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模式与价值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模式与价值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模式与价值通过大思政,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观念、内容和形式,改善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让思政教育更好地在学生学习与生活各

通过大思政,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观念、内容和形式,改善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让思政教育更好地在学生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得以展现。在这一方式下,极大程度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从而提升了教育质量。因此,基于大思政背景,搭建更加适合新时代学生特质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扩展思政教育范畴,让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与理论的结合当中,增强其功能性和实践价值,从而推动学生的正向发展。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内容与目标

对大思政进行解读,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大视野、大学科与大系统。从育人理念来看,又包含三个“全”,即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基于大思政视域,可以有效帮助思政教育范围的拓宽,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获得质量更高在思想层面、道德层面和法治层面的教育。而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想要积极构建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大思政所包含的意义,确保实践育人中包含协同育人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确保思政实践教育能够将自我、社会和学校三种教育方式有机融合。在协同运作的模式中,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分别来看,首先在育人方面,作为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思政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探索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自我,保持理性价值。诚然,在社会和学校实践中,自我教育与实践所占据着较小的比例。但是,确实却对学生“三回归”目标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从“三回归”层面来看,高校通过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的开展,应当把基本目标设立为学生的回归生活、价值理性和社会实现。具体来看,回归生活实践则是指大学生应当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回归生活,成为真正指导自己健康生活的方法论;价值理性回归则是指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最高目标与理想,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社会现实则是指作为思政教育者,应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进行理论指导,同时要带领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和参与。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现状,指导我们当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建立起大思政视域下实践育人的模式,让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朝着集体方向发展,让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我国思政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难点

第一,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实际发展诉求不相符。想要开展成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学者应当保证教育重心落在学生发展状况与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确保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具备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然而,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看,往往更加侧重于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学习,教师通过理念传达和思想灌输开展思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真实作用难以发挥,甚至会沦为思政教育的附属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大相径庭。从思政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做好思政教育,就是做好人的教育。因此,应当把主抓点放在人的发展需求方面。基于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学会灵活变通,如果仍然采用理念灌输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有较好的实践教育效果。

第二,思政实践教育形式过于刻板。从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普遍形式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对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不断提升。但是从形式来看,依旧存在较为刻板单一的缺点。正是这一问题,大大降低学生参与实践交流的积极性。具体来看,在校内实践活动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采用最多的形式为经验交流和专题分享。而所探究的内容也仅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由于局限性较大,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等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效果有所提升。但由于实践形式仍旧过于单一,因此学生很难在此基础之上对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导致其虽然在学校里有专业所学,但在走入社会之时仍旧无法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所明确。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完善策略

第一,树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育人理念。基于新时期学生们的发展特点可知,其心理和行为都较之前学生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新时期的学生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个性思维的表达。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让育人理念朝着服务学生改变,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当从理论灌输逐步转向理论指引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个人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更好地汲取思政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思政教师从学生发展诉求角度出发,进一步创新实践内容与形式,确保实践育人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协同育人的理念也需要思政教师加以贯彻,确保社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在其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让学校和社会更好的发挥育人主体的应有作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回归价值理性、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等主要目的。通过这一方式,确保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做好学生在思想层面的引导,使之明白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

第二,着重突出思政实践育人的实践性。对于高校而言,要引导思政教师明确思政教育的目的与内涵,了解“三回归”与“三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思政实践育人突出实践特性。首先,要在实践探究中融入理论指导,让学生在获得理论传授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和适应社会,让理论不再是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其次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明晰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所包括的不同育人价值。了解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筛选出科学合理的思政时间内容。举例而言,如果学生存在爱国情怀薄弱的情况,思政教师应当在实践活动的选择上偏重于红色文化浓厚的实践。如果学生的集体意识不够强,教师可以选择集体性较强的志愿活动让同学参与。

第三,丰富思政实践育人的活动形式。首先,从校内实践来看,思政教师要做到结合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但同时加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对校内实践形式进行革新和发展。例如,在社会活动的开展中,通过数据库技术和学习资源平台的加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让活动的范畴与质量都有所提升。而在专题报道或经验交流等活动中,可以适当加入VR技术,“拿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其次,在校外实践中,教师在选择实践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自身特长,选择与学生较为贴切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要及时关注企业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成果与价值意义。除此之外,“文化传承”也可以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使其获得领悟与成长。最后,在自我实践方面,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让学生有充足的条件进行自我实践与教育。例如,构建学生实践组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有专业老师带领的情况下,让学生拥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与自由。

在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实践育人模式,能够更加充分地帮助学生实现回归生活价值、价值理性和社会现实的目标。对此,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确保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其内在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上海中医药大学 邰鹏峰)

上一篇: 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下一篇: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怎样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