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原称淡定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共计55间2堂,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这个极具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内有不少清代名人书写的屋堂名和楹联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仲阏,诗文别署东海遗民,南武山人,又名仓海。清同治三年(甲子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
丘逢甲自幼受父亲严格家教,6岁能诗,7岁成文,14岁应童子诗,全台第一,总督丁日昌赠“东宁才子”印章一方。2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钦点工部主事虞衡司四品京堂;27岁担任台中宏文书院主讲,并《台湾通史》采编;31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台,清政府无力抵抗。丘逢甲借“中秋节”秘密组织义军,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动员台湾青壮年奋起抗日。
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后,将台湾割让日本。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请求朝廷收回割让台湾的卖国条约,清廷不予理睬。在无主可倚,强敌入侵的严峻形势下,丘逢甲联络台湾爱国士绅,组织台民自主抗日,发起成立“台湾民主国政府”,丘逢甲任副总统,兼任义军大将军,率领军民抗倭保台。日军占领台北后,大举南侵,丘逢甲率义军在新竹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终因朝廷不顾,弹尽援绝而失败。丘逢甲在部属劝说下,怀着满腔悲愤挥泪离台内渡,返回祖籍广东蕉岭县文福乡淡定村定居。
丘逢甲回大陆后积极创办新学,本着开发民资,培本荣枝的精神,致力于民众教育事业。同时写诗文针砭时弊,改革民风。在任广东咨议局局长时,果断提出禁赌案,在广东撤查赌徒,民风为之一振。后被举为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辛亥革命成功后,参加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工作,被选为参议院参议。
丘逢甲一生为山河影缺,民族灾难而痛切悲号,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其中诗歌韵文2559首,文102篇。为顺应历史潮流,丘逢甲晚年从维新派立场转移到革命派立场,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为掩护革命党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作出贡献。终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2月25日在淡定村病故,终年49岁。
故居正门名为“培远堂”,由丘逢甲同科进士、清末翰林温仲和(梅县松口人)书。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为丘逢甲自拟。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
门厅墙上挂有一幅丘逢甲先生离台次年写的一首《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作于1896年4月17日,台湾沦陷正满一年。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深情地朗诵这首《春愁》诗,反映一百多年前台湾人民与中国大陆难以割舍的血肉情感。
门厅里面是小天井,二进正房是敞开式堂屋,上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丘逢甲自拟,清广东巡抚许振书,两侧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为丘逢甲撰写,借以抚慰自己。
南厢房取名“念台精舍”,为丘逢甲会友赋诗之处。寓意念念不忘台湾。丘逢甲写过一首《送颂臣之台湾》“亲友如相问,吾庐旁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傥先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念台精舍”室名为丘逢甲自拟,清末潮州知府李士彬手书。门联“扫除万事付诸命;卓荦高才独见君”为清广东巡抚许振祎题写。意在劝丘逢甲忘却心中不平之事,只怨生不逢时;同时赞赏丘逢甲卓识非凡,才志过人。
“念台精舍”西侧一间平房为丘逢甲会友品茗之处。门额“蛰庵”为丘逢甲号,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阳”,为清末状元夏同和题写。“马来西极”借用汉武帝得西域天马典故,将丘逢甲喻为卫国神马,智比南阳诸葛。
北厢房名“潜斋”,为丘逢甲父亲丘龙章的书房。丘龙章一生以教书为生,“潜斋”是其号。门联:“松寿千载;桂馨一山”。是清末岭南教育家蒋式芬题写,意在祝丘龙章健康长寿,并赞其人品、学识和家风。
“潜斋”西侧有座二层小楼,名为“岭云海日楼”,是丘家的藏书楼,也是丘家族人的读书处。楼内最多藏书逾万卷,原楼“土改”时被焚。室名为丘逢甲所题,意寄怀乡念台之情。门联“一室读书唯铸我;十年种树当封侯”为清末状元夏同和题赠丘逢甲之弟丘树甲,赞赏其幼慧好学,饱读诗书,兴教育才,营商理财足以与公侯并论。
丘逢甲故居的窗户,上面三角形,下面四方形,整个就像台湾的“台”字。
丘逢甲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着我国近代著名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屋后有大荔枝树12株,传为丘逢甲所植。1984年和1998年,故居先后两次由蕉岭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修。
1989年,丘逢甲故居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