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为更好地指导银川市初中学校做好复习备考工作,帮助九年级教师学习、理解历史学科《中考命题说明》,切实有效地开展2020年中考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20 年 6月 2日在银川二中北塔分校举办“银川市历史学科中考备考研讨会”。
研讨会上,来自银川市唐徕回中南校区的史文静老师和银川二十一中的杨平老师分别进行了课例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安排现场评课,银川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朱维老师遂提议参会教师以文稿形式,进行线下评课,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即日起,我们将择选优秀来稿进行刊登,以助推更多教师的成长,力争将研讨会的效益最大化。
今天刊登的是银川六中梁新惠老师的来稿,她从建构生成的角度剖析了史文静老师的《新中国外交专题复习》的展示课,评价角度新颖独特,体现了梁老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
初中历史课·点评
一堂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的
建构生成魅力
——以史文静老师
《新中国外交专题复习》为例
银川市第六中学
梁新惠
一
建构,点线成面
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认识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
具体到学习层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借助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维特罗克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较好解释了学习的建构过程,他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时至当前,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及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互动性和情境性。
史文静老师围绕“新中国外交”这一专题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多次激活了历史教学的课堂建构功能。史老师先以视频资料将学生带入一个宽阔的外交知识情境中,引出主题,触发思考;接着紧扣课标,呈现“新中国外交”的复习轮廓,提出复习要求:四人一小组,选出本组最优秀的思维导图,由小组长带领大家梳理外交专题的知识点。学生们基于已经习得的知识点,及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方法,搭建知识联结的纽带,进行自我学习经验的整合与建构。思维导图的呈现,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结果的呈现,整个过程都体现着学生对自我思维的影响和对知识理解的自主调控。
课堂教学本就是基于情境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能以抛锚式教学为学生搭建起知识建构的即时性平台,就是在帮助他们拓展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当然,此部分的不足之处在于史老师未能及时、适恰地借助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对知识建构的外在认同,老师尽可能地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源于老师或是同学的激励及质询,会对学生的课堂心理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继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示分析之后,史老师以时间为轴,归纳整合出新中国外交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及90年代以来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与具体表现。“新中国外交”这一主题,由点到线,变得清晰起来。如果能融入不同阶段外交呈现不同发展特点的宏观历史背景,或许知识建构会更立体。
二
解构,指向生成
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初步建构基础上,史老师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解构历史知识的平台,看似矛盾的课堂教学的建构与解构,实则相辅相成、内在统一。
专题复习课的第二大环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2016年至2019年宁夏中考题,明确考查范围和设问方式,借助导学案,探究讨论之后,由四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看似简单的环节设置,实际操作却隐含着将知识系统打破归类的难度,或者说,这一环节的核心不在“整”,而在遵循知识规律与学生思维规律的“破”,打破是为了更灵活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仔细观察琢磨着近几年宁夏中考历史题,将“新中国外交”这一模块内容分解为外交发生的原因、外交内容、外交影响等方面,在解构知识点的过程中,寻求知识与练习题之间的关系平衡,最终做到学以致用。
田运在《智慧与思维》一书中提到“把学生教好,使学生学好,归根结底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而学到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基于知识而进行的建构整合与解构打破,正是学习历史的思维生成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对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解中,也体现在对知识特征的分析归纳中,落实在相关的试题中,则是获得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三
问题,素养的来路与归途
史老师课堂教学设置的第三个环节是学生仿照中考题型的命题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设计问题。这一环节,考验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其目标落脚点在于学生可以建构自己关于历史叙述的时空维度,历史解释是历史时空架构下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历史时序中后承于前的内在联系近乎规律化的存在,对外交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乃至影响的解释就在时序联系中发生。
学生若要仿照中考题型的命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及老师给出的史料设计问题,首先需要明白新中国外交的时空架构;其次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论从史出的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史料也必须置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脉络下,转化为历史解释的证据。
此外,学生的思维系统中要有“问题”储备,如何问决定着怎样答,“问题”成为历史教学贯穿始终的载体。学生如何借助史料和所学知识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一过程再度体现出历史知识解构与建构的统一,也映射着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素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内化体验及深化学习中生成的新问题,都在激荡着历史教学的生命力。
课堂上,学生扮演起出卷人与答卷人的双重角色,这样的教学现象在一般的历史专题复习课堂很少见,因为少见,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教学实践的结果如何,已经是一种综合的、很有创新性的教学探索。
在这样的教学尝试中,学生以出卷方式提出问题的效度确实还有待老师的归引指导,既已出发,又何愁归途!
史老师的复习课,设计非常用心,也有诸多创新,听课自然受益。历史教学之路漫漫,每一位历史老师都是求索中的成长者!
作者简介:
梁新惠,银川六中历史教师,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热爱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工作。从教以来,多次获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奖项。期待在历史的天空品味更多姿的色彩!
福利时间到
打开下方链接获取资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