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公子虔(公子虔百度百科)

公子虔(公子虔百度百科)

公子虔(公子虔百度百科)1.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

1.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全部说出心里的意见,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商君说:“好吧!”赵良坦然而言:“五大夫,原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五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谣曲,以遵守丧礼。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以结交主上的宠幸心腹景监为进身之途,待到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的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甲士,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持矛挥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却还贪恋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了。

读者以为:一、百里奚是秦穆公时期(约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的秦国名相,因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楚国手中换取,故称之为“五羖大夫”,羖即黑色公羊之意。百里奚主持秦国国政期间,辅佐秦穆公全面学习先进的中原周朝文化,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惠民利民)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实现了秦穆公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功业。二、百里奚和商鞅的对比:(1)百里奚是秦穆公主动招揽引进的贤臣,商鞅是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才受重用,所以名望,商鞅不如百里奚;(2)百里奚是推行“重施于民”的惠民利民政策,商鞅是通过严刑峻法来奴役百姓,所以功业,商鞅不如百里奚;(3)百里奚在国内施行德化,死时国人哀伤痛哭缅怀,商鞅是刻薄寡恩,积怨蓄祸,所以仁德,商鞅不如百里奚;(4)百里奚出行,再劳累也不乘车,再酷暑也不打伞,无需随从车辆,无需甲士护卫。商鞅出行,随从车辆数以十计,随车卫士顶盔掼甲,身强力壮之人担任贴身警卫,持矛操戈之人紧靠奔随,所以民心,商鞅不如百里奚。三、百里奚的施政,帮助秦国强大的同时,也自己也赢得身前身后名,深受百姓爱戴。而商鞅的施政,也帮助秦国强大,但自己与秦国除秦孝公以外的所有人都形成了对立面,最后的结局已然注定。

2.公元前337年

公子虔(公子虔百度百科)

公子虔(公子虔百度百科)

韩国申不害去世。

公元前336年

宋国太丘县的祭祀神坛倒塌(原文:宋太丘社亡)。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

读者以为:一、《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祭祀与战争。“太丘社”是殷商及春秋宋国祭祀的神社(祭祀神坛)。商朝灭亡后西周分封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国号宋。宋国境内的太丘是殷商发源祖地,所以神社位于太丘,称之为“太丘社”。司马迁认为宋国太丘社的坍塌和象征王权九鼎的沦没直接同步,并预示着周朝灭亡以及秦二世而亡的“天命”所归。所以惜字如金的资治通鉴特地记载这一看似不重要的历史事件,古人看来太丘社的坍塌和国家社稷的归属是放在同等历史地位,是前后呼应的因果关系。二、魏惠王和孟子的对话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鸡同鸭讲。经历马陵之战后的魏国实力一落千丈,魏惠王想向孟子寻求富国强兵的具体办法,而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儒家仁政学说。商鞅打动秦孝公的不是尧舜禹的“帝道”思想,也不是商汤、周武的“王道”思想,而是春秋五霸的“霸道”思想,这才有了后来了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此时的魏惠王的处境,类似于得到商鞅之前的秦孝公,需要的是短时间可以让魏国迅速富国强兵的人才与政策,显然儒家的仁政思想并不符合。个人觉得,仅以这个故事来否定魏惠王确实可待探讨。孔子和孟子都曾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可是都遭到各国冷遇,最后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孟子“迂远而阔於事情”,最后都是退而著书立说。可见当时历史环境下,儒家政治思想确实和各诸侯国的政治需求不合。

3.起初,孟轲拜孔子思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子思(孔子的孙子)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读者以为:这段孟子与子思的对话是上文孟子与魏惠王对话的延续,逻辑上是相通自洽的。魏惠王向孟子谈利,孟子义正言辞谈仁义;而孟子向子思谈仁义,子思却和孟子谈利。逻辑上是这样:魏惠王的利是指君主的利,这种利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君主与百姓是对立面的前提下,君主的利即强化中央集权,牺牲百姓的利益来武装强大的国家机器,实现对内富国强兵,对外武力扩张,用武力建立起政治秩序。而子思的利是指百姓的利,这种利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君主“重施于民”、与民休息的基础上,百姓的利即百姓安居乐业、万家灯火,用仁义建立起政治秩序。即《易经》所说的:利者,义之和也。

上一篇: 赛博朋克是什么(蒸汽朋克是什么)
下一篇: 掠食龙(掠食龙是什么公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