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色字体“祖地吴氏”,关注公众号!
珥陵历史文化丰富多彩
丹阳珥陵:历史悠久,人文会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遗址像一粒粒珠宝镶嵌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珥陵,又像是一位文化巨人,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渐渐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珥陵,历史文化遗产得天独厚,我们要珍惜,珍爱,更要传承弘扬。
我就出生在葛城遗址旁的吴家村。近十多年来,有幸从事本镇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已非常热爱农业,但近两年来对珥陵的历史文化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转化为一种关爱,更觉得要尽一点义务。党的十八大又吹响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号召,并把文化建设放到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个乡镇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搞好了,其它建设才有支撑。
基于以上的兴趣和理解,我查阅了部分历史书藉,查看了很多关于春秋吴国的历史资料。在2007至2008年文物专家对葛城遗址考古发现成果认证的基础上,又到多处现场实地探查,也走访了一些老人。然而,又有几项新的发现。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对接,大体归结为我们珥陵的历史和文物遗址,有以下几项内容:
考古发现
1.春秋吴国葛城遗址
经过2007至2008年的文物考文古发掘,文物专家确认葛城是2500年前春秋吴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近600年的吴国,历经约十六代国王,使用了400多年(2500至2900年前)的吴国京都。城市的型制是三河环三城,其中心城面积就有64亩,整个配套城区有200多亩,而现在常州名扬全国的旅游区“春秋淹城”也仅有20亩面积。
2.两处配套遗址,一是神墩遗址,它是四面环河而又高出地面的土墩,面积有20多亩。是国王和国家祭天祭地的场所,它伴随整个葛城存在的全过程,考古时在祭坑中发现了一把青铜剑。二是珥城遗址,它也是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它三面环河,其面积约20多亩,考古专家说是葛城的弟妹城。它是相对于都城的经济重镇或军事重镇。
大家知道,江苏历史主要有六朝古都、春秋吴国地域,丹阳有齐梁古里。而吴国历史是主线,也最厚重,可见葛城的历史地位。
3.太子庙高头村文物遗址
2005年,在中仙村良田改造、土地平整时,推土机推出了汉朝以前至商周时期,也就是1800年至3500年前的历史和文物,出土有三个历史文化层。上面第一层,有一区西汉富人墓、东汉武将墓,分别出土了随葬品、瓷器、陶器宝剑等许多文物。中间第二层,是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有非常精美的玉璧。第三层,也是最底层,是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有石锛、石斧、鬲片、鬲足等文物。
最新发现
在考古专家对葛城遗址探索认证的基础上,我怀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由于我从小就生活劳动在祥里村,也就是葛城、神墩、珥城这片土地上,对这儿的地型非常熟悉。觉得 ,三个城址外有一些附属和配套设施。
1.一大片墓群
葛城向西北2000米,祥里村西南500米是我居住的吴家村,从小就知道紧靠我村东边有一大片墓群(由三个小山丘样,三点角型紧联在一起),村上人一直称它为“大坟”,大约有20多亩面积。从古以来上面一直是杂草、树木丛生。五十年代以后,其中,一区坟由大队组织开垦后,栽种了桃树和瓜果,一区坟由生产队平整后,砌了养猪养牛的“社房”,一区坟平整后做了打谷场,并砌上了仓库和蚕室。八十年代,农村造房高峰时要用土,村民陆续到坟丘上取土时,先后发现了很多长方型古砖和陶罐等。在这片坟丘四周的不远处散落着有十六个大小不等的池塘, 这些池塘应该是,为每个国王过逝后,安葬取土筑坟而形成。
对这区墓群我一直觉得是个迷,究竟是谁家的坟、那个朝代的坟?是国王后妃、还是王公贵族?我现在想来,有可能是春秋吴国皇帝的陵墓。因为我发现,从葛城遗址,到神河头遗址,再到珥城遗址有一条河(现暂叫它为吴城河)相互连贯,而这条河上又有一条支河(祖先一直称它为梦安里,可能是为纪念吴王寿梦安息地而得名)专门通达这片墓群。
2.一群小湖岛
在墓群的东南面约500米、神河头遗址北面约1000米处有一个叫“南庄”的村,在它村内及西面有一片十多个组成的湖岛,小的有半亩田,大的有两三亩田不等,岛周围有沟,沟中间有岛,靠村西面有一个近十亩田的看似很深的湖,湖中均排着两个岛。这些岛都由河沟封闭着,人们一直都不能上去。
我想,有可能是吴国作为行政司法用地、审讯和关押犯人的地方,因从历史学家说的常州淹城是吴王夫差关押越王勾践、范蠡的地方而联想到。
3.一片大型湖岛
在珥城遗址南面与祥里村委会的周围这片很宽广的地带,有好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沟,当中有好多面积更大的,封闭的湖岛。看上去错落有至,有着一定的规律。主要有几条大的东西向导的河沟,一条叫里长沟,一条叫前长沟,一条叫上长沟,一条叫下长沟,最长最大的为上长沟。它西从丹金漕河向东流到一个叫曹口村的东面入丁义河,河上由西向东分别有车垛桥、观音堂桥、斜角桥。这些由河沟围在中间的湖岛有的几亩、有的几十亩、有的上百亩的范围。听我家过世的三祖父讲,祥里村委东面的那一大群河沟和湖岛,古时候是操练水师的地方。
我想,珥陵作为平原地区,有这么密集的河沟、独岛、半岛、墓群,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的人力也是不可能开成的,可能是作为国家(吴国)之用,只有动用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威,调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应当是高度规划设置,长期施工,才能构筑而成,而且是相互配套。很有可能是2500至2900年前,雄踞江东,企图称霸中原的吴国帝王,训练陆军、打造水师、国家管理、生产生活、修养安息的地方。
大家知道,江苏历史主要有六朝古都、春秋吴国、丹阳有齐梁古里,而吴国历史及吴文化是主线也最厚重,我根据历史资料推段:吴国第7至23代国王,建国理政的生涯应该都在葛城。那么,吴国从生存、发展、到走向强大的第19代国王寿梦、孔子所尊称的季子、季子的三让王位、出使列国、徐墓挂剑,他们及他们的故事应该都发生在这里。可见此历史多么的厚重。
对于以上的新发现,我向镇文化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前后同珥陵很多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支持,从而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在2012年3月写成“吴国葛城遗址又有新发现”的文稿,分别发到“丹阳翼网”网站,寄到丹阳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寄到丹阳日报社。
很高兴,及时得到了网民的回贴赞同、文化部门的解答,更得到了丹阳日报的大力支持,丹阳日报社派出了资深文史记者,专程来珥陵。到祥里村,走遍葛城、神墩、珥城遗址的周边地区,针对“新发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勘察与采访。他深有感触,又充分认可。随后于2012年6月22日在丹阳日报,刊登了题为迷一样的“吴国第一城”的报道,同时又发布到互联网上。报道热情洋溢,图文并茂,对葛城吴国历史深入解读,又高度评价。当时,在丹阳城乡、历史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它发现
1.二村与蔡皇妃
相传在南朝时,二村有个蔡姓大户,生了个闺女,到十岁已长得美若天仙,知书达理,聪慧贤淑。有幸被梁武帝选为嫔妃,并成了最为宠幸的爱妃,而且与皇后相敬如宾,亲如姐妹。谁知红颜薄命而早逝,万岁和皇后遵从她的遗言,把她的灵柩运回家乡二村厚葬。因梁武帝在她生前已赐于“玉石耳环”,然而万岁就赐名二村为“珥陵” 。这也为珥陵当今成为丹阳四大集镇之一奠定了基础。
后来,建成了一条东西向的珥陵街道,街东头建有灵山庙,街西头建有东王庙,中间是南北向的丹阳—金坛运河穿镇而过,分成东街和西街,在河上建有一张石桥叫“嘉诚桥”。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世是沧桑,石桥在1959年丹金河拓宽时已拆掉,现已不复存在,西街的古建筑现已难找,东街还有幸,现存的一部分古街道建筑,可以说,是整个珥陵历史的缩影了。有待后人和政府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
2.一村与太子庙
2005年平整土地时,发现了高头村历史和文物,其中有东汉武将墓。相传西汉末年,天下混乱,有位皇室子弟在此避难,后来,他的父亲当上了皇帝,即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这位公子成了太子,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太子,便建了一座庙,名太子庙。
以上证明,太子庙、高头村包括越塘地区,历史悠久,远源流长。是一块风水宝地。听当地老人讲,此地古时侯就叫头村,即“一村”在近代还树有“头村”的牌坊。考古显示,35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吴国在葛城建京都400余年,应该是这儿提供了人力资源、文化经济技术支撑。而后来,宋朝在越塘出了陈凤、陈诚、陈东等历史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3.扶城谢皇后
最近,我在有关历史资料中查到,在南宋时期,珥陵扶城出了个谢皇后。
大约在870多年前,珥陵谢家生了个女儿,自幼丧母,由翟家(现在丁义河旁的翟家村)抚育,她天生丽质,美丽动人。一天,与群女行至桥(现在丁义河上的翟家桥)上,面朝溪水,人家发现,她映在水上的身影,背后有龙凤两扇,惊讶莫名,从此传为佳话。南宋绍兴年间,谢女士冒翟姓而应选入宫,许配给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夫人。1163年该王子即帝位,史称宋孝宗,一年后,进为贵妃。成恭皇后崩,册封翟氏为皇后。并赞扬皇后俭朴之德,曰:“平时皇后穿过的衣服,自己洗洗再穿”。
谢家常年务农,翟家名重望高,翟汝文曾任南宋副相,名传朝野。谢氏冒姓入宫,犯有欺君之重罪,一直有心事,立为皇后以后才向皇帝奏明,皇帝是一位英明君主,平时就深爱皇后,很同情她年幼时的遭受,下诏将翟姓仍然改为谢姓。并帮助她, 找到了魂牵梦绕二十多年的,老家亲人—弟弟谢渊,由县府官员护送京。在朝中任职,逐步上升为“和国公”。谢皇后在家乡的亲属中,受皇恩者有十人。
公元1194年,孝宗禅位给第三子,史称光宗,自己做一位太上皇,光宗尊谢皇后为皇太后。1202年,光宗次子即位,史称宁宗,尊太后为“慈佑太皇太后”。过逝后,史称“成肃谢皇后。”谢皇后在世时,敬夫教弟,皆以俭朴著称, 关爱他人,心地善良,后人尊其为“南宋贤后”。
4、明朝盛索佗
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明朝时期,盛甸村出了个‘盛索佗’,后来,小商品生意做到了北京城。他能说会道,宽厚待人。一次,当朝皇后出宫游玩,恰巧看中了他的‘货郎担’,并买了他的商品。很蹊跷,他们一见如故,好似亲人。正好皇后又没有娘家兄弟,顺便就认了他为娘家兄弟,从而荣升为‘当朝国舅‘。
而后,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为家乡,建城造市。改挖了‘丁义河’,建造了‘盛甸桥’,铺设了向东南到‘导墅’的路、又铺设了从盛甸桥到珥陵的石板路。有人说他死后秘葬,头都是金的。后人赞颂他,既有名气,又乐意奉献。历史名人
1、吴王寿梦
他是春秋吴国第十九世国王,在位期间,励行图治。经济、军事、外交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个不起眼的南方小国,变为一个比较强盛的南方大国,为后来的吴王夫差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是季子的父亲,是阖闾的祖父。
2、春秋季子
他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聪明、贤慧、又能干,父王有意传位于他,可他坚持不受,“三让王位”成为千古佳话。同时,他又多次受国王之托,出使中原列国,显示了卓越的文化、艺术、外交才能。他的人格魅力可与孔子齐驾并驱,甚至可称是孔子的先生。他是吴越文化的人文始祖。
3、吴王阖闾
是吴王诸樊之子,有雄才大略,上演了“鱼腹藏剑”后,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始了他的强国之梦。后来,他把京城从葛城,迁到无锡县胡埭乡与武进县雪堰乡交界的地方。起用了伍子胥和孙武等文武大臣,已雄踞东南。
4、汉朝左恢
在珥陵镇南,古时有一条叫“左渎”的河(也就是八十年代重新开挖的战备河),它东面从丹金漕河起,一直向西流经越塘、千口、至延陵。丹金河口向西一里的河边,从汉代起就住着左氏家族,在汉代出了个“左恢”,是汉朝尚书左丞,京师称其清高。左恢墓葬于村旁,宋代左士在河上建桥叫“左墓桥”,千百年来左氏世家一直是珥陵的名门望族。
5、宋代陈氏
到北宋年间,左渎河滨,又添新户。北宋陈凤,任州府佐吏,其子陈诚徒家丹阳珥村越塘。他行善积德,多有善举。先后募建了“黄堰桥”、“嘉诚桥”、“忠显桥” 、“越塘桥” 。陈诚四世孙陈震生有二子:陈东、陈南。陈东在太学读书时,积极主张“抗击金兵” 、惩治权奸,而被当朝屈斩。
到近代,在“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还高呼:“向陈东学习”,“向陈东致敬”的口号响彻云霄。陈东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后人世代相传。听说,早几年,越塘的村民已在村里建起了‘陈东嗣’,让后人作为瞻仰,陈东爱国主义精神的地方。现在街上的‘嘉诚大酒店’就是‘嘉诚桥’的‘承名,酒家老总-陈玲凤,就是陈诚的传人。
在现有文物、遗址、资料之外,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有些地名、村名让人想不通。如:前扶城、后扶城、东城巷、西城巷、洪陵(又分前、中‘后三个村)、楼下、遮墓坊、漕口、港口、慈母山、祥里那么多河沟、湖岛、古石桥等等,像是点点迷团,层层迷雾。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证。
风土人情
听珥东陆振球先生说:自古以来,珥陵有:
一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大‘集场’。并且,多有请‘台阁’的习俗。‘台阁’是一个很高大的台架,下面由好多个人扛着,沿街游行,最上面坐有童男童女,五彩缤纷,不时的唱歌弄舞,好生热闹。二是,每年农历十月以后至冬季前,家家户户都‘安家’,用酒、肉、鱼、鸡、馒头龙、素菜等,供祭‘土家’, 并燃放鞭炮,以祈祷全家平安,发财幸福。
饮食方面,一是,‘金杠齐’,它先用面粉做成胚,然后,再在炉壁上烤制而成,是一种像五角星一样的‘点心’,它既便宜又普遍实用。二是,‘糖琪琪’,它先用糯米粉做成团子,放到锅里用水煮熟后捞上来,再放到锅里,用素油和食糖炒制而成,味道可口,一般是喜待贵客之‘点心’。
三是,吃“脂油茶”,它是珥陵一个很重要的,春节过年招待客人的习俗首先,是用糯米粉做成开口的团子,在里面放进一小块猪板脂油、一小匙食糖、加一粒花生米以后将它包好,再放到蒸笼里蒸熟,这就叫‘脂油团子’,是一种香甜可口的‘点心’。另外,放大红枣、加上少部分红糖,用水蒸熟,这就叫‘枣子茶’, 过年(一般是正月里头)亲朋好友上门拜年,必然会,请客人围座在一起,把刚蒸熟的‘脂油团子’,端放在台中间,再给每一位客人舀上一大杯‘枣子茶’,大家吃的既香甜又高兴,可为盛情招待。这就是我们珥陵,叫吃“脂油茶”。
以上这些,只是我收集的一部分信息和资料,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敷浅理解,仅供大家讨论,让大家分享,也请大家指教。
珥陵镇农业服务中心
珥陵历史文化交流会
吴文新
2013年2月3日
好文!必须”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