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年出生,1955年逝世。原名又叫林徽音,名字源自《诗·大雅·思齐》里面的一句诗歌:“大蚁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
林徽因主学建筑,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曾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还是一名诗人,其文学作品也颇负盛名,著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作品,而《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其代表作。林徽因集建筑、诗歌、文学、艺术等于一身,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微因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是人是鬼(林微因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而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的林徽因,以及“太太的客厅”最后的时光,都是岁月下林徽因留下的痕迹。
林徽因
1930年秋,林徽因患上了肺病,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辽宁沈阳并回到北京养病。
她最初居住在了丈夫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家,而后又搬到了北京东城的米粮胡同。但是由于胡同过于狭小,随后又租到了北总布胡同3号。这是北京一家普通的四合院,也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的故居,。
这个四合院是个两进两出的院子,大大小小一共有四十多间房。四合院的主体后来被称为“24号”房。四合院的大门开在东南方,阳光很容易照射得到。四合院进门旁边的大间,即著名的“太太客厅”。客厅内挂着梁启超手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客厅旁边是卧室,东西耳房分别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工作室。正房靠东的小间,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卧室。
客厅后面,还有一套后罩房,位于正房以北,是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教授金岳霖所住,后改为“12号院”。金岳霖终身仰慕林徽因,自言“择林而居”。
客厅有门直通后罩房的院子。在四合院的东边,是一个小跨院,除了住着孩子以及一些亲戚,还有厨子和男仆居住的房间。西边的倒座房也居住着女仆。其中,有两个厨子,两个保姆,一个车夫,一个专门管书房的听差,以及佣人六七个。
这些主要是“太太的客厅”的服务人员。
林徽因、梁思成夫妻俩在这个四合院居住了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逼近北平。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不堪沦落日寇之手,于是便在1937年9月5日搬离北平的“24号院”。自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北总布胡同住过。
“太太客厅”不仅仅是客厅那么简单,这个客厅成为了林徽因举办文化沙龙的重要场所。客厅的女主人林徽因,便是这些文化沙龙的女主持人。
因此,“太太客厅”不仅仅是林徽因故居的客厅,更是享誉文化界的沙龙。只不过,当时不怎么叫“沙龙”,而是叫做“吃茶“或者”喝茶“。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从1931年到1937年总共存续了6年。虽然只持续了6年,但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沙龙。
它传承了法国的沙龙形式——沙龙由一位美丽、知性的女性来主持,参加沙龙的客人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个专家。讨论话题也因此涉及各个领域,自由而广泛。
中国沙龙兴起的背景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与新闻学运动紧密相关,也是这些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具体呈现。但与其他沙龙不一样的是,林徽因主持的沙龙,是女性主导男性的舆论场所,具有鲜明的性别旗帜。
在沙龙当中,除了林徽因和费慰梅,很少有同辈的女性出现,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知识分子,所以也招致了一些流言蜚语。加上林徽因又比较健谈,因此也给费慰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每个老朋友都会记得,徽因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擅长写作。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
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而施蛰存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也是这样的印象:“林徽因很健谈,坐在稻草墩上,她会海阔天空的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谈昆明印象。从文还是眯着眼,笑着听,难得插上一二话,转换话题。”
在当时,参加沙龙的主要有两个群体,一是当时各个领域的专家,包括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诗人等;二是文坛新人们,包括卞之琳、萧乾等,他们都从中获益良多,受到了林徽因的提携。
因此,在林徽因主持的沙龙上,常客主要包括:
剧作家李建吾,政治学家、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张奚若,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培源,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陶孟和,法学家、政治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瑞升,文学家沈从文,小说家萧乾,历史学家费正清,费正清妻子费慰梅,诗人卞之琳,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等。
现在看来,“太太客厅”的每一个成员都颇负盛名,也不得不令人赞叹林徽因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尽管抗战爆发之后,林徽因、梁思成没有再返回故居开展沙龙,他们都与前来参加沙龙的友人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太太的客厅”既是文化沙龙,那林徽因到底是如何邀约客人并举办沙龙的呢?以下,以林徽因晚年邀请当时的文坛新人萧乾为例,我们来一窥林徽因当时主持沙龙的实况。
萧乾是《蚕》的作者,也是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弟子。林徽因读了萧乾写的《蚕》之后,通过当时的沈从文邀请了萧乾。因为沈从文比林徽年长一些,因此林徽因当时称呼沈从文为“沈二哥”,并写了邀请函:
“沈二哥:
初二回来便乱成一堆,莫名其所以然。……文章写不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你说是否礼拜五,如果是,下午五时在家里候教,如嫌晚,礼拜六早上,也一样可以的。
……
思成尚在平汉线边沿吃尘沙,礼拜六晚上可以到家。
此问俪安,二嫂统此。
徽音拜上”
一天下午,沈从文带着萧乾来到了林徽因的四合院门前。敲门过后,林徽因打开了大门,两张脸庞便出现在了面前。只见沈从文介绍说,“这是萧乾,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学生。”林徽因又惊又喜地说,“啊!你就是萧乾,《蚕》的作者,快进屋吧。”
当时的林徽因,肺病已经相当严重。萧乾以为自己要见的是一位躺在床上的、和着睡衣而睡的女主人。没想到林徽因亲自开门,还穿了骑马装,显得轻盈潇洒,虽有一些病态的倦意,但是依旧遮挡不住脸上的美丽。
后生萧乾,初拜见林徽因还是略显拘谨。临见之前,他那双皮鞋擦了有擦。但是,林徽因对萧乾说,“喝茶,不要客气,越随便越好。”这很快打消了他内心的忐忑。
林徽因说,“你的《蚕》我读了几遍,刚写小说就有这样的成绩,真不简单!你喜不喜欢唯美主义的作品,你小说中的语言和色彩,很有唯美主义味道。”
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
林徽因竟然对自己写的《蚕》信手拈来、大段背诵,萧乾感到既吃惊又佩服,不愧是天才一般的女子!这时,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在旁边,只不过他们坐在沙发上,一边听着林徽因讲,一边吧嗒着手中的烟斗。
“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林徽因突然打住。
梁思成半开玩笑地回应林徽因说,“你一讲起来,谁还能插得上嘴?”
“我们家是妇唱夫随嘛,插不上嘴,就请为客人倒茶吧!”林徽因说。
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
在这一天下午,林徽因与众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不知疲倦。时间飞快地流逝,窗外的丁香树开满了花朵,香气弥漫了整个四合院。
自此,萧乾也成为了“太太客厅”里的一名成员。萧乾最后一次见林徽因,是在1953年我国召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时候。那时的林徽因远远地就看见了萧乾,朝他挥手。萧乾坐到林徽因的身边,同她握手,并叫了她一声“小姐”。
林徽因非常感慨地说自己老了,但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
林徽因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悔是进士出身,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曾经担任地方官。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任职。父亲虽然身为官员,但是却擅长文学与诗歌,精通书法。
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曾经是司法总长。林徽因的叔叔是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是著名的《与妻书》的作者。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小时候的林徽因随着自己的祖父祖母居住。在5岁的时候,林徽因就已经开始随着自己的大姑母学习蒙学了。
在林徽因8岁的时候,她移居到了上海,并在居住地方就近进入了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林徽因12岁,当时她的父亲在北平的北洋政府任职,所以林徽因随着父亲迁居去了北平,并前往当时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就读。
在北京培华女中就读期间,林徽因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林徽因一口流利的英语,都让费慰梅赞叹不已。1923年,印度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前来访华。但是,徐志摩与胡适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林徽因作为新月社的成员,经常参加社团的文艺活动。
当时,林徽因陪伴泰戈尔参观了北京很多地方,并专门登台演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在诗剧中,林徽因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她一身俊秀的打扮,全程用英文台词,流利连贯且表演到位,在文艺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春天,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出游欧洲。当时,父亲林觉民在段祺瑞政府期间,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前往伦敦。
林长民趁此此机会,希望自己的爱女林徽因:一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二是学习并领悟胸襟怀抱;三是将来形成改革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1920年7月,林徽因随着父亲去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1920年9月,父女二人回到伦敦。当年10月上旬,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
也就是在这时,16岁的林徽因与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遭遇到了徐志摩的疯狂追求。1921年底,父亲林长民回国,林徽因随父归国,继续进入北京培华女中读书。
但是,早在林徽因14岁的时候,她就认识了梁思成。在1924年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一起到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当时的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学习,但是建筑系不收女学生。
于是林徽因就使用了英文名字Lihyllihei-Yin注册在美术系,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修学了很多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完成自己学习建筑的理想。
林徽因选择攻读建筑系并非偶然,早在1920年随父亲游历欧洲的时候,林徽因受到在伦敦的房东(一个女建筑师)的影响,受到她的影响,因此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8年春天,24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从美国学成归来便结了婚。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成为了建筑师,他们既是同领域的专家,又同为夫妻,可以说是“同林鸟”。
也可以说,林徽因、梁思成的婚姻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
梁启超不仅仅是林徽因的公公,更像是她的“忘年交”。对于梁家的儿媳,梁启超对林徽因颇为满意。
林徽因与梁启超是一对互补型夫妻,梁思成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甚至梁启超都有点抱怨,因为儿子梁思成给自己写信较少,而且谈心也较少。但林徽因却恰恰相反,她善于言辞,落落大方,且非常健谈。
1923年8月8日,梁思成在给梁思顺的信中提到说,准儿媳“不爱羞”。在别的信中,他又说到,“思成、徽音性情皆近狷急”。1928年,儿子和儿媳婚后不久,梁启超在给梁思顺的信中又说到林徽因,“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
随后,梁启超又夸赞林徽因,跟自己的孩子很相像,“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的”。
林徽因、梁思成两人回国之后,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在建筑业界成为了“学术情侣”。
在国家工业化建设、院校改革这样的背景之下,林徽因参与设计了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北平大学学生灰色宿舍,人民英雄解放纪念碑等建筑物,并一直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物而奔走呼号。
第二年,她才随着丈夫梁思成前往辽宁沈阳的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1932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两人,以河北蓟县的唐代建筑独乐寺为发端,开展了大规模的古建筑实地测绘考察,范围遍及华北、中原及江南。
此后,林徽因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在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间,夫妇二人不畏艰难,走遍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2738出中国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比如河北省的赵州大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全国、世界的认可。
在南迁寓居昆明期间,居住在长江上游一条支流旁的村庄里。生活虽然艰辛,林徽因、梁思成两人仍然坚持研究古建筑。尤其是林徽因,在昆明期间抱病仍然不忘研究工作。我们从梁思成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可略知一些详情:
“在莱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的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有时候读着外国杂志和看着现代化设施的彩色缤纷的广告真像面对奇迹一样。”
梁思成还在信中说到,自己在昆明的办公室比平时的人多了一倍,但是资金却比以往少了很多。因此,自己想薪水只够自己家吃穿用度,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却非常满意,他在信中说,“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梁思成携家带口在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住宅。1949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2年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在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自此,从1953年起,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时期。
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改变旧中国在高等教育院校方面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在系科分工方面的无序状态,消除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1952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
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规定,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在国家工业化建设、院校改革这样的背景之下,林徽因参与设计了清华大学教师住宅,北平大学学生灰色宿舍,人民英雄解放纪念碑等建筑物,并一直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物而奔走呼号。
1948年,林徽因的身体比较虚弱,经常抱病在床。在当年5月的时候,她还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九首《病中杂诗》。
1948年年底,北平解放,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林徽因夫妇非常着急,他们一想到北京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古建筑就这样即将被毁于战争了,就坐卧不安,忧心如焚。
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突然拜访林徽因家中,并表明对北京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兴奋不已。于是,夫妇二人应解放军的要求,一起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为我国划定了一大批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物。
1950年,林徽因还前去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建议。
林徽因以非常负责、认真的精神,反对北京市拆除城墙和城楼以及一批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同时,林徽因建议围绕这些古建筑物修建“城墙公园”,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保护了古建筑物,又为人们提供了休息歇脚的地方。
然而,天安门南面东西两侧的三座城门还是被拆除了。
林徽因夫妇的心里难过极了。林徽因很绝望,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这是为什么?”梁思成也痛心疾首:“拆掉一座城楼,就是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一段城墙,就像剥掉了一层皮!”他绝望而愤然地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但是在丈夫的沉默中,在一些蛛丝马迹中,林徽因已经感觉到了,这对林徽因来说,是比疾病更为痛苦和致命的打击。195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在医院里静静地过了春节。
为此,夫妇二人也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彼时,梁思成被吴晗气的抱头痛哭。不久之后,在一次文物界知名人士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夫妇也与吴晗当面发生了一次冲突。
梁思成
1954年,一代红颜即将香消玉损。林徽因由于长久卧床生病,已经无法支撑起繁重的工作任务。此时,林徽因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她在那时开设的一门课程——《中国建筑史》,有一大半课程是不得不在躺在床上讲授完成的。
这时的丈夫梁思成,因为在新建筑上提倡用大屋顶以及保护北京古城建筑而遭受到批判,因此顶着巨大精神压力的梁思成,对林徽因作了隐瞒,不愿意向病重的妻子透露自己的压力。
但是在丈夫的沉默中,在一些蛛丝马迹中,林徽因已经感觉到了,这对林徽因来说,是比疾病更为痛苦和致命的打击。195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在医院里静静地过了春节。
1955年3月31日,林徽因也许意识到了死神即将向她走来,自己也即将走到了阳间的尽头。
但她还有一些话想对梁思成说,于是她在深夜用尽所有力气微弱地喊着:“思成!思成!”照顾林徽因的护士听到了,她走过来对她说,“您有什么需要?”林徽因说,“我想见一见思成,我有话要对他说。”
然而,护士却对她说,“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令人遗憾的是,死神很快接走了她,林徽因再也没能看见第二天早上的太阳,也没能在最后的时间里与自己的丈夫说上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年,林徽因的生命悄然陨落。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她享年五十一岁,一个大方、聪慧、多才、气质的女人走完了她绚丽多彩的一生。
林徽因去世之后,她的好友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为她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1955年4月3日,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了林徽因的追悼会。
不久之后,林徽因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块白玉原先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为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浮雕饰刻时的一个样品。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将雕饰刻样嵌在他的墓碑上。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有许多挽联,其中有一副是金岳霖教授和邓以蛰教授题写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是民国接触的女性代表,她既能登得大雅之堂,在“太太客厅”上发表精辟独到的言论,又能下得台阶走街串巷,在中国天南地北地测绘古建筑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