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志于弘扬贵港地方文化、支持家乡文化建设事业的热心人士加入
研讨会筹备组咨询热线:
徐 强 贵港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13978545287
李万里 港北区作家协会主席 13978590629
杨斯薇 贵港市大布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 13321689955
国学名家梁岵庐
文/李万里
梁岵庐先生(1891-1969),我国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文学家和书画篆刻家。原名传鼎,字又铭,号岵庐,别号古山翁。原籍贵县城厢(今贵港市港北贵城)。先生生于书礼官宦家庭,一家四代均为著名学者,三代治太平天国史,在地方上久负盛名。祖父梁廉夫,清末地方廉吏兼中医学者。父亲梁佩祥,原贵县一千多年科举史上仅有的九名文进士之一,由内阁侍读出任知府。伯父梁吉祥,光绪版《贵县志》主要编纂人。子梁任葆,太平天国史学家。侄梁小中,原香港作家协会主席,与金庸创办《明报》。
秉承家学渊源,先生自小天赋颖异,随父亲游宦江北江南,十来岁即以诗作扬名扬州、樊川、苏州、海门等地。青少年时期攻习传统国学,毕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学研究,参与建设我国第一座太平天国革命纪念碑及翼王亭、石达开祖墓碑座(现存我市东湖公园)。1934年,列名编纂副主任,执编民国版《贵县志》。曾出版《岵庐口墨》、《忠王李秀成自传真迹》、《岵庐印存》等书。所创口墨艺术,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赞为“含毫邈然”,胡汉民赞为“异军突起”。抗战时期,在桂林从事文史研究、教育及文艺创作活动,书画作品远传日本、南洋诸国。
先生早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曾任广西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委员,桂林市人民代表,广西政协委员,广西文史馆委员,文史馆员、副馆长,广西通志馆编纂,广西通志馆副馆长等职。1957年赴京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筹建工作。1963年,因研究李秀成自述问题,所持学术见解被戚本禹强词影射,随后陷入政治漩涡。“文革”初期,在桂林文史馆遭受人身冲击,住家被多次洗劫,1969年蒙冤逝世。
梁岵庐口书。
发掘太史
清同治光绪年间,梁岵庐先生祖父梁廉夫撰《潜斋见闻随笔》,伯父梁吉祥撰《续潜斋见闻随笔》。前书作者以时迩地近之便,记载太平军在浔州起事的亲见亲闻,其中不少内容被相关地方志和学者所剪辑采纳。先生生平治太史逾五十年,即以家学传承进行深层挖掘并发扬光大。1934年修民国版《贵县志》,随即和修志局主任龚政等人戮力创建纪念太平天国系列建筑。1944年春,桂平县太平天国纪念堂落成,应县长朱蕴章邀请,从桂林专程回乡,在日寇铁蹄硝烟之下,不辞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亲赴金田紫荆各地,探访太平天国革命遗迹及存世人物文献。搜集有关史料,以绝句一百首为纲,相关人物史迹为目,撰写成《天朝遗事百咏》,刊载于《广西通志馆馆刊创刊号》,将太平天国革命从金田起义至天京覆国的珍闻佚事融冶一炉,汪洋恣肆,令人过目难忘。统观梁岵庐先生目前所遗存的相关太史学著述,其涉及面极为广泛,包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史迹、人物、宗教等诸多领域,《太平军时代之科举》、《太平天国诏令与巫言》、《太平天国之移民政策》、《太平天国新历和农业》、《太平天日小笺》、《石达开诗文真伪考》、《洪宣娇异名考》、《金田前事》、《翼王石达开书法索隐》、《太平军围攻桂林》等几十万字史学随笔,散见于解放前后广西地方出版物,如《广西日报》和《广西通志馆馆刊》、《建设研究》、《宇宙风》、《扫荡报》等书刊报章。
为考误、订正历史史实,梁岵庐先生毕生倾注了无限心力。为还原史实,尽一个历史学者的责任感,其著述不惜重复修改,有欠成熟之作从不肯轻易面世示人。如1944年经广西通志馆同事吕集义之手,获观忠王李秀成在曾国藩囚笼里所写自述的照片后,1954年才辑成《忠王李秀成自传真迹》交付上海出版公司印行,后经多方考证,延至1958年复重新整理成《忠王李秀成自述手稿》,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忠于事实,鄙弃急功近利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
1947年至1957年间,梁岵庐先生指导其子梁任葆研究太史学,对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广东两地的农民起义尤其是大成国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梁任葆先后写成《太平天国时代两广的农民起义》和《太平军永安建国史略》,太平天国历史电影剧本《擒魔记》和《紫水腾蛟》等书稿,此外,还在《历史研究》、《学术论坛》、《历史教学》等高端学术刊物和《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相继发表了《太平天国粤西诸杰封爵考》、《金田起义前广西的土地问题》、《石达开回师广西的斗争及其和大成国的关系》、《金田起义前广西的农民起义》、《对束著洪秀全一书的意见》、《太平天国时代大成国起义军致外国侵略者的知照》、《论李秀成的投降》等四五十万字的重要学术论文,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壮族农民革命故事《黄鼎凤》,使梁任葆成为活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学研究舞台上的青年才俊。
梁岵庐荷花画作。
编修方志
梁岵庐先生的书香之家富有修史传统,其伯父梁吉祥(号崧生)曾担纲采访编纂光绪版《贵县志》,据浔州知府夏敬颐为该志所作序文,言及梁吉祥仅以半年时间即完成志稿八卷,惊叹为“奏功之骤不可几及”。1934年,梁岵庐先生和其兄长梁桂硕领衔编纂正副主任,掌修民国版《贵县志》,1935年编成后由南宁广西印刷厂承印行世。该志内容总计十八卷,取材范围极为广博,除传统修志体例外,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太平天国史迹、县属工农业经济、金石考古等前人阙如的领域详加载录,尤其是图表的运用,使阅览者一目了然,在当时即受到各方专家学者的好评,盛赞该书为广西新修方志的善本图籍。
1949年前后,梁岵庐先生在广西通志馆任职副馆长兼总编纂期间,《广西日报》为其开辟《粤西风土人物散记》和《无不谭》专栏,发表广西地方文献研究文章,同时由《建设研究》等刊物连载。题材包罗万有,内容除有关太平天国史之外,许多篇章涉及抗日战争、民初清末及以上濒临失载的地方人物和史事。重要内容,如关于岑春煊的《西林庚子奏稿》,关于辛亥革命的《女党人小史》,关于广西大学创始人的《马君武先生》,关于抗日战争的《阚将军》和《西大梧院历劫记》,关于少数民族文字的《倮文初笺》等等,内容不胜胪列,不少为作者亲目亲闻,为广西各地方志的修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此外,记述名人比如临桂唐子实的藏书和别墅、刘永福抗日的《台倭战争》和《甲午文献》,以及《谢梅庄与田文镜》、《宋文丞相世系记》等,所搜集保存均属稀缺性珍贵地方史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在桂林广西文史馆工作期间,经调查统计撰写了《桂林市区古文化遗址勘查报告》、《开元寺舍利塔云峰寺纪略》、《桂林西南二十二公里》等文稿。
梁岵庐著述《口墨发微》。
文学风华
梁岵庐先生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古典诗词创作、散杂文的撰写及校刻前人诗文集三方面。尤其是诗词创作,因从小熏染家学,随父宦游江苏各地时,作诗已风格淳熟,十来岁书生常被人误为老学究。先生虽擅长古文辞章,烂熟典故,但诗词却喜用语体,平白如话,流畅天成,作品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桂林,忆及贵县家乡莲藕时所写的七绝:“吾家亦有旧苔矶,容易秋风尚未归。遥忆谢池烟雨里,藕如儿臂鲤鱼肥。”全诗只第二句用典故,但毫无痕迹,意境寄托极高远。又如赠挚友邓散木的诗:“弹指流光两秃翁,翻劳北雁忆南鸿。待将北地支筇客,写上南天独秀峰。”(邓散木是我国现代著名艺术家,与齐白石并称南齐北邓,为梁岵庐先生莫逆交。)再如《访博白绿珠故里》七律:“寻常巷陌夕阳明,金谷年年草乱生。离燕只今传故垒,余花何处寄幽情?徒将豪富供嗤点,剩有恩仇著姓名。异代萧条车骑过,吟边樽酒待同倾。”怀古伤时之意深沉绵邈。除了婉约风格一路,先生诗作亦有巍峨苍莽一面。《翼王亭》书事绝句:“百年方志犹书寇,五世曾玄尚有碑。裹饭荒崖谁省识?夕阳无语野风吹。”《金田纪游》:“王气葱茏望紫荆,当年战垒暮云平。犀潭折戟无人见,静听春郊叱犊声。”又有:“破盖遮头冒雨行,眼前春色近清明。无多十里金田路,叱咤风云忆汉旌。”长短句在先生作品中虽不多见,但精警上乘者亦颇引人,如题《画鱼》:“不短不长之纸,似鱼非鱼之鱼。三笔两笔之画,七歪八扭之书。”《采桑子》:“卅年江北江南住,过惯浮家,喫惯鱼虾,万顷烟波苦忆它。 而今点笔萧窗下,鱼画些些,笔走沙沙,辜负漓江放钓槎。”《念奴娇·题自画丛菊》:“中年过了,尽自家领略,如秋滋味。试看霜华明鬓影,早矣奁寒如水。老去黄花,飞来墨沈,判与花憔悴。花怜人瘦,无言争识花意。 此际画写秋供,花输秋税,人坐秋怀里。画倘如花花似我,并作秋之一字。所见如斯,佛言无碍,真妄从思议。词成相讯,未知花意何似?”
先生古近体诗词,作品不下千首,生前随写随弃,未曾加以整理结集,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刊,其著名者还有赠佛教协会会长巨赞法师诗及翼王亭书事绝句、红豆绝句等。先生的散杂文,颇多碑传题跋,文章短小精警,意蕴生动。曾和文友校刻《鹤君诗文集》、贵县清代进士李彬《愚石居集》及举人李懋培《一通集》等古籍。
梁岵庐篆刻。
翰墨传世
少年时期,梁岵庐先生游学江南,得以接触如郑板桥、吴昌硕、赵之谦等诸多风格流派的书画篆刻艺术。耳濡目染,加上自身深厚的文化涵养,使其书画篆刻作品富于金石气韵和文人色彩,擅长行书和隶书,所作耐人咀嚼寻味。尤其是所创口墨艺术,包括口书、口画,以及口齿和双手混合的百衲体,与单纯用手的作品别无二致,使人难以辨别,艺术特色天趣盎然,在我国早期艺坛可谓得未曾有。
先生三十余岁时曾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会,作品为国外友人竞相购买。解放前,曾印行《岵庐口墨》一书,载录口书石达开五律诗一首、临汉代隶书张迁碑局部等作品。另外又有《口墨发微》一书稿本,阐发其口书、口画创作心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先生曾以口书作品选送日本展览。平素尤其擅长画鱼、画荷,桂林市政协在近年出版物中予以收录。生前与书画篆刻界名流来往颇多,著名者有邓散木、马万里、阳太阳、朱培均等人。受其影响,先生胞妹梁丽珊亦能治印,曾供职于广西大学。侄梁任懋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专长绘画,解放前曾回贵县举办个人画展。
目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散佚海内外,现存贵港当地者,有东湖公园石达开祖墓碑座口书隶体刻石一幅,南山寺舍利塔记隶书刻石一幅,以及零星私家藏品。另文博单位存《古山翁词》楷书页一册及《古山翁书画题咏》行书一册、《岵庐印存》一册。
梁岵庐先生是名满大江南北的国学名家,也是我市标杆性的历史文化名人,是集文、史、艺于一身的通才硕学,在现当代是屈指可数的文化精英。先生毕生研究地方文史,有敢于坚持事实、坚持真理的文人风骨。治古经史、古文辞功底沉厚,治学态度谨严,不喜追踪时尚随波逐浪。写作不喜仿效世俗哗众取宠故作大题目,鄙弃动辄洋洋万言的拼凑文字,文风学风华朴兼济,经得起风雨时光的考验,值得后人尊崇。
先生过世近50年,因毕生著述和私藏文献早已星散各方,学界至今仍未有人系统整理其遗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哲嗣梁任葆和我市老辈学者梁锡荣、梅竹公、梁启春等人曾有志搜集先生作品,因各种原因未能奏功,十分遗憾。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先生生平行履,略作提纲挈领,以求抛砖引玉。至于精研其学术思想,弘扬其学术精华,是则有待于后来之君子。目前,港北区委、区政府和区文联等单位正组织人员努力发掘梁岵庐先生学术遗产,此项工作必将为我市文艺园地增添一束鲜艳的奇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