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百姓故事会》
第69期:程姓
度尾洋坂村程氏宗祠
“洛水”一脉学德先
仙游程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度尾镇洋坂村、鲤城街道、鲤南镇。
程姓图腾
程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炎帝神农氏擅长种植谷物,所以程从“禾”。“呈”是“皇”的变体,炎帝是三皇之一,具有司天掌管天表的至上权。
寻根问祖
忠臣、哲学家之后
程姓一说出自风姓,以国名为氏。二说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据《莆田姓氏志》记载,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审知率大批军队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程斌具随从。后来,程斌具因功授官。唐同光三年,新闽王昏庸暴虐,程斌具忠言谏阻,被杀。后裔散居各地。
关于程姓来莆,不得不提到几个人。程大昌,宋末龙图阁大学士,因惧元兵之祸,携带家属入闽避难。永泰县赤锡乡东坑村桃园宅至今存有程氏大宗祠一座,记载程大昌之后程铨,明初从莆田迁到永泰的情况。
宋代哲学家程颢六世孙程孟远,迁仙游赤湖,明末清初前往莆田,后裔分居黄石镇、梧塘镇、华亭镇、北高镇等地。
程颢七世孙程文,其子孙迁居莆田城霞美巷等地,后裔迁徙东峤镇珠江,称珠江派。
我县程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度尾镇洋坂村、鲤城街道、鲤南镇,具体由何处迁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家风家训
程氏家训“三字经”
凡治家,宜起早。桌要擦,地要扫。
粗布衣,菜饭饱。孝父母,敬哥嫂。
夫与妻,要和好。一家过,莫要吵。
亲良朋,敬师长。睦邻里,恤贫老。
世间事,耕读好。学贤圣,行正道。
赌博场,莫去跑。种田地,勤锄草。
沙薄地,功要好。养猪羊,莫玩鸟。
学技艺,手要巧。做买卖,要公道。
有良心,莫奸狡。忍耐些,省烦恼。
官钱粮,早完了。出人情,亲自到。
闲是非,不可晓。成家子,粪如宝,
败家子,钱如草。胆要大,心要小。
戒骄傲,防倾倒。钱难赚,莫费了。
减色欲,增寿老。启青年,创家道。
光阴快,人易老。盘心血,直到老。
但为人,要学好。依我劝,福不小。
三字经,金石言。育后裔,世代传。
领 衔
“洛水”一脉学德先
仙游程氏为元末明初时期迁入,最初定居于赤湖(今枫亭镇),时至今日,随着其开枝散叶,又以度尾镇洋坂村人口最为密集。其门额题匾为“洛水流芳”,属“伊洛堂”一支。
历代以来,程氏先民足迹遍布于全国各地,或建功立业、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从不同方面,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其中,便以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两兄弟声名最佳。二人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作为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的“程朱理学”,便是由程颐、程颢两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伊洛堂”的堂号便是由“二程”所在的河南洛阳附近“伊河”、“洛河”两条河的名称各取前一个字而来。
古有“程门立雪”的劝学典故,其中的程便是指程颐。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于是连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以“二程”为正宗的程氏自古便崇尚学习,好学的家风也传承至今。家住洋坂村的程元雨提及自己曾经的求学历程,满是感慨。程元雨一家在以前也是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人,自小便要求程元雨几兄弟要兄友弟恭、勤奋学习。
在程元雨5岁时,其哥哥程元材已经在泉州一中当老师。由于家庭经济不景气,当时的程元雨面临着无钱上学的困境。为此,哥哥程元材不顾妻子反对,冒着离婚的风险,拿出自己的钱,将程元雨接到泉州上学,从此便一力负担起弟弟的学习、生活开支。而付出的代价,则是自己的两个女儿读到三年级便辍学。“哥哥为我付出了太多。”程元雨告诉记者,也是父亲的遗训让哥哥作出这样的举动,如今他每每回忆及此,都对两个侄女感到十分内疚。
哥哥的不遗余力才让自己有学可上,从那个艰苦年代过来的程元雨对此感触太深,所以他不喜欢自己的下一代过于养尊处优,这方面他还有自己的一份心得。
程元雨与两株铁树
“逆境才能成材,我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比较严苛。”程元雨告诉记者,自己家门口种着哥哥送的两株铁树,一株离水源近,一株离水源远。因自己有事出远门,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离水源远的那株铁树比另一株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在请教了生物老师后方知,原来缺水的铁树为了生存,只能拼着命长出尽可能多的毛细根,以获取水分,在得到充足的水分后,其长势自然更加旺盛。“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因此,程元雨从来都是以“逆境法”培养孩子,如今,他的大儿子已经在社会上自己创业,有了一些小成绩,让他颇为欣慰。
洋坂村程氏人口相较于其他姓氏并不算多,但这里的程氏族人却有一股不一般的凝聚力。“在我们这,要做什么集体的事情,没有人会含糊。”族人程茂元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座毁于文革期间的宗祠,2005年一次祭祖的时候,有人提议重修宗祠,得到了一致同意,到了第二天,大家就陆陆续续开始集资,没几个月,一座崭新的宗祠便修好了,效率之高令族人十分欣喜,而其中还占用了部分族亲的土地,也始终没有受到过阻挠。2015年时,族人集资修了一条400多米的水泥村道,从集资到修成只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除了宗祠的修建留下石碑记载了族人的名字外,其他的项目都没留名字。”程茂元告诉记者,为了不让族人们互相攀比,引起歪风,所有集资项目都是自发捐款,且不留下名字及金额。只有重修的宗祠旁留下了石碑,却也只是为了让族人们不至于成为无根的浮萍。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迁居的族人可以凭着石碑寻到自己的根。
凡人优品
· 匠人父子 行内树招牌 ·
度尾镇作为艺雕之乡,能工巧匠众多、工艺精湛。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带动了度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工艺美术的繁荣。
在度尾镇洋坂村,程茂元父子也是村里出名的巧匠。
记者到访当天,程茂元身上沾满木屑及漆料,显然刚从作坊出来。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板,洪亮的声音,是这个老木匠给人的印象。55岁的程茂元早年家境贫寒,他20多岁开始学习木工创作。为了谋生他也曾背井离乡,常年在三明等地从事木工。同时期同村程姓家族里有10来个人学习木工,最终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白天忙完木工,有时候傍晚他还要到田里打理庄稼,晚上再去小河里抓鱼。生活渐渐富裕了,但是程茂元说“咱们农村人忙惯了,闲不住”。
程茂元的儿子程添敏今年33岁,虽然作为家中独子,但是他与多数独生子女不同。16岁开始,他便跟着师傅学习木雕,当时父母常年在外,一边学习,一边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生活、学习安排得有条不紊,让父母十分欣慰。时代变迁,工艺行业的流行趋势也不断改变。19岁那年,程添敏又开始学习水晶雕,基于3年的木雕功底,加上刻苦勤奋,他出师比别人早,技术进步也很大,很快在行业内树立了自己的招牌。如今,他也像父亲一样,走出仙游到江苏水晶雕产地,将自己的技艺销往全国各地。
· 返乡种瓜 农户成师傅 ·
打理瓜果
说起洋坂村桂花小组的村民程金冰,大家都对他们家种植的蔬菜瓜果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天记者来到程金冰家中,不巧,他正在自己的菜园里忙碌着,于是便去菜园寻他,来到菜园看到程金冰正在给蔬菜瓜果施肥,见到记者到来,这位热情的农户便向记者介绍起自己菜园里的“宝贝们”。
1965年出生的程金冰,早年间一直在海南省从事冬瓜回收工作,这也为他后来回乡种植蔬菜瓜果埋下契机,程金冰说,自己回来种植蔬菜瓜果也有七八个年头了,虽然以前自己在回收冬瓜,但完全与种植沾不到边,所以决定回来种植蔬菜瓜果的时候,也是做足功课,从市场需求到如何种植以及哪种蔬菜瓜果产量好等等情况都虚心去请教有经验的人。
程金冰告诉记者,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实践,自己在种植冬瓜方面算是个专业人员了,利农集团也经常来请教他种植方面的技术。
“现在农田里主要种植花菜、冬瓜与苦瓜”,程金冰说原先自己是种植冬瓜,但冬瓜市场涨幅率不稳定,所以现在多以种植苦瓜为主,苦瓜不仅产量高而且有很多人喜欢吃,同时它价格稳定。
看着田里58亩种植地,程金冰告诉记者,这些田地都是自己一亩一年500-600元向周边的村民们租的,同时有些年纪大点村民平时都会来菜园里帮忙种植。程金冰说,现在他已经成立程金冰绿泉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蔬菜瓜果都销往莆田、福州、厦门等地去。
传家之宝
家中老牌匾 原来是块宝
落满灰尘的牌匾
近日,记者在度尾镇洋坂村桂花小组村民程开辉家中看到一块长2米半左右,宽80公分,松木质的牌匾。
由于收藏存放时间较长,牌匾外漆掉落,落满灰尘,扫开灰尘,牌匾中间“淳德克昌”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乾隆四年岁次已未三秋榖旦,仙游系文贤里七十岁程文遂立”“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编修提督福建等处学政加二级江南于辰为”,等字眼清晰可见,分别居牌匾左右两侧。
程开辉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文化,所以并不知晓牌匾上的字的含义,只知道这块牌匾在自己家里存放有些年头了。说起牌匾会在自己家里存放着,程开辉说,这其中是有故事的。
“原先,牌匾是挂在程家旧祠堂里,文革时期破四旧,牌匾就被人收藏起来。文革后,牌匾又重新出现,但那时候祠堂塌毁,一位收破烂的误以为这是废品打算把牌匾搬走”。程开辉说,那时候自己的母亲和几位老妇人正好路过看到了,二话不说上前把牌匾抢回来。
程开辉告诉记者,因为牌匾历史久远,所以自己的母亲也并不知道这块牌匾的由来,是什么宝贝,程开辉说老母亲告诉他,因为看到牌匾一直挂在旧祠堂的墙上,是属于程家的东西,不能被陌生人拿走,更不能随便丢弃,要收藏起来,所以后来牌匾就一直放在自己家中。
“现在程家的新祖祠已经建完了,之后自己会将牌匾重新挂在祠堂里,让后代子孙们都能知道牌匾的存在”。程开辉说。
采访手记
修路不立芳名牌
在度尾镇洋坂村对程姓进行采访时,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姓氏人口逐渐变少带来的采访难度。没有当地族谱,没有历史名人,没有古语传说,甚至提到“老百姓故事”,遇到的也是频频摇头。
程姓人口虽然少,但是人员居住较为集中,宗亲间相对有凝聚力。在程姓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便是,程姓人修祠立碑,修路不立碑。
宗亲们告诉记者,建宗祠和修路都是大家自愿给的钱。现在有人口外流现象,修宗祠立碑是将洋坂村每家每户户主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就算今后全家外迁,回来还能认得“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人,祖宗在这里”,这点不会错。而修路是方便全村人出行,是公益事业,不管捐多捐少都是自己的心意,没有必要特意立碑表彰,这样会显得区别对待。
古人有言“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是说君子不做污秽不洁的事业,也不树立美好的名声。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立芳名牌,只是立牌捐款排名不该让数字与道德挂钩,不该给道德挂上了物质头衔,捐款者的道德高低,更不应被排名所左右。古今中外,善是我们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心不分多少,不分贵贱,不论形式,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捐得少,而停下我们爱心的步伐;捐就是一种爱心,不要让捐款排名,绑架了我们的道德!
本期文图:今报记者 陈祖强
陈慧贞 朱彬颖
仙游《百姓故事会》往期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