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祖根在新野,这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不少翔实的记载。“天下邓氏出新野”已成为邓氏根亲文化乐章中的主旋律。对此,笔者不揣浅薄,也作一家之言。
邓姓溯源
《辞源》、《辞海》云:邓,古国名,曼姓。《辞海》又云……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载:故邓城,在县(指今湖北襄阳县)东北二十里,春秋邓国也。我们知道,邓乃殷商时之地名,商朝第十一代第二十三位君主(彼时尚无皇帝之称谓)武丁,将其叔父曼季封于邓,为邓侯,曼季的后人遂以邓为姓。当时邓侯国的都城,在今襄阳县北的邓湖(另说在邓城)附近,其辖境南至汉水沿岸的谷城、光化、老河口,北至新野县北界,西至山都(位今襄阳县西北)、镇平,东至唐河、蔡阳(位今枣阳县附近)。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文王所灭,邓氏族人为逃避迫害、歧视,徒往异乡,其中一支(也可能是全部,但最起码是邓姓中最大或较大的一支)逃到了新野城北的三泉陂(现名板桥铺村)一带生息繁衍。徙往别处的邓氏,因为人少势微,难于抵御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种种天灾人祸,渐至衰湮,而徙至板桥铺一带的邓氏,渐渐发展,到了东汉后期,终于一鸣惊人,出了开国元勋邓禹和一大批名垂史册的文臣武将(详见本人拙著《邓氏家史探源》和《邓姓乃自新野始》)。邓禹在东汉以后历代均被族人奉为本姓始祖。据《后汉书》、新野《邓氏家谱》及外地邓氏谱牒所载,仅东汉一朝,邓氏便有皇后2人,尚公主者3人,公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者14人,州牧郡守48人,侍中、将、郎、大夫、谒者不可胜数,家门之显赫,京畿无有可与之比肩者。这一鼎盛,几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邓禹之后人邓芝、邓兰随刘备入川,宦居巴蜀。邓芝有子7人,后散居云贵川一代。唐代宗年间,邓芝之后人邓超任尚书节度使,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府事,后居于任所,在当地留下后嗣。明代中叶,邓超第28世传人邓断,携眷从袁州返回祖籍地新野,居于县城西北白河西岸潦口村,至今已传下近20世后人。
邓氏谱牒秦汉以前史料甚少,这可能同楚文王灭邓有关,或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特别是后者。秦始皇既将除农医巫卜之外的天下史籍“非秦记者皆烧之”(语出《史记》),那么记录家族世系的册籍,自然不能逃脱浩劫。
邓氏虽发迹于新野,但自汉以降,因功封、宦居、经商、避兵等原因,历代迭有外徙,而发达后也多客居异乡,以任所或采邑为家,叶落归根者,史不多见。致使祖籍新野的邓氏丁口,一直未有大的发展。如邓禹之长子邓震,继父爵为高密侯,在山东高密留下传人;邓骘受封后食采于上蔡县;邓骘之二弟邓悝居叶县,三弟邓弘之后人居西平县,四弟邓阊之后人居西华县;邓骘之重孙邓芝、邓兰后人在云贵川生息繁衍;邓禹之第九代传人邓天秩徒于湖南浏阳;邓天秩之孙邓孟春又自浏阳徙往浙江,邓孟春之子邓候南再徙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邓禹之20代、21代传人邓超、邓延诗则分别居于江西袁州和广西;邓禹之27代传人邓汉入赘南昌,邓淮、邓师安分别徙于江夏和抚州(分别在今湖北和江西省);邓淮之侄邓昌期徙江西新建县;明永乐二年(1404),邓禹后人邓良徙往河北沧州落籍传芳。邓禹之36代传人邓泰猷居福建泉州,第37代传人邓日休居湖南攸县,第38代传人邓士让居福建汀州,第42代传人邓志齐居嘉应(今广东省梅州市),第47代传人邓芙之长子、次子分别徙往广西全州和湖北荆州,三子邓断归返新野,邓断的后人中有的又迁往新野周边县份。
分布于湘潭、粤赣的邓氏后人,其子孙中有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乃至欧美定居繁衍的。如马来西亚华人邓威廉先生,穷祖孙三代之力,补阙拾遗,博证详考,修成《邓氏家谱》,并特意返中原寻根访祖,直认自己乃邓禹后人。国内各地近年来回新野寻查世系、拜祭始祖的邓氏传人更不可胜数。可见,华夏邓姓,泰半乃邓禹之后裔,也就是说,今日天下邓姓,除少数因为种种原因由他姓改为邓姓者外,其余绝大多数极有可能同出自新野一脉。
谱牒取向
邓氏的祖根在新野,这是诸多谱牒所一致公认的。请看——四川《邓氏家谱》:吾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即高密侯邓禹)。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说到,四川广安邓氏一世祖邓鹤轩,江西吉安庐陵人,公元1380年为兵部员外郎,宦于四川,在广安定居,后成为当地一姓之始祖。江西安福县(位今吉安地区,古属庐陵郡)《枫田邓氏家谱》文:始祖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
邓威廉所修《邓氏家谱》称,邓禹为其47世祖,邓艾为其54世祖(邓禹、邓艾皆为新野人)。
美国西雅图市《华声报》主编邓日华先生,闻知新野学者发表了《邓氏家族根在新野》的文章后,特地来函索要该文及邓氏谱牒资料。
南昌《邓氏家史》(1991年版)称邓禹为邓姓第48世祖(由曼季算起)。鄂赣版《邓氏大一脉源流系》与南昌版《邓氏家史》一样,一直将其世系上溯到曼季。中原族史学研究会文章《源于河南的一千姓》肯定:邓,出自国名,殷王武丁封其叔曼季于邓(今新野县)。《续后汉书》:邓况,世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东观记》记载,邓晨之曾祖父邓隆,官扬州刺史;祖父邓勋,官交趾(今越南)刺史;父邓宏,官豫章都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路史》、《广韵》、《姓氏急就篇》、《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版)、《河南人物志》、《南阳人物志》、《邓州志》等古籍或国家正式出版物,都不难找到历代著名邓姓人物家在新野的直接记载或间接佐证。新野《邓氏家谱》与外省及海外邓氏谱牒相参照,其中绝大多数人物的身世、辈分都能一一吻合,少数小有出入之处,彼方都表示愿以新野谱为准,核实统平,原因是他们祖上“离开北方到南方去朝代久远,历史、地理不清,特别是古今地名,面目全非,多种资料对照起来,历史人物的记载不一”(南昌邓宝仁语)。如马来西亚华人邓威廉讲,他们的祖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迁居广东博罗一带,出国定居是近几代人的事。
邓姓与邓国、邓州
新野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形成部落,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名烝野,楚灭邓后属楚国,秦时属穰县,西汉初置县,改名新野。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81—289年)为义阳郡治所。唐末曾一度改县为镇,属穰县。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复置新野县。后历代相沿至今。
在传世的典籍和谱牒中,确有某某乃“邓州”人或葬于“邓”的说法,但这个“邓”是广义上的,在概念学上属于模糊论。这是因为,在交通、信息都极不方便发达的古代,没有标准的地理图(我国最早的现代地图成于清康熙年间),大多数人的地理知识十分贫乏,能准确了解的范围往往非常狭小,所以,若向别人说自己乃某某县人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人在远离籍贯地的异州他府道及籍贯时,常常有意略去县、村,只说州、府,这样听者反而容易明白些。可见,“邓国、邓姓、邓州”三者之间不能简单视为涵盖范围相同,而是“邓姓>邓国>邓州≠邓姓”。
结语
新野邓氏家族谱牒齐全、世系明确、脉络清晰、名人众多,族史遗址、文物不胜枚数。自邓断从江西返回新野后,至今已繁衍了20来代,如今新野之邓姓已发展至一万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十余人。而全国的邓姓总人口,据可靠资料表明,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占全国总人口的0.54%,即860余万人,若加上海外邓姓,则人数更众。在汉族100个人口最多的大姓中,继张李王等姓之后,邓姓排第34位。这么多姓邓的,追根溯源,其祖根大多都要追到新野,因为他们都是邓禹的后人。近年来,新野有一批热于心邓氏族史研究的邓氏传人和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作了详尽的调查考证,先后撰写出了一批论据翔实的很有学术价值的研讨文章,陆续在《南阳日报》、《河南日报》、《华声报》、《中州统战》、《中州古今》、《谱牒研究》等报刊发表,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如美国邓氏宗亲会表示希望与新野交流族谱及研究成果,邓威廉先生对新野《邓氏家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邓氏族谱纂修局的负责人或主笔也都表示,希望能由新野牵头,组织全国研究力量,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能尽早将全国各地及海外邓氏族谱的脉络世系及人物传记纠伪辩误、统平理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下邓姓出新野”这一观点。必将得到包括海内外邓姓传人在内的全社会的更深刻的认同。
邓氏宗亲全球联亲,联谊,联商,寻根,寻祖,寻踪。邓冬冬18691016649微信29970552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