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目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广泛共识,但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和少数群众共同理想弱化的现实也不容忽视。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从社会层面讲,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定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通过共同奋斗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 “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伟大旗帜”,明确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用什么理论体系作指导,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当代中国实践的模式,其功能是解决走什么路的问题。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道路对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会得到发展,赢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其功能是解决以什么理论作指导思想以及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合和统一,是当代中国实践和理论的引领航标,其功能是解决举什么旗,即指明方向,展示形象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①这面旗帜内涵了实践、事业、理论、目标、方向、前途、理想等多重意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立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深深植根于时代、历史和现实之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四分五裂,社会战乱不已,人民水深火热。民族衰落的屈辱孕育着民族复兴的期望。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封建主义清王朝的统治者既不能完成内部的根本变革、实现社会转型,也不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证明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所追求的资本主义强国之路也无法实现。救国于危亡、拯民于水火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并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民主、富强的百年夙愿。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努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促使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新探索、新思考。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激励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多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9%,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十七大报告所总结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③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精神支柱是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前提,是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保证。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要求,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目标。这个共同理想,可以说是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宏伟壮丽,鼓舞人心,又实在具体,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突出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理想的根本依据。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任何一种崭新的社会理论,都是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题。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反映和体现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概括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中间层次和中心位置,成为联结不同层次内容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处在最高的层次上为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思想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又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微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可以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讲过,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实际意义。同样,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来谈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3.切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认真研究理论宣传普及活动规律及受众心理,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理论普及效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干部群众所掌握、所运用,并成为坚定的信仰,从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实现共同理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理想的确立,需要价值主体即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共同理想越能转化为共同利益,就越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为之奋斗。因此,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把共同理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解决好干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中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实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样才能为思想教育发挥威力创造社会条件,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政策、体制、社会基础。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将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贡献力量。
第三、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以及群众的切身经验,进行生动的共同理想教育,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积极热情地为之奋斗。另一方面,又要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④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和矛盾,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这就要求用共同的理想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客观具体地分析,帮助大家认识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此而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坚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如何,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告诫我们:“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十五届六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做人民的公仆。”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落实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活动中去,最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也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活力。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切切实实把党风、政风搞好,切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注释:
①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Z].
②③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14.
作者简介:吴菊花(1964—),女,四川仁寿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建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