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

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

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来源:公众号【血钻故事】作者:地中海螃蟹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温馨提示:本文共计约10000字,阅读预计需要24分钟日落总是令人不安无论它浮华富丽还是一贫如洗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最后那绝望的闪耀———博尔赫斯引子维多利亚港,这座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海港,在它还没有名字的时候,一直被称为“香港的港”。港边上

来源:公众号【血钻故事】

作者:地中海螃蟹

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

钟士元易罐(钟士元易罐批发价格)

温馨提示:本文共计约10000字,阅读预计需要24分钟

日落总是令人不安

无论它浮华富丽还是一贫如洗

更加令人不安的

是最后那绝望的闪耀

———博尔赫斯

引子

维多利亚港,这座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海港,在它还没有名字的时候,一直被称为“香港的港”。港边上,就是香港国际会展中心。1997年6月30日晚。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飘扬了150年的米字旗在这里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今夜这个重要、独特的仪式,将在顷刻之间,凝聚香港历史的改变与延续。”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在交接仪式上致辞。

仪式开始前不久,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王子的马术指挥官拉弗里,忙着把王子介绍给与会贵宾们认识,他顺手将王子的演讲稿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当乐队的风笛和鼓声引导军队游行到广场中心时,拉弗里伸手去拿王子的演讲稿,却发现演讲稿不见了。

焦虑、自责。就在拉弗里不知所措时,他突然看到一个清洁工,正在把簸箕里的垃圾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于是,他想办法从典礼中脱开身,在垃圾桶里找到了王子的演讲稿,把它拿出来,然后回到贵宾看台,将它交给了王子。

“1984年的联合声明已向世人庄严承诺,保证香港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王子继续致辞。

香港回归,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事后,这个跟演讲稿相关的小插曲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太多注意。因为,在当晚的与会人物中,最令媒体感兴趣的英国人,并不是这位在镜头前讲话的王室代表,而是一位坐在观众席内的老妇人。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撒切尔夫人。正是这位被世人称作“铁娘子”的英国丽人,亲自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代表英国,把香港归还给了中国。她神情凝重,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仪式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匆匆离去。

那晚过后,她回避了一切与香港有关的问题。

长久以来,香港回归一直被外媒视作英国外交史上的失败,也是撒切尔夫人从政生涯的一次失败。当晚,查尔斯王子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是帝国的末日……”

如果把英国比作一颗珍珠,那么1997年6月30日晚,这颗光泽早已不复从前的珠宝,将彻底走向黯淡,再无回光的可能。

本文试图透过两位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丽人”,回溯那段从璀璨到黯淡的帝国兴衰。

老祖母和日不落帝国

如果你对世界地理感兴趣,那么你一定会发现,世界上许多城市、港口、湖泊、河流都取名为维多利亚。这些地名,都是为了纪念同一个人:“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1837年,威斯密斯特教堂,维多利亚女王在此加冕,开启了英国史上最为光辉绚烂的“维多利亚时代”。同一年,道光皇帝发出了一道人事任命,升任林则徐为湖广总督。不久,林则徐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鸦片。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

于是,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鸦片被搜缴出来,堆放在虎门海滩上的石灰池里,随退潮的海水流进大海,不留一丝痕迹。

这件发生在遥远东方的事似乎没被女王放在心上。两年后,维多利亚在舅舅的安排下,跟自己的德国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

维多利亚夫妇

这对夫妇一共生了九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女儿们都嫁给了欧洲的王公,儿子们则迎娶了各国的公主。他们的后代遍及欧洲各王室,维多利亚因此被称为“欧洲老祖母”。

实际上,这位老祖母并不像世人普遍认为的那样慈祥。上位初期,年轻气盛的女王常常独断专行,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君主架势,势要凌驾于国会之上。她要求首相必须明确禀报她要处理事务的实情,并且在她做出决定后不得随意更改,否则便是不忠。

女王对每一位首相几乎都不满意,与首相之间的最后一次严重冲突发生在格拉斯顿内阁时期。这位首相不仅推进众多的社会改革措施,还提出把国王的陆军指挥权收归议会。女王不愿看到王权进一步衰微,一度以逊位来威胁议会。如往常一样,这次同议会的博弈仍以女王的失败告终。

自加冕之日起,女王同议会的矛盾就未停过。但英国却在这个内部矛盾不断的时期一跃成为世界领路人。

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终其一生,他都竭力斡旋于女王与议会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保证了英国内部政局的稳定。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维多利亚女王则是虽然女王总是同议会在对内政策上出现严重分歧,但在对外政策上,二者却出奇一致。

这个对外方针,就是殖民扩张。

时间回到女王同阿尔伯特亲王成婚的1839年。遥远东方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这位新任女王下定决心,发动了登基以来的第一场战争。

1839年7月,香港九龙尖沙咀村,几个喝醉酒的英国水兵发酒疯,打死了一名中国村民。林则徐要求英国方面交出凶手,遭到拒绝后,林则徐派兵进入澳门,驱逐居住在这里的英国人。随后,道光皇帝下达旨意,下令正式封闭港口,永远断绝和英国的贸易。

长期以来,英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等商品,英国却没有办法将工业革命的产品倾销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不需要这些舶来品。

断绝贸易往来,这从根本上损伤了英国的利益。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英国人的强烈反弹。战争的阴云,开始密集。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启动战争的决定权在英国下议院。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来到英国国会,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说。在这次演说中,维多利亚女王宣称:

在中国发生的事件,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随后,维多利亚女王将是否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交给英国下议院讨论。4月7日,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英国下议院以271票赞成、262票反对,通过了向中国派遣远征军、采取“军事报复”的提案。

获得议会支持后,女王毫不犹豫地签署了一份政府文件,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当年6月,懿律率领40余艘舰艇、4000余士兵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打响了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第一次全面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此战过后,位于珠江入海口的东部的香港被英国看中。但殖民扩张的步伐还在继续。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女王为了达到开战目的,解散议会重新投票。新选出的议会批准了宣战决定,火烧圆明园一幕遂此出现。

此后,女王还积极支持在南非对布尔人的战争,令布尔人血流成河;在爱尔兰问题上,她也立场强硬,竭力主张毫不留情地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人士……

不过,好战的女王似乎并不清楚,在对外政策上,议会跟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根本原因。

1815年,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有人曾说,这次战争的胜利不只是军队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小店主们的国家,但无论他怎样封锁贸易,也无法阻止这个小店主国家的商品涌入法国。即便是自己的法国军队,身上穿的军服,也来自英国的纺织品。

英国社会运行的规则正在发生变化。自由竞争代替了贵族掌握财富的中世纪传统,并逐渐形成了自由经济模式。商人成为英国新兴阶级,他们在议会中占有的席位越来越多,开始掌握议会和国家的走向。

滑铁卢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更大的海外市场长驱直入,英国将自由贸易政策定为国策,也就是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

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其他国家打开国门。率先进入现代商业社会的英国,殖民扩张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非土地。在英国坚船利炮轰鸣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国门被打开,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1920年,英国工厂内部

英国皇家军队在海外频频获胜,以女王名字命名的地方,如维多利亚瀑布、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市等纷纷纳入帝国版图。太阳在印度升起的同时,也在加拿大落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但庞大版图荣耀的背后,是女王的权利被不断削弱。

伴随着贸易扩大,获利颇丰的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进一步加强,议会的新面孔越来越多,贵族的席位越来越少。而维多利亚女王所代表的封建王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1861年,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去世。维多利亚因此深受刺激,从此她不再热衷政治,而是一袭黑衣深居简出。也就是这一年,清朝皇帝咸丰驾崩。咸丰帝死后仅103天,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荡平了咸丰死前诏封的“顾命八大臣”,开始两宫垂帘听政。

失去了丈夫的斡旋,女王的权利进一步萎缩。1872年,一名年仅17岁的青年突然开枪刺杀刚要跨上马车的维多利亚女王,被当场抓获。在审理这起未遂刺杀案时,法官裁定这名凶手精神失常,只判他一年监禁。女王大为恼火,竭力要求将他流放国外。法官则彬彬有礼地解释说:

“对不起,女王殿下,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罪不当此。”

1876年2月8日,女王自丈夫阿尔伯特去世之后首次出现在议会。她在会上宣布将为她的女王头衔增加新的内容——印度女皇,而议会也很快批准了此项要求。四年后,英国选举权扩大,女王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解散内阁或者任免首相了。

虽然议会维护的仍是英国的利益,但代表英国的不再是王室,而是资产阶级。争国家的利益,其实是争资本的利益。自此以后,英国的君主们彻底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维多利亚时代恰逢哥特式建筑复兴,整个伦敦都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哥特风”。各类哥特式工厂和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被哥特式建筑包围的伦敦城里,有一栋建筑却显得格外异类,那就是蜚声海外的“水晶宫”。

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此开幕。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商界、政界名流汇集在“水晶宫”穹顶下,参加这次规模空前的聚会。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由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筹办。

1851年,万国博览会

下议院曾激烈反对博览会的计划,认为这种活动会败坏英国人的道德和忠诚。但亲王却以极强的政治手腕力排众议,顺利举办了此次盛会。这次盛会结束后,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我的阿尔伯特成功了”。

博览会开幕当天,万众喧腾中,前来剪彩的维多利亚女王反复使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当英国被荣光照得睁不开眼的时候,太阳已经悄悄倾斜。几乎同一时期,有从事统计的工作人员指出,新增的海外殖民地只是增加了帝国要保护的资源数量,实际回报率其实小的可怜。庞大的殖民地在为帝国提供发展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

1900年,世界迎来新世纪的第一抹曙光。东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正扮着农妇,领着一帮蓬头垢面的王公贵族,奔逃在前往西安的乡间土路上。他们身后的紫禁城,此时正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下,沦为人间炼狱。而在遥远伦敦的白金汉宫,西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在衰病之中度过一生中最后的日子。

一年后,陪着英国走完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享年81岁。

维多利亚女王画像

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因在同资产阶级主导的议会博弈中几无胜局,在国事上除了签字就是沉默,被世人笑称什么都不做。却正是因为女王的‘什么都不做’,才让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了作用,为帝国留下了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

命运让女王享有和见证了英国最完整的荣光。

在她死后,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愈发高涨,维系海外领土的成本也愈发高昂。到了20世纪40年代,英国做出了它的选择:是继续投入庞大资金维持日不落版图,还是把钱用在本土发展上?它选择了后者。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只剩那些仅存的海外领土,在新世纪诉说着往日荣耀。

故事仍在继续。

铁娘子和帝国回光返照

1982年4月3日深夜,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那儿的灯一直亮着。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办公桌和床之间来回徘徊。她不停地唉声叹气,丈夫丹尼尔以为她睡不着觉,给她翻出了几片安眠药。

出乎意料,接过安眠药的撒切尔夫人却一把将药片扔出了窗外,冲着丈夫一通咆哮,然后摔门而出。丈夫究竟怎么惹恼了自己的妻子?

事实上,撒切尔夫妇的感情向来很好。在讲诉撒切尔夫人生平的影片《铁娘子》中,曾还原了丹尼尔.撒切尔向自己的妻子求婚的场景。面对爱人的求婚,撒切尔夫人却流出了遗憾的眼泪:

“我的人生,一定要不同凡响。而不是像其他女人一样,做饭、洗衣粉、带孩子……躲在男人身后,过完这辈子。”

在那个人生的重要时刻,后来的撒切尔夫人担忧的,却是结婚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计划。接收到拒绝的信号和理由后,丹尼尔·撒切尔只说了一句:“即使这样,我也要跟你结婚。”

撒切尔夫妇

自那以后,这位原名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的英国丽人随夫姓,成了撒切尔夫人。这个给予妻子无限包容的丈夫,在婚后甘愿充当女人身后的男人,在1982年4月那一晚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妻子的事儿。可一连几天,撒切尔夫人都没给他好脸色看。

发怒的原因不在丈夫。

整个1982年,向来以沉着形象示人的“铁娘子”都一反常态,显得格外暴躁。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令她精神几近崩溃的事。

在同丈夫发生争吵的前一天,1982年4月2日,英阿马岛战争爆发。5天后,阿根廷以伤亡7人和两架直升机的微小代价,从英国手中占领了整个马尔维纳斯群岛。当时,英国外交大臣不断向撒切尔夫人施压,要求同阿根廷议和。毕竟马岛离英国本土8000英里,如果调动军队,军费消耗庞大。

撒切尔夫人却持相反意见。

她认为,阿根廷的举动是在挑战英国的权威。马岛是英国为数不多还保留着的殖民地之一。二战后,英国元气大伤,本土被炸的一片狼藉,不仅丢掉了金融、贸易、航运等垄断地位,还欠了美国一屁股债。曾经的霸权地位向美国转移,它已无力维持对庞大殖民地的统治。

急于休养生息的英国放弃了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却固执地保留了马岛在内的14片海外领地。从这14个领土的位置来看,它们基本位于全球关键战略渠道,控制这14个区域可以布局整个世界。

马岛战争

英国还幻想着能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霸主地位。阿根廷占领马岛,无疑是在世人面前,扯掉那块象征帝国骄傲的最后一块布。这块布的下面,珍珠的荣光已逝。萦绕在每个英国人心中的,是帝国支离破碎后不得不面对的失落感。

80年代的撒切尔夫人,必须替英国捍卫住这份幻想。而捍卫的方式,只有战争。

发动战争,要先通过议会。博弈的时候到了。撒切尔夫人事先写好了辞职信,跟自己的丈夫丹尼斯说:“如果国会决定议和,那么我立刻辞职。”

撒切尔夫人向军队喊话

出乎撒切尔的意料,国会通过了对阿根廷宣战的决议。1982年6月,英国重新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可丹尼尔·撒切尔的好日子并没有回来。因为很快,另一件看似同马岛并无区别的事儿,却让自己的妻子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失败。

3个月后,刚刚打完胜仗的撒切尔夫人带着得意和自信来到了中国。此次中国行,她是来解决海外租借地——香港问题(1972年,联合国否定了香港和澳门的“殖民地”性质)。但这次,她没能替英国留住这块上世纪骄傲的象征。

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撒切尔。短暂的寒暄后,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正式上演。

“‘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影响。”

撒切尔夫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法律与秩序”,在她看来,香港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

邓小平无法接受撒切尔的观点,他认为,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是事关国家的民族尊严问题。

分歧出现。双方就香港问题久久谈不拢,会议时间比原定计划延长了50分钟。据说,当时邓小平说了这样一句话,才让针锋相对的局势起了变化:“中国人是穷了一点,但是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了起来。邓小平的强硬让铁娘子失了算,她的自信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谈判不太顺利,离开时,撒切尔夫人摔倒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手包扔了出去,高跟鞋的跟也掉了……当外交部就这件事请示邓小平,‘是否在媒体上报道撒切尔夫人摔倒的事’时,邓指示:这些事情不要报道。

但在英国国内,撒切尔夫人摔倒这件事却被媒体反复拿出来渲染,他们甚至还直译了一个新词:“kowtow”,磕头。

彼时的撒切尔夫人可谓内忧外患。除了跟中国的谈判失利外,从1981年6月份开始,到1982年年末,英国经济基本停滞不前。而在81年6月之前,英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为期两年、仅次于1929—1932年那次的严重经济危机。

面对国内的经济困局,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的想法不谋而合——经济改革。在访问中国时,她特意前往北京东安市场,用人民币买了一串葡萄,说道:这就是市场。这笔小买卖,既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做给国内保守党看的一场秀。因为,在英国,她的经济改革政策被保守党反对,也无法得到民意的支持。

从北京的谈判桌回来后,撒切尔夫人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回应反对派的质疑,用自己一贯的强硬作风坚持改革,不肯示弱。

“俄国人说我是铁娘子,不会转弯。但英国需要铁娘子,要转弯你们自己转去,但我绝对不会掉头转弯。”

英国需要铁娘子。就英国国内而言,撒切尔夫人说得并没有错。国企私有化、削减福利以减少公共开支……这些后来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局的政策,在当时都不被理解。

因为这些不讨喜的政策,面对议会,撒切尔夫人同上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几乎有着相同的境遇。无论殖民地马岛还是租借地香港,在这些象征着大英帝国昨日辉煌的海外问题上,议会都同撒切尔夫人的意见出奇一致。而在对内政策上,撒切尔夫人就不得不依靠“铁娘子”式的强硬做派,以一己之力同整个议会对着干。

1959年,撒切尔赢得了议会资格,从此,她一头扎进了全是男人的威斯密斯特宫——英国国会。在这栋哥特式建筑里,初来乍到的她坐在走廊后的第四排。但在撒切尔夫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严厉的父亲就一直给她灌输这样一个思想:永远要坐在第一排。

无论上课、做游戏,甚至坐公交车,幼年的撒切尔夫人凭借非常人的毅力,严格贯彻了这一准则。这种自小培养的强势性格影响了她的一生。在上大学时,她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当别人都在沉溺于舞会和交际时,她唯一的爱好是把自己省下来的钱买一份泰晤士报看……

1978年,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以第一排为目标的撒切尔夫人,也在花了近20年的时间后,如愿以偿,坐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而她要面对的,是经济滞涨、工人罢工、全国运输系统瘫痪,以及,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与前任的妥协不同,强势的撒切尔夫人不惜同国会和民意大唱反调,要求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素来手段,恢复自由市场经济。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同,在国内饱受攻讦的她,却在东方,找到了跟自己有着相同政见的知音。

可同时,这个知音,也是她从政生涯以来遇到的最硬对手。

中英第一次谈判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迅速调整好状态,和内阁商讨着同中国的第二次谈判应对策略。主权还给中国,实际管制权还是继续由英国保留。这是撒切尔夫人为自己定的最后底线。为此,她想出了一个“三脚凳”策略:拉一个站在自己这边的第三方进入谈判桌,用2:1的策略赢得谈判的胜利。

这个第三方人选十分重要,既要有资格加入谈判,还愿意站在英国这一边。

“也许的确有个租期,但你们不认为应该由香港人自己来解决吗?”

这是她打的民意牌。试图用香港“民意”来强迫中国政府改变对港政策,进而达到英国继续治理香港的目的。

1983年7月6日,时隔一年后,距离中英再一次谈判启动还剩一周时间。撒切尔夫人连续几通电话,把时任香港总督尤德召回伦敦,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她希望尤德能代表香港,作为谈判桌上的第三只脚,加入谈判,为英国争取更大利益。

消息还没传到北京,就被香港民意给否决了。第二天,总督尤德乘坐飞机返回香港。刚落地的他被媒体围得水泄不通。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没能替撒切尔夫人守住底牌,向媒体袒露自己将代表香港加入中英谈判。

“一个英国人,怎么能代表香港人呢?”香港记者的质疑很快传到了英国。撒切尔夫人迅速启用了备选方案。

“英国人不能代表香港,那香港人总可以了吧。”她找到了时任香港首席非官守议员,钟士元。作为回归前活跃在香港政坛的一号人物,在撒切尔夫人的授意下,钟士元带着香港的“民意”北上拜访邓小平。

数百年来,“民意”直接左右国家命运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深厚传统。撒切尔夫人正是想用这种传统,走一条“民意”改变香港命运的路,但这一套在东方却行不通了。

邓小平说,中英两个主权国家的谈判,香港是不可以参与意见的。

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香港没有主权,如果允许钟士元代表香港参与谈判,不就承认了香港是有主权的吗?这是撒切尔设的一个局,却被邓小平一眼识破,并直接了当地给打了回去。

于是,首战失利的撒切尔夫人又先后在香港打起了经济战、以及拉美国结盟这两种策略,试图影响谈判桌的走势。经济战又被早有准备的邓小平轻易粉碎,美国总统里根则给撒切尔夫人写了一封信,婉拒了结盟:

“美国对香港持续繁荣的信心,体现在我们对时势的评估。”

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

时势不可违。赢了马岛战争,只是一次回光返照。曾经象征着西方文明的大英帝国在新崛起的力量面前,不得不接受逐渐黯淡的现实。中国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一首名为《大国民》的歌中唱道:1997要解放香港,日不落帝国向中国投降。

对内,撒切尔夫人的强势做派带领英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困局,并成为整个20世纪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但那试图保留殖民时代最后骄傲的对外谈判策略,却只有一种结果:失败。

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出席那场见证自己从政生涯最大失败的交接仪式,是为了完成同故人的约定。1984年12月18日,下午5点半,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撒切尔夫人同时任国务院总理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在这次会议上,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相约,一起出席13年后的香港交接庆典。

1997年2月19日,同铁娘子的约定还剩不到5个月,邓小平在北京逝世。5个月后,撒切尔夫人遵守约定,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

在香港,有这么一个都市传说: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外形酷像一头龟,当“龟”“游向”维多利亚港时,即代表香港地运将从此衰落。

曾经的英租地“游离”为纪念英女皇而命名的维多利亚港,于是,英国终于明白,那个象征着整个西方世界辉煌顶点的维多利亚时代,彻底失去了再现于世的可能。

日落

“封建”一词在欧洲与中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代表着集权和专制;在欧洲,封建制就是庄园制,而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更是一个政权单位。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还有经营权、行政管辖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所以,欧洲的封建制度意味着分权。

正是分权的历史基因,孕育了英国的自由传统。

在英国,一开始,“自由”指的是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反抗王权;随着自由经济体系的成型,“自由”又扩大到了新兴资产阶级乃至全体国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跟王权对抗。

当我们在谈论英国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这上千万个个体:不是英国这个整体的诉求是什么,而是这些个体的利益诉求是什么。

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这是英国人政治观最好的写照。秉着这一理念,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对是错。

维多利亚时代,为了替自己争取更多利益,英国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将王权彻底遗弃;上世纪80年代,因摒弃大锅饭似的高福利政策,损害了个体利益,带着英国脱贫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撒切尔夫人逝世后,英国街头举行了庆祝游行。

2017年,曾被视为“铁娘子”接班人的特雷莎·梅成为新任首相。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脱欧。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太久脱离世界中心舞台的英国,为世人上演了一出长达7年的脱欧闹剧。

有人支持脱欧就有人反对脱欧。脱欧大戏还没演完,特雷莎·梅就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

2020年3月27日,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确诊感染了新冠,半小时后,提出“群体免疫”方案的首相顾问从唐宁街10号匆匆溜走。而在不久前,尽管英国舆论哗然,但BBC做的民意调查显示,55%的人支持“群体免疫”。

鲍里斯

曾让英国崛起的内部力量,是英国人所崇尚的“自由”;却也正是这种只追求个体利益的自由,让英国这个整体变得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那个历经百年辛酸的东方国度,却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崛起路,也警醒着世人:只有争国家的自由,才有个人的自由。

2020年4月1日,曾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致辞的查尔斯王子,首次现身。他告诉世人自己感染了新冠,并在视频里和英国人说:

“我们谁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总会结束的。在这之前,让我们大家都怀着希望,怀着对自己和彼此的信心,努力生活,期待着更好的时代到来。”

那天的伦敦天气阴霾,日落时分的泰晤士河,海鸥不再飞舞,大本钟的剪影却依旧斑驳。一如23年前的6月30日,太阳西落东升。

END

本文作者:地中海螃蟹,血钻故事研究员。重点研究方向:东亚,欧洲。

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铁娘子撒切尔与〈中英联合声明〉》

2、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三集《走向现代》

3、《钢与铁的碰撞交锋——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纪实》.港澳之窗.2007年第7期.孟红

4、《铁血君主维多利亚女王》.世界文化.张献军

5、《两个女王的成败——慈禧与维多利亚》.王龙

看到这儿的都是真爱 关注我,看更多国际硬派历史故事

上一篇: 南阳刘子骥(南阳刘子骥善史传翻译)
下一篇: 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叶适简介(南宋学者叶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