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马崇仁:精心打磨的《赵氏孤儿》

马崇仁:精心打磨的《赵氏孤儿》

马崇仁:精心打磨的《赵氏孤儿》传统戏《搜孤救孤》是《八义图》的精华,但《搜孤救孤》对八位义士没有全部展现,只表现了程婴和公孙杵臼,没有另外六人。《赵氏孤儿》里将鉏麑、提弥明、灵彻、周坚、韩厥、ト风都表现了出来

赵氏孤儿的真实性_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

时间到了1960年前后,我们北京京剧团可以说是最忙碌的时期。除了庆祝建国十周年排演《赤壁之战》外,父亲作为团长一直希望多排几出能够把“四大头牌”拴在一块儿的戏。先排了《秦香莲》,虽然父亲的王延龄是配角,但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人都十分满意这出戏。不久又排一出四人合作的经典名剧,就是至今还常演不衰的《赵氏孤儿》。当年父亲看了秦腔的《赵氏孤儿》后突发灵感,决定排演这出历史名剧。由潘侠风编剧,先请了中国京剧院的郑亦秋导演,后来由王雁执导。虽然这出新编历史剧有编导方面的专家,但其中许多妙笔生花之处,都是父亲和谭、张、裘等几位大家创作研究的成果。没有多年的演艺经验,就不可能有那么多闪光之处。王雁能把老艺术家的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功不可没的。

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_赵氏孤儿的真实性

许多不懂戏的朋友提起父亲马连良,总是立马想到诸葛亮这个人物,所以多数人都认为父亲的代表作是《空城计》;懂戏的朋友自然知道,马派艺术的第一代表剧目是《借东风》。有人问我到底哪一出戏是父亲的杰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人家——《赵氏孤儿》是父亲毕生呕心沥血之作,代表了马派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人说赵剧是马连良艺术的集大成者,有人说赵剧是马派的扛鼎之作,有人说赵剧完全可以与《借东风》等量齐观等等,这种种说法都不过分。

京剧不是一种流行艺术,它就像一壶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它的隽永,越能体现它的韵致。从赵剧创演的1959年算起,至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它一直是京剧演出市场上盛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且在海外的演出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美誉。201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了搬演《赵氏孤儿》,参阅了多种历史演出版本,最终决定以马连良演出剧本为蓝本进行改编,在莎翁故里的演出盛况空前。这些不都体现了父亲对赵剧的一片冰心嘛!

马长礼、张学治

《赵氏孤儿》

父亲当年为了总结他在《赵氏孤儿》中的表演艺术,曾经写下了著名的文章《我演程婴》,为京剧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其中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我只提几件小事,同样十分感人。父亲把贾洪林先生演出《朱砂痣》的一个身段用在了“说破”一场,他十分高兴。因为观摩这个身段那年他才十岁,就被贾先生的艺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直想找机会在戏中把贾洪林感人的身段用上,五十年来一直想使却没有合适的机会,创作《赵氏孤儿》让他如愿以偿了。

据李慕良师哥回忆,在“说破”一场中,父亲为设计那段著名的[反二黄]唱腔煞费了苦心。一天夜里三点多钟,李慕良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说,他躺在床上睡不着,脑子里一直在思考这段“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忽然有了灵感,要李慕良赶快记下来。李说,先生,现在都夜里三点多了,有什么事明天早上咱们到团里再说吧,您现在应该休息了。父亲说:“不行我怕一会儿睡着了就忘了,你赶快记下来。”

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_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赵氏孤儿的真实性

上世纪50年代赴朝鲜慰问的时候,父亲发现朝鲜老大爷的服饰很有特色。用头发和马尾编织成的镂空的帽子,短款深色的上衣,下露白裙,有点像我们台上的女帔,父亲就把它的式样默默记住。在“打婴”一场中父亲为程婴设计了纱制的镂空员外巾,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观众能够看到里面白色的发鬏,十分醒目。将普通的男帔改短,制成墨绿色短帔,特意露出内村的淡绿色裙。这一突出又有个性的扮相,灵感就来自于朝鲜老大爷的服饰。父亲说,他倾毕生所学于《赵氏孤儿》,真是恰如其分的描述。

父亲欲排《赵氏孤儿》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上至中央,下到百姓的多方关注,人人都期待着他的新作问世。由于京剧传统戏有《搜孤救孤》,在“磨合”的过程中,编导决定保留“献孤”一折,将经典唱段“白虎大堂奉了命”改为用“西皮”来安腔。一日,康生看了“献孤”这场戏后有想法,他建议还是保留传统的二黄唱腔比较好。

康生对京剧里的门道是比较清楚的,不该建议的地方不多说一句。后来为了欢迎赵燕侠加入北京京剧团,父亲和赵演了一场《乌龙院》。在戏中父亲还使了一个高腔,台下反应十分热烈。谢幕时赵燕侠非常高兴,请康生跟父亲说,再跟她合演一场《胭脂虎》,康生知道戏中老生扮演的李景让是配角,就没言语。

1963年香港演出实况

父亲觉得“献孤”保留“二黄”唱腔也可以,但自己与余派的唱法不同,为了坚持自己的特色,设计了“在白虎大堂奉了命”一段。原来《搜孤救孤》里程婴与妻子的那场戏就只得掐了。因为大家认为程婴拿刀欲杀自己妻子的场面不合适,对程婴的整体形象不利。

《赵氏孤儿》初次公演的时候大约四个小时,后来逐渐精化细化压缩到了三个多小时。第一版时开场有程婴、公孙杵臼作为赵家友人前来赵府的戏。这样安排是为了让程婴出场比较早,马、谭在台上也见面了。后来为了压缩时间,这场就删了。第一版是裘盛戎的屠岸贾,周和桐的魏绛,有点温。北京市有个艺术委员会,成员有马少波、薛恩厚等,他们提出了意见,认为裘演屠岸贾不合适,应该将裘、周二人的位置对调,同时演员也对工了。导演组觉得合理,就接受了这个意见。但裘先生为这个人物设计的一些身段造型十分出彩,还是保留了下来。

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赵氏孤儿的真实性_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

在演出过程中,有不少观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父亲对他们的意见非常重视,而且从善如流,迅速加以改正。有两位观众叫传陶、闰水,他们写了一篇文章,对《赵氏孤儿》中魏绛还朝后的“打婴”一场有些看法。他们认为,程婴在确认魏绛是忠良后,对魏绛道明孤儿的真伪,魏绛就信以为真是不真实的。因为只凭程婴的口述,没有任何佐证,魏绛是不会相信程婴的。

为了弥补这个漏洞,父亲马上与剧组的成员商量,在不变更场次的前提下,利用细节加以弥补。于是才有了在“盗孤”一场中,程婴问公主,“日后母子相见以何为证?”公主道,“我儿胸前有三颗红痣,可作证凭。”除了这个细节外,父亲还在“定计”、“班师”、“打婴”几场中,在原则性的问题和细节的安排上做了调整,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名为《疑义相与析一一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表现了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精神。

传统戏《搜孤救孤》是《八义图》的精华,但《搜孤救孤》对八位义士没有全部展现,只表现了程婴和公孙杵臼,没有另外六人。《赵氏孤儿》里将鉏麑、提弥明、灵彻、周坚、韩厥、ト风都表现了出来,除了前面死去的七人外,最后一场报仇之后,程婴大笑而死,基本还原了《八义图》的原貌。后来为了压缩时间,删去了灵彻、周坚的戏。为了表现好人有好报,也不让程婴死了,才有了现在《赵氏孤儿》版本的维形。

马龙撰著《听歌想影话梨园》

团结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赵氏孤儿的真实性_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

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_赵氏孤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_赵氏孤儿的真实性

京剧道场

上一篇: 组织部,人事局,公务员局和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什么关系?
下一篇: 郑棋元惊喜连连,这次他是《赵氏孤儿》里的程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