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古代、近代的中国史学一、中国古代史学1、史学的萌芽:历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史学一般起源于记事,当时无文字,人们用结绳、刻木、绘画等形式记载自己的历史,同时主要用口头历史传说,通过口耳相传、展转复述的形式,记忆自己先辈的历史。氏族时期,“佳辰令节,游猎斗战之隙”,其时“三三五五,围炉籍草”,部族之长老“纵谈己身或先的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听者娓娓忘倦,兴会飙举”。这类传说便有了史料的价值,所谓“十口相传为古”就是这个意思。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就是如此。历史记述和历史学产生于文明社会诞生之后,有了文字,便开始了历史的记载。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起,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到了公元前722年,中国有了更详细、更完备的记载——《春秋》。《春秋》的出现,使我国史学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春秋三传)《春秋》孔子修订是儒家的经典,其修订的目的在于“正名”,有褒有贬,从而使“乱臣贼子惧”。“春秋笔法”:《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在写作上属辞比事,记事有取舍详略,通过精心谴词用字,用微言寄寓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褒贬“大我国先秦史学,不仅在“发凡起例”上成为后代史学的开山,而且既重视“鉴往知来”,又重视史德。
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的史学开始形成。二:秦汉史学1、秦朝对于史学的扼杀:《秦纪》2、古代史学的正式确立与《史记》《汉书》:(1)《史记》创制了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史书体例。(2)司马迁所追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求历史运动的底蕴,值得后人称道。(3)司马迁不为时屈,不虚美,不隐恶,“敢述汉非”的浩然正气,正视现实,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行为,难能可贵。(4)司马迁在探求历史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关系十分重视,注意到了社会经济力量的历史作用,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5)不足在于一,如相信循环论,在叙事上“甚多疏略,或有抵牾”,同为一事,分在数篇,前后屡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相比,在体例上有所发展,把“书”改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用纪、表、志、传等四部分组成。同时,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但与司马迁相比有许多不足。总之,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时代,史学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两部史书的出现是我国学术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世界学术史上的大事。三、魏晋南北朝史学社会激烈变动时期,一是其史学脱离了经学的羁绊,在学术领域里,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著作增加较多,与《史记》、《汉书》并列为前四史的《后汉书》、《三国志》皆成书于此时。特别是范晔的《后汉书》不但史学观点有大的进步,在体例上有所发展,创立了《列女传》,把历史的记载扩展到妇女方面,一大进步。二是各类诗经史籍获得全面发展。不过,这一时期的史学带有“文胜于质”(史、野)的特点,不少史著都具有山林风月之色和佛玄鬼神之气。四:隋唐史学1、史馆的正式确立与史书大规模的撰修(隋设史馆,唐撰修24部正史中的8部。)2、史学著作由记实向理论的发展。刘知己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论著作。3、我国第一部典制通史的诞生。杜佑的《通典》。(加上宋代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三通。)唐代乃盛世,而史学也是当之无愧的。史家四长:才、学、识、德史才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写作内容的能力。史学是掌握的史学知识。史识是史家的见识和观点。史德著述者之心术,提倡纪史以实秉笔直书。四者相互联系。(刘知己史家三长论)清代三大考据著作: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史学理论的新发展——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史德。方志学的正式确立七:中国近代史学(鸦片战争之后)主流是资产阶级史学,是在近代西方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致用之学)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章太炎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四弊二病:2、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重要代表。提出古史新证的方法,把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相互印证,以旧释新,以新证旧。为古史考证开拓了新的道路。但它只是一种考据方法,只能用于考史,而不能论史。清华国学院四导师(梁、王、陈、赵元任)甲骨四堂(王观堂、郭鼎堂、罗雪堂、董作宾彦堂)甲骨学、敦煌学敦煌学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陈寅恪先生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学术发展的高度,于1930年响亮地提出了“敦煌学”的名字,并且指出了敦煌学为20世纪学术的新潮流,预言了其迅猛发展的趋势,可谓极具慧眼。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郭沫若赵元任罗振玉董作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特点1、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制度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2、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3、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候外庐吕振羽翦伯赞等。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正史: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是唐朝统治者命名的。现在所说的正史是清代乾隆年间经过皇帝批准的纪传体二十四史,它是封建统治机构对各朝代历史发展的概况所作的专门记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四、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的优秀成果和可资借鉴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有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助于冲击那些狭隘、保守封闭的陈旧史学观念,有助于建立史学研究的新思路新观点。
五、提高了史学工作者的素养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和有造诣的历史学家。第二节古代、近代的西方史学一、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学西方史学发源于古代希腊。东西方史学皆经过一个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记事的发展过程。1、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传说及人类的起源2、《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3、典型的英雄史观: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但此时的英雄史观同以后的英雄史观不同,这里突出的英雄并不是为了贬低大众而是为了抬高英雄的后代子孙,抬高创作史诗的民族自己,这种英雄史观代表了一种文化上乃至血缘上的寻根和认同。而这正是历史最初和最基本的价值所在。4、古典时代——道德史观随着人类原始社会的结束,英雄时代的消遁,历史进入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即古典时代。出现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塔西佗等伟大的史家。《历史》被称为西方史学上第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作者撰述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到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要把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历史》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5、中世纪——基督教史观——天命史观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成了神学的分支,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基督教史学在理论上的特征:(1)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2)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3)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史学沦为神学的侍婢。基督教史学在历史思想上的创新:以宗教神学的语言表述了某种历史进步观,,提出了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观,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创立了体现历史线性发展的公元纪年法。二、近代西方史学1、文艺复兴时期——人学史观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展开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为了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史学,他们打起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史学中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主张注重人而轻视神,注重今生而轻视天国,人重新成为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界主题,并为现实服务。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史学家,如布鲁尼马基雅弗里、培根,成就巨大,为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2、启蒙时代-理性史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启蒙思想家认为:历史的不断进步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结果,而知识的积累则来源于人类不断的理性追索,所以,理性是人的根本。此时,史学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史学领域扩大,要求用科学观点解释历史。(2)理性主义的态度。(3)史家们特别重视因果关系的阐述,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4)用历史为资产阶级服务。吉本、休谟。3、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兴起:历史发展规律探讨的模式。为了揭示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一些哲学家提出要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历史,反对一味地描述性历史的芜杂和琐细。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康德、赫尔德和后来的孔德(重科学实证)、黑格尔(重精神力量)。在西方,19世纪被称作历史学的世纪,由于历史受到高度重视,历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时的西方史坛,流派纷呈,主要有前期的浪漫主义史学,中后期的兰克史学和后期的实证主义史学.(1)浪漫主义史学: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逆反.它克服了理性主义史学的机械片面性和用一种固定的当代标准评价历史,忽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现代主义倾向.浪漫主义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再专注于”普遍的理性”,而是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用描绘具体历史情景和抒发作者的激情而取代了理性的分析,提倡直觉体验和移情理解.浪漫主义史学的思想核心是历史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和割断历史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并认为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由于政治倾向不同形成几种流派.其中资产阶级自由派成就最突出,他们提出阶级斗争史学观。
(2)兰克学派:19世纪下半叶国际史学的主流学派。德国史学家,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称兰克以“科学态度和方法”为研究历史的第一人,是“近代史学之父”。他主张要根据原始资料写历史,对史料考证务求详尽,重视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主张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如实直书”。兰克的史学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A宣扬“客观主义”.B宣扬史料高于一切,从而把历史学变成了史料学。C认为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轻视理论和否认理论的指导。D宣扬神秘的宗教史观,摈弃理性主义。(3)实证主义史学:兴起于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下半叶流行。史家响应哲学大师孔德的号召,努力把史学建设成象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实证的科学。其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历史学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有其进步性。但由于历史观的问题,不能真正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