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军内部提上了一个企划:希望学习的西方的军事制度,实施军衔制,用以表彰那些为国奉献的将军们。
萧克个人简介(萧克哪里人)
在实际的实行后,中将准上将的军衔删除了,改为“大将”军衔。
其中我国又经历了抗美援朝等事件,终于到了1955年,我国开始正式授勋,授予这些为共和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将军军衔。
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十大开国大将。
不过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将星荟萃,有被选上10位大将的,也有名落孙山的。
其中军委原本拟定的大将人选共有15位,最后却有5名将军与之失之交臂,而落选的分别是哪5位?后来又被授予什么军衔?
在解放军内部有这么一种说法:“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可以说,萧克一直是被默认的上将第一人。
萧克的主要功绩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与林彪都是黄埔第四期的时期,当时的黄埔学生可以说是天之骄子都不为过。
萧克1927年入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就转入井冈山打游击,并在整编后仅仅24岁就成为了红八军的军长,当时的林彪也是跟他一般的职位。
萧克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之中没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在开国的大战中没有什么战绩,虽然他资历够老、能力足够,但是没有很高的功绩,所以被评为上将也就不出所料了。
当时与萧克同时期出来的将军,甚至比他资历还浅,都评得了大将军衔。
但萧克本人却对这个看得很开:“很多战友都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场上牺牲,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评什么军衔都可以。”
萧克对于自己的家风建设,也颇有想法。
萧克夫妇本来育有三个子女,但是活到和平年代的只有小儿子,他一直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感恩。
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萧克的夫人刚刚生完孩子,身体非常虚弱,刚好被路过的杨尚昆夫人李伯钊看见。
李伯钊把仅有的一公斤大米给了萧克夫人,自己却差点饿死在草地上。
对于李伯钊的救命之恩,萧克夫妇一直记在心头,几十年念念不忘。
萧克常常对自己的小儿子说:要是没有伯钊阿姨的米,我们都活不下来,你要记得伯钊阿姨的好。
战争年代,萧克也不忘让孩子学习与参与解放区的建设,锻炼孩子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小儿子萧星华才有机会到正规的学校读书,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刻苦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
但很快,全国就迎来了“上山下乡”运动。
萧星华被下放到湖南洞庭湖农场,接受劳动锻炼,萧克也让自己的儿子踏踏实实地干,不能耍滑头,要融入到百姓中去。
那时候还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很多农活全靠人力,农场实行军事化管理,哨声一响大家就开始干活,从早到晚不停息,萧星华从没有说过苦,只是默默的干着。
父亲的教诲加上多年的磨炼,练就了萧星华的踏实肯干、简朴的生活习惯。
农场运动结束后,萧星华被分配回北京工作,萧克一直教育他:“在外面你要好好工作,小时候跟着家里吃饭,这是对你很大的照顾了,我不会为了你们的工作帮忙,在外全靠自己努力。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大碗的饭,谁也别想靠着我的名头去走后门。”
他乐观豁达的心态,也让他在后来的仕途上有着一定的建树。
萧克将军本人也在回忆录中写到,对于自己的一生没有特别的要求,有的只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位落选大将军衔的,是张宗逊将军。
这位将军虽然落选了大将的评选,但他的儿子在五十六年后也被解放军评为上将,一门出了两位上将,也算是一段共和国绝无仅有的传奇。
在抗日战争中,张宗逊的表现非常耀眼。
作为358旅的旅长,他率部在晋西北抗日游击了一段时间后,转战冀中平原。
当日军得知了张宗逊部的动向后,他们让水原义重率领的混成第8旅团负责剿灭张宗逊,被张宗逊巧妙设计,连环埋伏,歼灭了近千余人。
虽然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优异,但张宗逊本人独立指挥的大战役非常的少。
在解放战争的大同之战,是他唯一一次指挥大兵团作战,却问题频出。
张宗逊的指挥存在着两大失误,一是没有迅速攻下大同,浪费时间太久,使得国民党内部达成妥协,傅作义得以增援阎锡山。
二是在集宁之战中,本来有机会歼灭集宁的先头部队,但是却错过了歼敌良机,致使集宁丢失。
此战导致我晋察冀形势急转直下,张家口暴露在敌军打击之下,不得不战略性放弃大同。
对比其他几位大将的履历,张宗逊的军事生涯存在着硬伤,没被评为大将也就情有可原了。
相比于前两位落选将军,第三位王震将军有所不同。
他在一线部队的作战经验丰富,甚至常常身先士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猛将。
王震曾经亲自护送毛主席前往长沙,并在路途中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无论从军功上还是从职位与贡献上,王震都足以授勋大将,但在1955年的授衔时,王震仅仅获得上将军衔。
其原因主要是,王震曾经是萧克的下属,萧克比王震资历还老,都被评为上将,王震自然也没有资格评上将。
考虑到红军出身的将军的派系平衡,同时照顾到湘鄂西苏区、红二方面军、120师,王震不是湘鄂西苏区的。
而候补的大将许光达正好全部符合这些条件,许光达还是装甲兵的总司令,对标苏联的装甲兵也是大将,所以许光达代替了王震的位置。
不过后来王震主动参与到了我国的农垦事业,上马将军,下马耕地。
他主持领导了我国的农垦事业,开荒北大荒,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1954年,王震主动来到汤原县探望老战友,不经意间看到了东北的黑土地,不由得对于建设起北大荒有了想法。
他主动向国家申请主持北大荒的建设,1956年中央决定成立农垦部,毛泽东亲点王震任部长,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垦大战。
到了1964年,一众中央领导人来到北大荒视察,当看到昔日的荒地都变成了机械化农场,对于这位农垦部部长是大加赞赏。
也正是因为开垦荒地作出的贡献,王震在以后的政治仕途中扶摇直上,还曾经当过副主席与副总理,也算是对自己痛失大将军衔的一种报偿吧。
第四位落选的将军,是曾经作为原子弹总指挥的宋任穷将军。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是我党罕见的政工人才。
三湾改编之后,他与伍中豪一块参与遂川胜利,在战斗胜利以后,两人在庆祝胜利的酒宴上文兴大发,结果谈论到了宋任穷的名字。
伍中豪认为宋韵琴这个名字过于秀气,不够阳刚,于是两人一商讨,就把名字改为了现在的这个。
后来他跟随伟人上了井冈山,参与土地革命。
长征时期,宋任穷担任了红军干部团政委,与陈赓大将平级。
由于宋任穷一直从事的是政工方面的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并没有多少直接在战场上的军功。
所以在评选大将时,宋任穷作为候补入选,经过高层的慎重考虑后,还是只给了他上将军衔。
虽然与大将军衔擦肩而过,但宋任穷没有遗憾,在建国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之后的和平年代,宋任穷先是在地方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就主动请缨搞原子弹的建设。
当时中国同时面临苏联与美国的核威胁,核弹的研制已经迫在眉睫。
宋任穷戎马半生,从未搞过科研工作,不懂技术原理,他也开始咬起笔杆头研究,将近50岁的他与工人一块劳作,同吃同住,电影《开天辟地》就是以宋将军为原型拍摄的。
最终,中国以超越一般发达国家的速度研制出了原子弹,这其中,宋将军的功劳,功不可没。
最后一位落选的将军跟前面这几位都有点不一样,他并不以战功闻名,更多的是以出色的后勤保障闻名,他就是被称为后方的“定海神针”的周纯全。
周纯全也是老资历的将领,在红四方面军时期,他也是军中的四号人物,丝毫不逊色于元帅徐向前。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周纯全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委员,十大元帅里只有朱德一人担任过。
此外,周纯全还担任过红军的总政治部主任,这个职位与红军副总司令媲美了,他也是当时红军的核心人物。
假如不出意外的话,论功劳与苦劳,他都应该值得一个大将军衔。
在长征结束的数十年里,周纯全再也没有担任军事方面的工作,周纯全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一直在后方工作。
解放战争时,周纯全也是作为后方的后勤部长为前方的战士们保证补给。
朝鲜战争之时,周纯全统筹后方的能力被完全展现了出来。
他作为后方的后勤总指挥,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在美军的绞杀战之下将补给运到前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与下属一起参与物资的运输。
最终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之下,周纯全领导的后勤部创造了人类战争历史上的奇迹。
连美军司令范弗里特都坦言:“虽然联军用了一切力量,本以为能够阻断志愿军补给,可是志愿军还是将军需运到了前线,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甚至到战争后期,在谈判桌上,美军强有力的补给都还未能将军队所需的棉衣送达,我军已经全员换上了冬装。
这其中,周纯全作为后勤总指挥的功劳功不可没。
总的来说,周纯全有功也有过,也就差了这个大将军衔一步之遥。
加上他终究是后方工作的人员,没有切实的战功,所以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他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其实纵观落选的这五位将军,单独把他们的履历拎出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且不怕牺牲的将军们,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冲破黑暗的蒙昧,走向光明,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