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求闻百科·条目荐读】角力、送疫船、立蛋……你没听说过的端午习俗丨端午节②

【求闻百科·条目荐读】角力、送疫船、立蛋……你没听说过的端午习俗丨端午节②

【求闻百科·条目荐读】角力、送疫船、立蛋……你没听说过的端午习俗丨端午节②社区编辑按:悠悠粽草,人间芳华。求闻百科即日(6月20日)起分段编发“端午节”条目内容,供读者赏读。祝端午安康,万事顺遂。禳毒、驱疫、避邪端午节的习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驱疫有关

社区编辑按:悠悠粽草,人间芳华。求闻百科即日(6月20日)起分段编发“端午节”条目内容,供读者赏读。祝端午安康,万事顺遂。

禳毒、驱疫、避邪

端午节的习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驱疫有关,芳香类植物如菖蒲、艾草、兰草等经常出现在端午节相关的节俗里。人们常把这些香草挂于门上,称为“悬蒲艾”,有时还会加上蒜头、香茅、石榴花、龙船花等,或其他在当地夏季生长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较常见的组合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菖蒲形似剑,插在门口象征驱除不祥,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则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的浓烈气味可以驱邪,合称“天中五瑞”。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为五瑞。最简单是把这些草捆扎起来挂上,也有加上红纸,还有制成不同的造型,制成人形、虎形者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制成花环、佩饰,不但有驱邪禳毒的意义,还富有装饰性,是民间艺术的一类。亦有以绘上天中五瑞的画像代替花草。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黄、朱砂等香药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佩带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造型玲珑可爱的香囊也常常是给小孩佩戴的饰物,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也有装一些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亦有些人会焚烧艾草、白芷、苍术等草药,以其气味和灰烬来驱瘟。

挂菖蒲

图片

摄 / Miuki | CC BY-SA 3.0 ()

菖蒲、艾草、兰草等香草不仅能悬挂或燃烧作驱瘟和装饰,自上古起已经常用于端午节洗澡,称为洗百病或沐兰汤,有卫生保健的功效,故此端午节也有“浴兰节”的别称,实际上洗百病的草也会因应各地区所产之植物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广东会加上凤仙、白玉兰,广西、湖南会加上柏叶、大风根、桃叶等。有些地区洗百病用的水还要是端午节所取的,称为“井花水”、“龙目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相信端午这天的水有特别力量。还有些地区要在端午节正午时份取水,称为“午时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寿之功效。

采药制药也是中国端午节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端午前后是草药茎叶成熟的日子,此时采的草药药性好,功效特佳,人们相信这天采的药能医百病。也有在端午节采茶制茶,在广东称为“午时茶”,或以药草制凉茶、药茶。制药的材料不限于草药,还有捕蟾蜍为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疮、恶肿。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进一块墨锭,挂起晾干,即成蛤蟆锭,可使脓疮消散。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凉和预防疮疖者。踏百草、斗百草则是衍生自采药之俗。踏百草也衍生成游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游踏青的习俗。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也是江浙地区的端午食俗“五黄”之一,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人们多趁酷暑虫疫瘟生之前,即端午节期间,于房子四周洒上雄黄酒,用以杀虫解毒。虽然如此,因现今人们了解到雄黄含有致癌的物质,即使喝少量也对人体有害,故现时这种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黄酒取代“五黄”中的雄黄酒,但部分地区仍然很常见。除了雄黄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节常喝的酒类,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进酒中饮用,气香味苦,能预防俗称“风鬼病”的风湿痿痹症状。菖蒲酒或称蒲酒,气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端午安康

图片

绣上老虎的婴儿围嘴,传统上相信这可以防止婴儿受五毒侵袭。

摄 /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 CC BY-SA 3.0 ()

由于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驱五毒也是端午节的常见习俗。人们用各种方式驱除五毒,如挂上绘上五毒的五时图,有些人会用红纸绘五时图,然后把针刺在图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种巫术,代表刺死五毒,不让它们横行。有些人以五毒作为剪纸,贴于家中或小孩身上。也有人在衣饰上绣上五毒或把佩饰制成五毒图案,如作为妇女的头饰或小孩衣服图案,取“以毒攻毒”之意。此外,老虎传统上被视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护小孩免受五毒侵袭。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头上写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还会给小孩穿上有老虎图案的衣饰如虎头鞋、虎头帽、绣上老虎图案的围嘴等。而把悬挂的花草制成老虎形也是以虎来驱五毒。江浙地区又流行挂老虎彩色版画驱邪。

五彩缕是端午节常见的驱邪避灾节物,又称续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缯、五彩丝、五色丝、缯子等,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线结而成索,挂在身上或悬于家中,也可作为香囊的装饰,用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也有以五彩缕系扎粽子者。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龙。自从中国端午节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又有了蛟龙惧怕五彩丝,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系上五彩丝,投进江中就能避免蛟龙窃食。

悬挂钟馗画也是一种驱邪除害的习俗,锺馗在民间被视为驱魔治邪的镇宅之神,其中一传说来自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及罗烨的《醉翁谈录》,故事叙述唐玄宗久病未愈,梦见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并挖出它的眼睛,自称锺馗,称会为唐玄宗除妖。唐玄宗醒后病即愈,就召画师吴道子依其梦境画“钟馗捉鬼图”,成品竟与玄宗梦境一模一样,于是人们就把锺馗奉为治邪之神,并于端午节前后绘制钟馗画。到了清代以来,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端午节则有佩锺馗五毒钱以驱邪的习俗,这种钱是一种作为厌胜物的花钱,并非交易用的流通货币。铜钱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敕令”两字铸于方孔之上,蕴含着斩除妖孽、惩罚邪恶之意。

系彩丝

图片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第六开〈系采丝〉: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恶。

在福建,闽东一带的人常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士大夫与扶鸾的信众则祭拜屈原、伍子胥、骆宾王等。四川地区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龙舟与迎神、送疫船

划龙舟根据传说,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也有说源于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曾端午以竞渡方式操练水军。后来又归结为先是勾践以竞渡练兵,后来人们用来找屈原的尸体。而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龙舟竞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动,汉魏时才与屈原连上关系。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也有些地方的划龙舟并非竞渡,而是游船。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划龙舟,都包含祭祀的意义。现时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华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龙舟的习俗。

赛龙舟

图片

摄 / 捕冯捉影 | CC BY-SA 2.5 cn ()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故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欲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而官方也会于各地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传统上香港渔民间已十分盛行划龙舟,而端午节于华洋杂处的香港亦引起非华裔人士的兴趣,例如赤柱于1960年代后期已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赛。于1976年香港旅游协会以及香港渔民团体开始举办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将龙舟推广成国际体育运动。现时香港不少地方均于端午节当日举办龙舟比赛以及利用龙舟祭祀酬神。部分地区还有独特的划龙舟习俗。如大屿山大澳的端午游涌更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些地区会有“扒夜龙”的习俗,即在端午节前夜划龙舟,各地扒夜龙的起源不同,其中广东惠东七姓村的爬夜龙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该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该村部分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于是香港的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由这些人建立的村落也有午夜划龙舟纪念宋帝的习俗,当地又称为“扒祖先”、“鬼龙舟”。

此外有些地区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龙舟,也有用普通的船只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区、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门和歙县等地的端午节都有类似习俗。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划,有些会用纸扎船,也有以其他物料制成龙舟或普通的船。

角力

端午节的角力习俗源于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荣誉竞争、社群休闲娱乐结合国家练兵的做法。近世此俗仍见于广东下番禺诸乡。部分地区如江汉地区、辽宁马鞍山地区、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带、台湾等地则演变为石战,又称斗石、掷石戏,互相掷石而戏,有着模拟阴阳相争、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

夏衣与端午扇

端午节时值酷热的仲夏,人们全面换上以轻薄凉爽的夏装,也会互赠衣物用品。自汉代以来皆有皇帝赐臣下衣物,除笼络人心外,也反映出端午为换夏装之时。而在部分地区赠送衣饰用品限于特定的对象,如新嫁女儿、姻亲、老师、新婚夫妇等。

纪念历史人物

端午节有纪念多位历史人物的意义,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此外还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骆宾王、郑成功、秋瑾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为了体现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义以教诲众人。

端午节纪念屈原最迟在南朝梁出现,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唐代沿袭纪念屈原之说,并流传至今,而本来为驱瘟送邪而进行的划龙舟习俗也加上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的意义。端午纪念屈原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屈原的这份爱国精神,感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而中国近代以来屡被侵略、被压迫,社会就格外提倡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民国以来屈原的诗词一直散见于中小学教科书,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在大中华地区也就深入民心。五四运动之后,端午节、屈原传说、爱国精神三位一体的组合形态相当长时期一直占据了主流,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剧本《屈原》体现爱国主义,且更强调其斗争精神及深入民众、关心百姓疾苦的方面,把屈原事迹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连系起来。至今,端午纪念屈原之俗仍然可以增强国民爱国精神。

亦有说端午是纪念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协助吴王阖闾即位破楚。阖闾与越王勾践作战阵亡,夫差继位吴王,攻陷越国,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反对,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后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赐死伍子胥,子胥自杀前留下遗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好看着越军灭掉吴国。夫差闻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尸体,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地人传说伍子胥因而化为河神,故于端午节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献给伍子胥的祭品。

东汉之后又有了纪念孝女曹娥的意义,据《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载,曹娥为会稽上虞人,父亲曹盱为巫祝,于汉安二年(143年)端午节在江边迎水神伍子胥时掉进江中溺死,当时十四岁的曹娥沿江不断痛哭,十七日后投江而死。

又有端午纪念介子推之俗,流行于山西,《琴操》记载介子推于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晋文公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近代又因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于五月五日就义,端午节又被赋予纪念秋瑾的意义。

中国福建南安、台湾台南又有把郑成功的忌日与端午节合并传习而成之俗,传说郑成功逝世之前一年的四月攻取了赤崁楼,再围攻安平城堡,这段时期郑成功的军队并无自携粮食,于是征购民间粮食,以致民间无米作粽过端午,人们就用番薯粉加上当地出产的牡蛎、虾、糖、花生制成煎䭔(左“食”右“追”)代替粽子,而郑成功于翌年端午前后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不缺米粮,就以米来做煎䭔。南安县为郑成功故乡,当地端午节也吃煎䭔,还有“煎䭔可以补天”、“煎䭔可以灭蚊”的说法,或与反清复明有关。

立蛋或钱币

端午立蛋

图片

摄 / ☈ASCAL | CC BY-SA 2.0 ()

中国大陆南方部分地区及台湾在端午有立蛋或钱币的习俗,每到该日正午,民众会争相把蛋或钱币直立于地板,据说端午节阳气最重,可使鸡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阳气,会得到一年的好运。有传言则指端午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关系,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两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钱币容易直立起来,但这是伪科学说法。近年还有人立其他物品,从瓜类至橄榄球、汽水罐等。立蛋游戏近来也在如新加坡等的东南亚国家流行。

食俗

粽是各地华人于端午节所吃的食品,近世所见的粽子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响、融合而成。晋朝初年开始有固定在端午节吃角黍的记载,当时民间食用的角黍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同时也是一种祭品,制成角状,意义是祈求传宗接代。后世的北方粽馅料常包括红枣、栗子等,亦有传宗接代的意义。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于祭祀。南方稻作区常常祭祀水神,而传统上龙被视为水神,故人们常用筒粽祭龙,其中一种方式是把筒粽以饲蛟龙,也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而这时角黍和筒粽已开始混同,统称为粽。南朝梁时端午开始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于是粽子也成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且演绎出蛟龙窃食筒粽,因蛟龙惧怕楝叶、彩丝,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叶,缠上五彩丝。至唐代,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丝捆扎,称为“百索粽子”。当时流行的粽子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叫九子粽,用彩线将九个粽子扎在一起,常见于唐诗中。唐代以后,端午食粽子的民俗历代传承下来。历经多朝后,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间出现的“火腿粽子”。直至现代,吃粽子已成为华人过端午节的标志风俗,人们端午节常以粽子为礼物,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而粽谐音“中”,又有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补中益气和治疗脾胃虚寒,常见的粽子馅料红枣能补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苇叶、竹叶能清热利湿,荷叶还能和胃宁神,因此吃粽子也有养生之目的。

粽子

图片

摄 / Alpha | CC BY-SA 2.0 ()

“五”相关食品

不少地区皆有于端午节吃以“五”这数字统称的五种食物,以应“重五”之“五”。江浙及黄山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而现代有些人会以黄酒取代雄黄酒。黄鱼、黄鳝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黄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黄酒驱寒祛湿,用姜丝煮黄酒更增强暖胃效果。由于黄色食物大都具有养护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间有黄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说法并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节令保健养生的意识。此外江南部分地区又有吃“五红”的习俗,各地的“五红”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时令食品。如高港地区的五红是红烧黄鱼、红烧猪肉、苋菜、咸鸭蛋和河虾,南京则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则于端午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斩鸡、白豆腐、白蒜头、茭白。广东、香港等地区有吃五豆粥(或称五色豆粥)的习俗,传说可以辟邪。而根据中医学,五色豆有清热解毒、健脾胃之效。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习俗,即粽子、包子、鸡子(鸡蛋)、菓子(藠头)、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

其他

咸鸭蛋

图片

摄 / Kok69 | Public domain

此外,还有很多地区有当地特有之特色端午食品。福建南安、晋江、台湾台南有吃煎䭔(左“食”右“追”)的习俗,有说是把郑成功的忌日与端午节合并传习而成之俗,也有说是因为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空穿了洞,要让女娲来“补天”,煎䭔就是一种“补天”的象征物,在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台湾又有吃桃、茄、豆,寓意健康长寿。福建有吃时令的杨梅、桃、李、枇杷,并用来祭祖。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苍蝇,又有吃五毒饽饽之俗。广西人端午节会吃肉脍、糯米、苦瓜,故当地又把端午节称为苦瓜节。浙北端午节还吃“天师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锺馗像。江苏端午午宴有吃“十三红”的习俗,即十三种红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樱桃、红萝卜、红枇杷、红黄瓜)、四碟(盐水大虾、火腿片、肴蹄、红黄咸蛋)、四菜(红烧黄鱼、红烧狮子头、红烧鹅、红汤下瓢儿粉)和雄黄酒。广东、港澳等地区会在吃粽子时配布渣叶茶以消滞。大江南地区端午节食品常包括咸鸭蛋。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部分地区会吃绿豆饼,江西南昌人会吃茶叶蛋,陕西人端午节则必食哨子面,河南、浙江等地的农村端午节以大蒜和鸡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温州端午节有一种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来吃。甘肃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蒸一种制成扇子状的面食“面扇子”,据说源于赠扇习俗。在合肥地区端午要吃鳝鳖,叫 “箭杆黄鳝马蹄鳖”,怀宁一带要吃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和县一带把端午节午饭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称为“赏午”。

端午节的人物纪念_端午节纪念人物及相关故事_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

来源:求闻百科(%E7%AB%AF%E5%8D%88%E8%8A%82)

版权协议:文字内容采用CC BY-SA 4.0授权,且可能适用附加条款;多媒体部分另有注明。

转载请注明:【内容来自求闻百科、网站链接、采用CC BY-SA 4.0协议()】

您可以前往求闻百科阅读更多相关内容;您还可以注册账户,与求闻编者一道改善条目。

上一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 王姓历史最具影响力10大名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