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肖君和教授一直缘悭一面,但我对他却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知道佛山大学住着这样一位学者型的作家;去年《岭南文学》推介佛山作家时,肖教授作为有影响的佛山作家之一,其参加劳动收割稻子的生活照刊登在封二上,我这才与肖教授在纸上得以相见,他那种憨厚的邻家大叔般的微笑和样貌,一下子就烙进了我的脑海里;前些日子,市文联杨凡周主席给我打电话,要我抽空读读肖教授的大作《龙须山》,说这是一部分量不轻的作品,希望我到时能发表点有益的见解。当我读到了肖教授这部四卷本的新著时已是一个月后,不敢强调自己很忙,但我确实在为家中的五斗米奔波。肖教授的作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今天,来佛科院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终于见到他的真人了,觉得颇为亲切,他就像是我过从多年的昔日友人,毫无陌生感。这样描述我与肖教授的相见,似乎显得有些浪漫,但这是我与肖教授认识的真实版的全过程。
用佛家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缘。
我想,作为同道中人,虽然彼此研究的方向和着力点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仍深深折服于肖君和先生十年如一日,兢兢不舍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的韧劲。事实上,干事创业,确实需要这样一种孜孜以求不达不休的持守精神。
肖教授文革披难,中道遭厄,人生旋律可谓跌宕起伏,然而这一切带着时代烙印的人生际遇,并未销蚀他钢铁般的意志,相反,更加激励了他的昂扬斗志。也正是这种生活磨难和奋斗精神,才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峰回路转。而我们的肖教授把这些植入创作题材写作文本里,这就成了他不可复制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这许多年,肖教授晨昏笔耕、术业专攻,所获得的成绩,远不止于一部200万字的《龙须山》那么简单,他还有更多的著述声闻学界。作为旅居佛山的作家之一,他的方方面面创作成绩,一直为我所关注,并让我佩服于他总能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以及一直以来身轻如燕的敏捷才思。这似乎是一种天赋,是老天爷对他的一种垂爱。
今天,透过这座峻拔的《龙须山》,我仿佛看见脸色凝重的肖教授从龙须山脉中默默走来,他穿过了100年历史的峰峦叠嶂和重重雾霭,踏着时间的平仄,拖着朝阳和夕光下的长长身影,迈着坚实的步伐,由晨而昏,由远而近,由模糊而清晰,最后完整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看来,这部厚重的《龙须山》,就是一幅凝重的精神画卷,它涵盖了百年的历史文化缩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地标意义,应该被看作是肖教授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书中众多的人物,如须道厚、肖为民、龙亢然、李耿人、李保苏、龙明惠等等,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物,他们是活生生故事情节的关键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际遇、人生悲喜、命运兴衰、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等,结构出中国南方边远山区人们的共同记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逼仄的生活空间里,弥漫着近代史近百年的沧桑气息,他们是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侧影一个节点,同时也是中国广阔农村不断变迁的浓缩点。肖教授长于对这些人物的精心塑造,心理描写也很见匠心,他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戏剧性变化。这是一部颇具可读性和启示意义的作品。肖教授的良苦用心,在书中溢于言表。我想这是一种颇见良知和责任意识的写作。作为读者,我得由衷地感谢肖教授细腻有物朴实厚道的文字。当然,文字的磨砺是具有无限空间和无限可能的。驾驭这么长的篇幅如此宽泛的时空跨度,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肖教授的这部小说,倘在人物的丰满性塑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安排、人物心理变化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嬗变等方面再加以更到位的谋划的话,会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时代感。
佛山近年来小说创作势头相当迅猛,一大批中青年小说家如盛慧、彤子、周崇贤、呂啸天、洪永争、李东文、董春水、刘凤阳等人在文学界崭露头角,都有不俗的表现,显示出了较有后劲较为雄厚的创作实力,并局部地获得了较高的评价。《龙须山》是新千年以来佛山作家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我想,它的意义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为中肯的整体评价,获得更为公允的价值评估和文本认同。对此,我将引颈期待。
2014年7月8日
佛山石垦村 南华草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