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王炳林 储新宇: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 学习十九大精神进行时

王炳林 储新宇: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 学习十九大精神进行时

王炳林 储新宇: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 学习十九大精神进行时教育部新闻办

新的历史方位是指_新的历史方位是指_新的历史方位是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内涵丰富,该怎么学懂学透?今天,跟小编一起来读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两位专家王炳林、储新宇的文章↓↓↓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的历史方位

王炳林 储新宇 / 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找准历史方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思想、发展方略的根本性问题。96年来,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前提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方位不清,则方向不明。只有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推进发展的方向才会正确,路径才会清晰,方略才会科学,行动才会坚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做到了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发展阶段,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方位的、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定位的现实依据

对历史方位的判断需要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依据就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

1.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天宫飞天、可上九天揽月,蛟龙深海探测、可下五洋捉鳖,实施精准脱贫、6000多万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以顽强意志品质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全面二孩放开了,绿水青山回来了,社会保障健全了,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减少了,干群关系改善了,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了等等。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起来”是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让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起来”是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强起来”是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路径。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在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但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曲折前行,甚至遭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行稳致远,“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彻底破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陷入瓶颈,有些甚至陷入现代化陷阱,纷纷寻找出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涵着中华优秀文明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文明发展逻辑,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成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解决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面临的根本性与深层次矛盾、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诸多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定位的时代标识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在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看似范围扩大了,实则对问题的把握更为精准。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了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1.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期盼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例如,过去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现在是希望吃得更健康、更营养,穿得更时尚、更有品位,还希望更多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更愿意为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贡献力量,也更加看重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和身心健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2.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习近平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进程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精准把握。我国经济总量虽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3.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习近平说:“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重大判断需要我们既要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又要深刻认识两个“没有变”,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牢牢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历史定位的思想旗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历史方位的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定位的思想旗帜。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体现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2.八个“明确”清晰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框架结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八个“明确”。这八个“明确”分别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八个“明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

科学的理论只有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才能发挥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需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14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具体谋划,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安全、外交、军队等各个方面,回答了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方案。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方位具备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战略安排设定是否科学,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得失成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分两个阶段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

1.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高度自信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就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近40年的改革创新,我们党有信心有能力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并且充满自信地提出了新的2050年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新的2050年目标将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法和表述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新的动员,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所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3.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未来。习近平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新的历史方位是指_新的历史方位是指_新的历史方位是指

上一篇: 结构、历史与行为
下一篇: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