己的弟弟姬万赐封于韩原(今山西稷山),姬万便以封地为姓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武子,其后裔子孙在周贞定王姬介十六年(晋哀公姬骄四年,公元前453年)与魏氏、赵氏三家联合瓜分了晋国,占有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大片地区,由此造就了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姓氏辩误》中对此皆有注解:“晋、曹、杷、皆有桓侯氏,盖桓叔初封于桓,后封韩。”
在曲沃桓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封号为姓氏者,称桓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桓氏、侯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wán(ㄨㄢˊ)。
源流六
源于 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桓阿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时期,在北魏王朝的部众中有鲜卑桓阿氏部落,这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后魏桓阿氏,后改鹿氏。”其实,所谓“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记载的“鹿桓阿氏”,实际上应当是“阿鹿桓氏”,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证》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误,正确的应当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为正确。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七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桓赧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桓赧氏,是辽、金时期女真族的一个古老部落的称谓,属于生女真,女真语称“桓散达”,以部为氏。在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桓散达”被征服,并入女真统一体,成为后来完颜·劾里钵的儿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附庸属下。到了金熙宗完颜亶执政时期(完颜·合剌,公元1119~1149年,公元1135~1149年在位),金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期间大量接受汉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过程中汉化省文为单姓桓氏,后未归满族,而是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八
源于 满族,出自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老满洲部族桓泰氏,满语为Huantai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桓氏、泰氏等。
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得姓始祖
桓常、曲沃桓叔(姬成师)、齐桓公(公子小白、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说、子卿)。
各支始祖
桓荣:齐桓公后裔,龙亢六世祖,为东汉经学大师。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儒家成为佳话。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东晋桓荣十世孙桓温为大将军、大司马,三次北伐为东晋名将。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桓玄,篡东晋自立为帝。公元404年兵败为刘裕所斩于江陵。自此,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更名换姓远逃他乡。
迁徙分布
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 谯郡(今 安徽 亳州)。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 晋国( 姬姓)、杞国(姒姓)、 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为桓。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吕尚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今 辽宁省的 葫芦岛市、阜新市、北票县、鞍山市, 河南省的许昌市、商丘市柘城县,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洲, 山西省的临汾市尧都区, 山东省的 青岛市、东营市, 河北省的沧州市、献县, 安徽省的龙亢县、滁州市全椒县,江西省的奉新县, 上海市的嘉定区,陕西省的铜川市, 湖北省的 宜昌市秭归县, 黑龙江省的北安市, 吉林省的怀德县、四平市双辽县、 长春市、扶余县,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县、 江苏省的扬州市宝应县、丹阳市等地,均有桓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 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桓 荣
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龙亢(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 修
又作桓脩,桓冲之子,晋朝人,桓荣之11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桓 容
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 温
字元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桓 景
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 谭
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桓颜范
唐中宗时著名大臣。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怀远县: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境内有荆、涂两山夹淮对峙,又当涡、淮两河汇流之处,形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我国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怀远经常成为争夺角逐的战场,因而这片地方的名称,历代迭经变更,归属亦有所不同。怀远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原始社会的唐、虞时期,怀远就设有涂山氏国。夏禹王娶涂山氏女为妻,他治水凿山的遗迹至今犹在。夏禹五年(戊寅,公元前2203年)在涂山南麓的一个村落大会天下诸侯,以后称为“禹会村”。夏、商两朝,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期徐州并入青州,怀远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怀远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淮南为九江郡。西汉时期,仍以淮水为界,怀远设四个侯国、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王莽新朝时期,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期,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
三国时期,怀远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当涂、向县撤废。西晋太康九年(戊申,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南北朝时期,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北齐时期,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外,又设葛山县。其后怀远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人定远。隋朝时期,将荆山郡撤废,改设涂山县属锺离郡。唐朝时期,把涂山县并入锺离县,属锺离郡。五代十国时期怀远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怀远设“镇淮军”。北宋时期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期,淮北一度成为金国之地,将怀远改设荆山镇。金国灭亡后,南宋收复怀远,复设荆山县。宋宝佑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于怀远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农历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农历1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隶于安丰路。
从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明朝时期,怀远初属应天府,后改属凤阳府。清朝时期,初属江南省凤阳府,后改为安徽省凤阳府。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元1914~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怀远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民国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17日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属宿县专署辖县,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五十七个乡。1956年怀远县属蚌埠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起改属蚌埠市辖县至今。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怀远堂:以望立堂。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家谱文献
安徽怀远龙亢桓氏家谱,(现代)桓氏阖族重修,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桓氏宗祠。
字辈排行
桓氏一支字辈:“宿彩汗院……”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谯郡;
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功高夹日;
威著避骢。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丹阳人桓彦范,字土则,以荫袭调右翊卫,后为中丞,长安年间官司刑少卿,曾多次上疏请求昭雪冤案,又官羽林将军。中宗时任侍中,正直敢言,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为权臣武三思诬陷被害。夹日,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下联典指东汉谯郡龙亢人桓典,字公雅,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举孝廉为郎,灵帝时官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执政,他正直而不避,因常乘骢马(青白色的马),京城人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建安年间官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世传新论;
代陟崇阶。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光武帝时官议郎、给事中。通音律,善鼓琴,学问广博,遍习五经,喜欢非难俗儒,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被光武帝看成“非圣无法”,几乎被处斩。他的论点,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下联典指东汉谯郡龙亢人桓荣,字春卿,光武帝建武年间官至少傅,明帝时封关内侯。其子桓郁,字仲恩,官至太常,曾先后为明帝、章帝讲授经书,很受恩宠。其孙桓焉(桓郁的儿子),字叔元,顺帝时官太傅、太尉,曾在宫中讲授经学,有传业单子数百人。其曾孙桓麟,字元凤,桓帝时官议郎,在宫中侍讲;桓鸾,字始春,官至议郎。其玄孙桓彬(桓麟的儿子),字彦林,少年时与名士蔡邕齐名,举孝廉为郎,因为从未与中常侍曹节(曹操的曾祖父)的女婿冯方(也任郎,桓彬的同事)在一块儿喝过酒,被冯方怨恨而罢官,著有《七说》等。其九世孙桓彝,字茂伦,东晋明帝时历官尚书吏部郎、散骑常侍,参预机密。其十世孙、桓彝的长子桓温,字元子,为明帝的女婿,历官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南郡公;次子桓云,字云子,历官建武将军、义城太守、江州刺史、西阳太守;三子桓豁,字朗子,简文帝时任抚军从事中郎、征西将军,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将军;四子桓秘,字穆子,历官秘书郎、宣城内史、中领军;五子桓冲,字幼子,历官江州刺史、中军将军、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荆州刺史,曾镇守京口、上明,积极筹划防守,配合谢安打败前秦军。“崇阶”,代指高官。
登高仰菊;
图诚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景,尝学于费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令家人作绛纱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酒,祸可消。景如其言,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死,房曰:“代之矣。”下联典指东汉·桓谭,光武时,上书陈时政,帝欲以谶决疑,谭直言谶之非经。
荣由稽左;
志在尽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荣,少习欧阳《尚书》,官少傅,赐车乘马,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下联典指晋·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五言通用联
兄弟双太守;
父子两将军。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冠军将军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两人都曾任过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代桓冲及其子桓谦。桓冲,有武功,累迁振威将军,桓谦累拜骠骑大将军。
六言通用联
择婿乘龙得偶;
救叔跃马突围。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焉官太尉,二女嫁黄宪、李膺,时称二女乘龙。下联典指晋·桓石虔勇力过人,其叔桓冲为苻健所围,桓石虔跃马驰赴,救桓冲突围。
七言通用联
直言世事遗新论;
推衍宏议号盐铁。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桓谭,能文好古,著书二十九篇,言当行事,号《新论》。下联典指汉代郎官桓宽,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计数万言,后通称《盐铁论》。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贤妇毁妆,挽车归里;
贞妻割耳,行义表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桓少君嫁鲍宣为妻,赠嫁甚盛,鲍宣不悦,桓少君悉归侍御服饰,与鲍宣共挽鹿车以归乡里。下联典指汉·刘长卿妻桓氏,夫死于夭,乃割耳自誓,朝廷嘉其行,赐号“行义桓嫠”。
有英雄才,能胜四州任;
饮茱萸酒,克消九日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大将桓温,字元子,素有雄才大略,为安西将军,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下联典指东汉名人桓景,尝学于费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令家人作绛纱襄盛茱萸系臂,登高钦菊酒,祸可消。景如其言,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死。房曰:‘代之矣’”。
藻鉴精明,雅负艰深之节;
风期豪隽,具饶宏济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桓彝,有人伦识鉴。苏峻反,桓彝起兵赴难,固守经年,势孤力屈,城陷见害。下联典指晋·桓温,以雄武专朝。
愿所有朋友都能健康豁达,知理明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