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水浒心学》之:潘金莲和武松到底有无恋情

《水浒心学》之:潘金莲和武松到底有无恋情

《水浒心学》之:潘金莲和武松到底有无恋情《水浒心学》之:潘金莲和武松到底有无恋情

读者:你给潘金莲一个美好的结局,可不是篡改水浒?

陈圣叹:水浒作者能杜撰,俺如何不能东施效颦?

读者:何以见得?若无铁证,廷杖(明代大臣被皇帝罚打之法)你屁股。

陈圣叹:先给你个下马威,卧一大槽,请问“三碗不过岗”是啥意思?

读者:地球人都知道啊,你小子给我下套啊,我偏不说,你倒说说吧,言之成理,恕你无罪。

陈圣叹:《石头记》原创者吴梅村有俩后代老乡合著《水浒传注略》(太仓程穆衡迓亭著,同里王开沃半庵补)有记:

《都城纪胜》:酒楼上有山一、山二、山三之类,牌额曰过山。非谓有山,谓酒力高远也。是书此等处,疑作者犹及见宋之盛时,非依附臆造能为此也。

景阳冈在清河县北,余过时,乃一土冈,并无树木,亦并不险峻,今古不同如此。

这就是说,“三碗不过岗”不过是作者望文生义,顺着大家的想法去说,其实三层酒楼而已,那景阳冈也不在山东阳谷,而是在河北清河县北,这个版本的武松打虎才有点靠谱,你想武松回家是回清河,他跑到清河南面的阳谷县,难道是喝多了迷了方向,还是听闻老兄娶了个小娘子?

读者举手欲打:你个得理不饶人的,考证不错,后面就离谱了,英雄武松怎可贪恋女色,还不快与我正色点,说点正经的!

小说武松在北方,历史武松在南方

陈圣叹:潘金莲和武松,历史上实有其人,水浒作者只不过是取材历史人物,创造小说人物,历史人物去世了,小说人物得到永生,但已面目全非,只是还有历史空壳而已,此谓文学上的“蝉蜕法”, 中国红学第一女才人王梦蝶是你的小表妹,她美其名曰“蛹化蝶”。例如“潘金莲”之名取材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贵妃“步步生莲花”,后来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叫人用黄金打造六尺金莲花,然后请窅娘与大周后在上共舞,小脚更风流,于是乎,“三寸金莲”之说,就形成了。于是,我们看到,潘金莲之后,又出了潘巧云。

武松历史真实人物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_武松历史

《水浒传》大书特书武松故事,和梁山二当家的卢俊义一样是十回故事,被研究专家对称为“武十回”与“卢十回”,但武松不过是普通头领,而卢俊义却是副统帅,作者如此并列描写,深意存焉,后面再详细说,本篇只谈风月,不谈政治。

武松打虎何等英雄,武松杀嫂何等气概,武松醉拳何等聪慧,武松调戏孙二娘何等幽默,无怪乎金圣叹把武松评为水浒第一人:“天人也…..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上上人物,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至于武松血染鸳鸯楼,则让人胆战心惊于天伤星之残忍,居然滥杀无辜之玉兰等妇女,让人齿寒!

然而,这一切都是小说家言的艺术虚构。

根据《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西湖大观》、《临安县志》等史籍来看,都大致相同地记载了宋徽宗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为民除恶,可谓大侠。“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与“非盗也”说的是武松本是流浪艺人,杭州知府高权见其武艺高强,遂邀请入府充当都头,因功提为提辖。后高权得罪权贵,被罢官,武松也被赶出衙门。蔡京的儿子蔡鋆继任杭州知府,倚仗其父权势,虐政殃民,人称“蔡虎”。 一日,武松身藏利刃,隐匿于蔡府之门外行刺,成功结果他的狗命,但被官兵围攻而被捕,后被严刑拷打而亡。杭城“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蔡京被罢官后紧接着就是北宋灭亡,就有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武松历史真实人物_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

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明白武松打虎是虚构,历史上的人虎空手道对决,也只有小说中的武松个案比较有名,五代时期李存孝打虎,不为多人知晓。李逵杀虎,和猎户无异,好比我们现在让子弹飞过去,老虎也没有抵抗力,这非平等对抗的自由搏击,因为你使用了器械,水浒里倒有一个打虎将李忠,只是作者并没有写其打虎,并将其功夫差表现为走江湖卖膏药的,这似乎是武松早年的经历,但非“主题武松”。

“蔡虎”之名,取意孔子云“苛政猛于虎也”,几百年后的新中国解放前,蒋总统的太子蒋经国就曾设立了政府性组织“经济督导员管理处”, 喊出了“严厉惩治腐败”的口号,矛头对准官商集团,掀起廉政风暴。但只打死了几只苍蝇,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因为中央大佬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乃至宋美龄的干涉下,蒋经国被调离上海滩。

“蔡虎”之名,也如《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是把赵太祖比喻成龙,大将比喻成虎。

武松打虎是虚构,但了解“武松杀‘蔡虎’”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是两层,一是表现武松的威风,而是影射,巧合的是,孔子是山东人,武松在山东景阳冈打虎,这暗示你孔子云“苛政猛于虎也”,这就是宋江经常说的“奸臣当道”。

我们把“武松杀虎”与“张都监血溅鸳鸯楼”结合来看,就明白了张都监与蒋门神勾结即是官商勾结,张都监即是祸害百姓的老虎,张都监即是影射“蔡虎”。

武松杀人后题壁:“杀人者,武松也”,这就是武松光天化日之下行刺“蔡虎”的英豪之气!

“武松杀‘蔡虎’”,并没有杀其家人,并非滥杀玉兰等无辜的“天伤星”,所以给其结局是在杭州西湖当和尚,而杭州西湖恰是历史武松的葬地。

历史上的武松“惨遭重刑死于狱中”,没上梁山,更不会演绎出“武松单臂擒方腊”故事,请看三篇“关联阅读”,即可明白,不值得分析,因为正史明确记载是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擒了方腊。

历史上的打虎英雄,也有,最有名的那就是五代时期的后唐一员虎将:李存孝,下面有专文解读:《与侯会先生谈武松打虎》,在此略过。

武植与潘氏在明朝?

回头再说潘金莲,被作者弄成了“女陈世美” (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又名陈年谷,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当时清官。)与“女潘仁美”( 潘仁美原型是潘美,而潘美则是宋太祖的南征北战的一代名将,“正面老虎”将军也)。

阳谷与清河,至今流传潘金莲这位贤妻良母的懿行佳话。

CCTV“走遍中国”栏目记者实地采访得知:

当地人介绍,1946年初,武植墓就被掘开,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到一米九,三个小说武大的高度,比小说武松还高,想来比历史上的武松更高,比刘翔与姚明也只低一头而已,是比山东大汉还山东大汉的大汉,哪里如“三寸丁谷树皮”?!

武松历史真实人物_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

其《墓志铭》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公少时聪敏,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说的是历史上的武植不是卖炊饼的,还中过进士,官拜七品县令,且政声颇佳,万民拥戴。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美其名曰“万民伞”,表达对地方官离任的挽留之意,因“伞”谐音是“散”。

武大郎(武植)是清河县孔宋庄人,潘金莲则居住在一河之隔的黄金庄,不仅不是毒杀丈夫的红杏出墙淫妇,而且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名门淑媛。

从历史对照,更加可笑,历史武松生活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 1119-1125年),而传说中的武植,则在明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 年)中过进士,此间相差300岁,俗话说500年前是一家,这武松可不是武植的先祖,而在水浒作者笔下,宋代的武松居然成了明代的武植之二弟,这真是典型的三国张飞投靠宋代岳飞,三国关公战败隋唐秦琼,汉代司马迁传道宋代司马光。

然而,这不过是传闻,有好事者查中国进士榜,并无武植,其墓,也是村人制造。

无怪乎人云《三国演义》是九分真实一分演义,而《水浒传》则是九分演义一分真实,在我看来,万分之一的真实才是客观,因为水浒108将绝大多数都是虚构。

既然英雄是塑造,那故事自然是假的了。

西门庆是子虚乌有

水浒作者如此处理,无异于告诉你不要把《水浒传》当成宋末历史来看,只不过是背景而已,作者深意存焉,俺在本书《重读水浒.自序》中有言,后文再详细解读。这好比《金瓶梅》写的是北宋,却出现明代人物真实的凌姓官员, 无异于告诉你“西门庆日记”不过是子虚乌有,写的是“明朝那些事”!

回头看标题“潘金莲和武松到底有无恋情”,从历史来看,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不同世纪的两代人,如果是同时代,倒有的说了,可以说是武松从山东跑江湖到杭州。

作者也是如此说武松离家出走,又意外相逢,如果割去潘金莲和武松那些章节,也不影响武松上梁山,只要杀个人就是理由,但作者大张旗鼓地描写叔嫂恋,后经西门庆添油加醋更弄得满城风雨,潘金莲遂名满天下,更加上兰陵笑笑生这小子从水浒肋骨(叔嫂恋)钩沉中国版夏娃故事(圣经·创世纪》和《古兰经》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的女人,人类的袓先,好比中国女娲抟土造人),值弄得潘金莲作为“夏姬”(中国红颜祸水之首,夏桀之皇后)而千古流传。

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_武松历史真实人物

西门庆虽然子虚乌有,又是历代皆有此样人物,以后更多。

无怪乎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官员如施耐庵先生一样胡说 “西门庆故里”故事,争相为“西门庆”立牌坊,斥资3亿元建“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把“金瓶梅学术研究”提升到“文化产业”高度,主推“中国伟哥”。

这让西门家族有拜祭祖上的地方,也让西门庆的母亲兰陵笑笑生每夜有了冷猪头吃。

但好汉武二郎看到西门庆死灰复燃,一改“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形象,华丽转身为文化产业英雄,身处和谐社会而杀不得,再想想老虎也成了国家级保护动物,真英雄于当代无用武之地,于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脉络受损,蒸迫鼻窍与脑颅,流血不止,又无人照看这单身汉,竟含恨去世!

读者:照此来看,潘金莲是1400后人,施耐庵(1296--1370?)与罗贯中(1330?--1400?)是1400前人,那水浒作者肯定是明朝人啦,这与主流观点“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冲突。

陈圣叹:水浒作者分野为“元末明初”与“明朝初中期”,这正是主流与非主流的分野标志,因为非主流找不出作者,所以我们暂时还只能悬解水浒作者,这也是本书不研究水浒作者的原因,还不是时候,有待文献与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也可见水浒研究,才是春天萌芽,无论作者说还是文本说。

其实,就潘金莲是1400后人,也可以这样圆场:施耐庵原著水浒初本,并无武大与潘金莲,是后来作者插入,“间色耳”,为了对照潘巧云。

读者:你这家伙为了给主流观点圆场,居然“杀死潘金莲”!

陈圣叹:兰陵笑笑生都能让潘金莲枯木逢春,我有何不可,你看那金圣叹为了让英雄挺直了别趴下,居然腰斩水浒,胡说原本是70回,那周汝昌为了笔名曹雪芹者塑造金身不败,居然腰斩红楼120回,并大骂高鹗,这都是半瓶子醋的荒唐表演,你逼良为娼让俺俺“杀死潘金莲”,不过是北施效南施也。(陈圣叹:陈论语乃黄河人,施耐庵乃长江人。)

“关联资料”:

一;民国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又名《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 第五十八回 张叔夜截海获宋江 韩世忠搜山擒方腊:

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真实人物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

这时童贯合各路兵力,已屡获胜仗,把方七佛杀得大败亏虚,逃回杭州,困守以待方腊援兵。童贯趁破竹之势,更督促王禀、王渔、王渊、刘延庆、辛兴宗、杨维忠、刘镇、杨可世、赵明、黄迪、冀景、马可直诸将领,不分昼夜,并趋杭州。

……童贯即传令围搜帮源洞,擒获方腊的,为南征首功。这道命令一下,诸将领暨三军士卒,谁不想争得首功呢?像猎狗搜山似的,争先恐后,东寻西觅,把一个帮源洞搜遍了,只不见方腊的踪影。众人以为韩世忠的决断靠不住,认做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想罢了。大家渐渐懈怠下来,不去搜寻了。韩世忠却深信只在此山中,搜索不已。他循着一小径,深入约五六里地,忽有一条陡涧阻住进路。他勒马四周视察一番,复跃马跳过涧去,越险再进。又三数里,遂至一大谷,林木茂密,里面有无数军马藏着。古松下设黄幄,几百个彪形大汉,握刀执剑卫护左右。幄里约有十五六个美貌女子,伴着个黄袍虎须的大王坐着。韩世忠喜道:“方腊果然在这里了!”把马一催,直向黄幄驰去。那些护卫一见,一拥而前,刀剑并举,阻住韩世忠战斗。韩世忠大奋神威,叫一声:“来得好!”左手挺枪,右手挥剑,远的枪挑,近的剑劈,不到半歇,便枪挑剑劈,死了五百余人。其余的护卫吓得胆裂心碎,更无人敢再上前,各自避退不遑。韩世忠也不去追杀他们了,飞马人幄,轻舒猿臂,把方腊提到马上,往原路驰回。将出山口,忽闪出一彪军马,一将当先拦住韩世忠喝道:“把方腊留下与我!”韩世忠即滚鞍下马,把方腊献与那将官,道:“末将敬当献与将军!”那将官便命左右把方腊绑了,带在马后,问道:“他的党羽还有在里面么?”韩世忠回指道:“都在那个山谷里!”那将官便命韩世忠领路,再入山谷,把方腊妻小及丞相方肥等,一并捉获。把山谷里藏的从众大杀一阵,杀得满山满谷尸首横陈,像乱柴一般。还有数千被掳的妇女,吓得走投无路,四处乱窜。那将官传令道:“不要杀了!听他们死活去吧!”说着,便拨马出离山谷,押着方腊等投童贯大帐报功。童贯大喜,就把那官记了南征第一功,韩世忠的功劳却全行埋没了。你道那擅功的将官是谁?原来就是熙河统帅辛兴宗。韩世忠的几个同列大为他不平。韩世忠道:“这有什么介怀呢?我们只要自己能做事,问心无愧就罢了,何必要分别是谁的功劳呢?”同列嗟叹了几声,便也不提了。至是方腊的起义已平,童贯即日班师回朝。

(陈圣叹:《宋史·韩世忠传》记载:“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己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

二;民国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五十六回“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末自己点评:惟俗小说中,有授宋江为平南都总管,令率全部往讨方腊,此乃子虚乌有之谈,不足凭信。即如武松独手擒方腊事,亦属以讹传讹。方腊为韩世忠所擒,正史中曾叙及之。况腊在睦州,不在杭州,其谬可知。作者虽有闻必录,而笔下自有斟酌,固非信手掇拾者所可比也。

王禀亦督众随入,杀毙贼众无数。方七佛料不能支,开了南门,向西逸去。武松见七佛窜出,飞步追赶,也不及招呼同党,只是大胆驰行。七佛手下尚有数十骑,回顾背后有人追来,欺他孑身孤影,便回马与战。武松虽然力大,究竟双手不敌四拳,斗了片刻,左臂忽被砍断,险些儿晕倒地上。七佛跳下了马,招呼从贼,来取武松性命,忽劈面一阵阴风,吹得头眩目迷,竟致倒地。可巧张横等也己赶到,你刀我斧,杀死七佛从骑。武松见有帮手,精神陡振,即将七佛揿住,张横忙替他反缚,牵押而归。俗称武松独手擒方腊,想即由此误传。

武松历史真实人物_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

(陈圣叹:蔡东藩先生不了解历史武松故事,还以为武松真的上了梁山还南征,所以一个“想即由此误传”的“想”字,制造了“武松杀方七佛”,其实方七佛在战争中逃生而去,这却是正史,可见,在“武松单臂擒方腊”问题上拨乱反正,而又犯下“武松杀方七佛”的历史演义错误。)

第五十七回入深岩得擒叛首征朔方再挫王师:

有一小校,挺身仗戈,带领同志数人,潜行溪谷间,遇一野妇,问明方腊所在,野妇却指明行径,他竟直前捣入,格杀数十人,大胆进去,见方腊拥着妇女,尚在取乐,纵乐如恐不及,想亦自知要死。不由的大喝道:“叛贼速来受缚!”方腊瞧着,方将妇女推开,拔刀来斗,战不数合,被小校用戈刺伤,活擒而出。看官道小校何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韩世忠。世忠为南宋名将,应用特笔。世忠擒住方腊,行至窟口,适值辛兴宗领兵到来,便令世忠放下方腊,饬军士将他缚住,自己带兵,再入窟中,搜得腊妻邵氏,腊子毫二太子,并伪将方肥等五十二人,一并絷归,所有被掠妇女,概置不问。后来上表奏捷,只说方腊是自己擒住,把韩世忠的功劳,略去不提。看官你道他刁不刁,奸不奸呢?骂得痛快,并且找足前文。各军复搜荡贼党,总计斩首七万级。还有一班良家妇女,被贼淫掠峒中,自经官军杀入,连衣服都不及穿着,多赤条条的缢死林中。其余胁从诸百姓,尚有四十余万,概令归业。总计方腊作乱,共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官军自出征至凯旋,越四百五十日,用兵至十五万人。方腊解至京师,凌迟处死,妻子皆伏诛。富裘道人旋亦授首。余贼朱言、吴邦、吕师囊、陈十四公等散走两浙,亦先后荡平。有诏改睦州为严州,歙州为徽州,加童贯太师,封楚国公。各路统将,俱封赏有差,相率还镇。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七·童贯传》中有“方腊传”(附):

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武松历史_武松历史有这个人吗_武松历史真实人物

(陈圣叹:童贯(1054—1126)被称为“媪相”,而蔡京为“公相公”; 童贯主军征西夏颇有军功后人不看,镇压方腊起义被后人骂,而岳飞抗金成就功名,岳飞镇压杨幺起义被后人原谅,看来,人之主观能动性,有关后世的评议。)

上一篇: 东欧最美丽的小国--匈牙利
下一篇: 马扎尔人的迁徙,来到匈牙利前的匈牙利人——匈牙利简史3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