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农历十月初一还有个历史久远的名字,叫寒衣节?
七月十五什么节(七月十五什么节日)
农历进了九月,两场秋雨之后,气温骤降,纷纷扬扬的斑驳树叶,连同夏天的余温在空中飘散。根本不用等老母亲关爱的提醒,自己就早已乖乖套上了秋衣秋裤,甚至还未雨绸缪地把冬衣也给翻出来了。在这由秋入冬的时节里,越来越厚的衣服就意味着实打实的温暖。
在十字路口,看到有人开始画圈圈烧纸,才惊觉时间已经快到农历十月了,上次见到有人这么做还是七月十五,再上次是清明节。若论中国三大“鬼节”的存在感,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节,目前恐怕是毫无争议的位列排行榜季军了——清明节顶着法定节假日的国家认证,春光正好,踏青祭祖两不误;而七月十五,在道教叫中元节,于佛教称盂兰盆节,经两大宗教携手“认证”,外加不少以中元节为背景的经典鬼片推波助澜,听到名字都令人感觉鬼气森森、脊背发凉。
至少在我尚有限的人生认知里,十月初一是个以日期为名的节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种,从没听说过还有个小名。在周围的现实里,这一天也都是只见人上坟烧纸,没见过有人烧衣服的。个性缺缺的寒衣节,也就难言什么存在感了,可以说薄弱的聊胜于无,以至于让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发出怀疑,这个节日是不是下元节的衍生品?其实,下元节也是个朦朦胧胧的存在,但毕竟人是组团出道的,还有上元节、中元节两个兄弟节日的加持。
求助万能的网络后,才了解了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在农历九月前后,人们要给卫国戍边、服徭役的亲人们送去寒衣。“寒衣”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自动联想到刚烈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于是,画面感也就打破千年历史的次元壁扑面而来:苍茫的天空上不见天日,朔朔北风席卷着枯草,衣着褴褛单衣的兵卒们,时不时停下来搓搓手望向遥远的天际,眼神里是迫切的焦虑和期待……寒衣,不止是温暖身体的衣物,更是实体化的血脉亲情。
如今,对国人而言,吃饱穿暖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看到非洲难民的悲惨状况,可能还会有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恐怕事实是,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绝大多数时间是难以吃得饱穿的暖的,为什么一句“吃了吗”会成为国人的问候语?实在不难想象,因为人们大多数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吃饭就成了一件值得大众关注的事。至于为什么没人问“穿了吗”,因为穿得怎么样,一眼就能看个透彻明了了。
但人们对于穿衣的热衷,一点不比吃差多少,过年才能欢天喜地换件新衣服的日子,这才过去多久。穷哈哈的苦日子过渡到小康生活的过程,水到渠成般理所应当,没多少人会怀念苦难,但苦难总会留下印记,提醒着人们忆苦思甜,珍惜温饱的不易。
中国历来视死如生,对待逝去的亲人如同仍在人间,逢年过节时不时烧些纸,便是送去钱了,再特殊点的日子,比如寒衣节,再烧点冥衣,就是送去衣服了。袅袅青烟所连接着的,是生与死也斩不断的血脉亲情。再插一句,经过打听,我们那块为什么没有烧冥衣的传统,只是单纯烧纸,理由充足得让人无法反驳——把钱都烧过去了,那边还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干嘛还要多此一举?
写在最后,天凉了,快冷了,年轻人该穿秋衣的要自觉穿秋衣了,别等老母亲的秋衣关切来了,又因为不耐烦上演一出一年一度的伦理大戏。老母亲们又有什么坏心思让人心烦呢?她们是真得对子女们发自内心纯粹而又简单的爱。
发表评论