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年前,今大名县沙圪塔镇赵鸭窝村就有人类文明的足迹。此处出土了夹砂陶、石质模具等新石器时代遗存,是磁山文化晚期重要文化带。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禹疏九河”,九河之一的马颊河在大名县境内流过。大名曾是黄河以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为国都、陪都及郡、道、路、州、军、府等治所,享誉海内外。
今天我们来丰富一下关于大名的历史记忆。
夏朝,大名为“观、扈之国”。
商朝屡次迁都,古殷城(今大名县西付集乡文集村、埝头乡山岳村一带,下同)应是十三“商都”之一。
西周时,周穆王将菹台更名为“五鹿”。
五鹿春秋初属卫,再归晋,后受齐保护,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齐桓公为对抗戎狄与晋国兵锋,齐、卫共筑五鹿等五城。在城旁筑一高台,取名“铜台”,作为会盟和演兵之所。
周襄王六年(前646年)八月,沙麓山崩,五鹿城陷落。原址的西边重新建起了沙麓城。宋国王子被封在沙麓山旁的沙地,筑建“沙邑”城。沙邑族人相约以地名为姓,成为今天的沙姓。
战国属魏,局部短期属赵。魏文侯七年(前418年),魏文侯得邺地(今大名、魏县、临漳一带)。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在大名建别都,是为“魏武侯城”,封公子姬元食邑于此(今大名县西未庄乡几个未城村),镇守别都。
燕惠王七年(前272年),孙燕在安贤镇(今大名县束馆镇)称燕王,重建“大燕国”。
秦属东郡。秦始皇多次封禅泰山,途经儒家寨(今属大名县沙圪塔镇)行宫宫城,曾驻跸于此。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建置“元城县”,属冀州“魏郡”。这是大名历史上正式设置县治的开始。
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王政君被封为皇后,兄弟子侄先后被封为九侯五大司马,其家乡元城县委粟里被称为“贵乡”。
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正月十一日,分魏郡东部建置“阳平郡”,郡治元城。
西晋属司州魏郡,后属阳平郡。
前燕建熙元年(360年),置贵乡郡,分元城置贵乡县,郡县同郭。后属昌乐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贵乡县,寻省。
北魏孝昌年间(525年~527年),属司州魏尹,分元城县置魏城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从洛阳迁都邺城,阳平郡称“辇毂郡”。
天平二年(535年),阳平郡治移至馆陶县,分馆陶西界古赵城复置贵乡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十一月十二日,魏城县废入繁水县;魏县、元城县废入贵乡县,属司州清都尹。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分相州东部置“魏州”,亦称“魏府”,州治贵乡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贵乡县。三年(583年),武阳郡改为魏州。六年(586年),复置元城县;同时分元城县置马陵县;分贵乡县置魏县。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魏州再改为武阳郡,郡治古殷城,郡县同郭。是年,马陵县废。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窦建德据魏州,称武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僭称皇帝于魏县(今大名县旧治乡魏店村),国号“许”,建元“天寿”,建都置百官。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武阳郡复为魏州。设魏州行军总管府,辖魏、黎、澶、莘、毛等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分全国为十道,“河北道”采访使驻魏州。初辖18州,后屡有增益,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增至214州,29郡,15府,25个折冲府,2个节度使,40个都督府与总管府,5个大都督府及大总管府,2个大都护府,相当于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
贞观十七年(643年),元城县并入贵乡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十二月,“魏州”、“冀州”二州名互换。同时设冀州大都督府,辖冀(大名一带)、贝、棣、沧、魏(今冀县)、德、相七州。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复将冀州改为魏州。
周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分贵乡、莘县地复置元城县,治“王莽城”(今大名县万堤镇崔岳村东南一带)。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魏州改为“魏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魏博节度,署大都督府,辖魏、博、贝、卫、澶、相6州43县。是年,魏郡改魏州。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于魏州僭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建都置百官。四月,更国号为“大燕”,自称应天皇帝。五月改年号顺天。
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升魏州为大都督府。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一日,田悦在魏州称魏王,将魏州改为“大名府”。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闰四月,改魏博镇为天雄军。此天雄军不是军队名,而是方(藩)镇名,也是大名称为“天雄”的来由。封节度使罗绍威为邺王,魏州始称“邺王城”。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国号唐,年号同光。改魏州为“兴唐府”,建号东京。后陆续迁都开封、洛阳,东京为陪都。
同光三年(925年)三月,东京兴唐府改为邺都兴唐府,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邺都兴唐府改为邺都“广晋府”。又称“晋昌府”,是为赐名,以候当地守令封赏之用。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邺都广晋府改为邺都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这是大名作为府县同名之始。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复罢邺都为天雄军,而府如故,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
宋初沿用唐制设河北道,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分河北道为河北路与河北南路,“河北路”治所在大名府。雍熙四年(987年)三月,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所在大名府,辖3府、11州、5军、57县。端拱二年(989年),河北东、西、南路并为一路称河北路。元丰元年(1078年),合一路称河北路。元丰八年(1085年),分东西两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合成一路。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十六日,升大名府为陪都“北京”。大修行宫,三省六部一应俱全,略如东京开封。
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二十三日,河北路分为大名府路、高阳关路、真定府路、定州路四路,安抚使及都部署统辖北京、澶、怀、德、卫、博、滨、棣州、通利、保顺军。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东西两路。省大名县入元城县。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大名县。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大名县县治从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大街镇大街村)迁到“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乡旧治东、中、西村)。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二十三日,将诸路分为东、西、南、北四道,北道治所在北京大名府。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二十一日,罢北京等四道都总管。二年(1128年),《文献通考》载:北京没於金,省北京为“山东大名府”。四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九日登基,建都于北京大名府。建元阜昌。
齐阜昌三年(1132年),刘豫迁都汴京,大名府降为副都,改称“北都”。
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置“大名府路总管府”,辖1府、3州、22县、25镇、12猛安谋克(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改安武军驻大名府。十月,大名府建行尚书省(简称大名省)。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元太宗三年(1231年),置“大名路行中书省”。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设“大名路宣抚司”。
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置“行宣慰司”于大名,辖洺磁、怀孟、彰德、卫辉、河南东西两路。
中统四年(1263年),置“总管府”于大名路。辖1司、3州、16县。
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入大名。不久,复置元城。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治大名。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为“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大名府属河南分省。领1州、10县。二年(1369年)三月来属。
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大名入魏县。洪武十五年(1382年)复设大名县。
明建文三年(1401年),大名府故城毁于漳、卫洪水。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大名府为“京师大名府”,又称“直隶大名府”。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设兵备佥事一员充“大名兵备分巡道”。列于河南按察使辖属。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大名兵备道由佥事进升为“副使”,军权益重,成为三边重镇。
清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顺治十五年(1658年),总督降为直隶巡抚。康熙三年(1664年)直隶总督又升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仍驻大名。
康熙八年(1669年),总督又改巡抚,迁驻保定。改大名兵备道为“大顺广道”。辖大名、顺德、广平三府兵备兼河务。
雍正元年(1723年),大顺广道改为清河道,移驻保定。
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改为大顺广道,仍驻大名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雨冲坏大名、魏县两城。次年,大名县迁入府城,为首县;废魏县十之九入大名,十之一入元城。
道光元年(1821年)五月,添设大名镇总兵官一员。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裁撤大名镇总兵官。
1913年2月,撤销大名府。3月1日设置“冀南道”。
1914年6月3日,冀南道改称“大名道”。废元城县入大名县。
1928年6月28日,废大名道,裁撤大名镇守使,改设“大名专区”,同时成立“大名地方保安区”。辖冀南13县。
1929年11月20日,组建中共大名中心县委。
1934年3月,中共大名中心县委书记被捕,中心县委活动中止。
1936年5月24日,撤销大名专区;国民党为“防共”,设立大名行政区”,辖14县。
1937年12月,中共在大名重建直南特委,负责党的工作与组织暴动。
1940年6月,元城、魏县分出复建。
1944年6月,大名、元城县改属冀南三专署。
1945年3月,撤销元城县,将原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与原元城县的卫河以东部分,合并成立“元朝县”。县政府驻北峰。属晋冀鲁豫边区七地委,后属冀南一地委原元城县卫西部分划入大名县。7月20日,“大名市”建立,为县级市。大名县、大名市同时存在,互不隶属。大名县政府迁到杨桥等地办公。
1946年1月,大名市与大名县合并,大名市降为区级市,归大名县领导。
1949年8月7日,大名市撤销,改为大名县城关镇。
8月,撤销元朝县,将原朝城县部分划归山东省莘县;将原元城县部分划入大名县。原大名县的边马、牙里、大马村、张二庄等乡镇划入魏县。
8月,省域重新划分,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五县划归平原省。
1952年,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四县划入河南省,东明县划入山东省。大名从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变为邯郸专区边远县。
1958年11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1年5月,分大名地重设魏县,大名辖区至今未变。
1968年,大名县属邯郸地区。
1993年至今,大名县属邯郸市。
2014年7月1日,大名被批准为河北省第七座历史文化名城。
问题:
1.古九河之一的哪条河在大名县境内流过?
2.大名历史上正式设置县治是什么时候?
3.大名在哪一年被批准为“河北省第七座历史文化名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